茶葉似乎人所共知,其實并不盡然。若說寧波茶葉,則更是如此;以年代為經,自古至今,茶事珍聞頻傳;以茶文化作緯,茶葉派生出自然的,精神的屬性,又是博大精深。徜徉在茶的王國,處處有茶的奇苑。
河姆渡的原始茶
茶的起源說,一直是眾所關注而又爭論未定的。隨著科學考據的進展,人們對陸羽《茶經》提出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之說,進行科學分析。我國著名農史學家游修齡教授提出要對1200多年前陸羽《茶經》論及茶起源進行更為全面的再思考。
30年前在寧波市四明山北麓發現震驚中外的河姆渡遺址,其稻作文化和干欄式建筑等,展示了新石器時代社會風貌。中華民族的搖籃原來只限于黃河流域,河姆渡遺址的發現,向世界宣告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河姆渡遺址七千年前的古老文明土地上,為我們考證茶文化遺存提供了科學條件。在上世紀90年代,已有專家提出,在干欄式建筑里的陶罐和木器具內堆積著大量樟科植物葉片,是早期茶文化的遺存。當時原始茶的產生有其獨特的條件;河姆渡一帶氣候溫暖需要解渴,有水稻和果實等淀粉實物,可利用陶器和火,加水來燒煮作食物飲料。當時防病治病水平低下,更需要有益于健康的飲料,于是原始狀態的茶也應時而生。那時原始茶呈粥羹狀形態,由樟科植物葉片拌以橡子、菱角、莧實等輔助材料加上水,用火燒煮成粥羹狀,其具有解渴、充饑和保健作用。
河姆渡人生活的年代,與傳說中神農氏發明農業、制作耜、教民耕作、發明制陶術接近。在圖騰時代,神農氏是個牛面人身的神話人物。從現在的視角看,他的創造發明涉及農業、醫藥等多個領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在當時只能是個虛構的人物。陸羽《茶經》對神農氏發生在哪個年代沒有詳說,也許這位茶圣面對當時考證的客觀條件,感到說不準神農氏的具體年代。而河姆渡的茶文化遺存與神農氏傳說有許多近似之處,長期來把神農氏的年代定格在距今約5000年前已引起專家們的質疑。
丹丘子與四明山
在“茶圣”陸羽之前,人們多崇尚茶仙丹丘子。道士丹丘子飲茶升仙,在四明山傳說中影響深廣。丹丘子是何方人,有待專家考證。四明山因有四窗巖而得名,四窗巖洞在四明山腹地,排著的四個洞窗,洞洞相通,全都相連,可通日月星辰之光。晉朝之前的筆記小說寫劉阮天臺遇仙的故事就出自四窗巖,因為晉朝之前,四明、天臺統稱天臺。唐代才子曹唐以寫游仙詩聞名.他以劉阮遇仙為題材寫有一組游仙詩,詩前有序:“四明天臺初為一山,故同謂之天臺,劉阮遇仙之跡在今石窗,其后分為四明。人但知劉阮入天臺,不知實在四明也。”
道教把天下名山劃為36洞天72福地,四明山為第九洞天,曰“丹山赤水”,又有梨洲、茭湖、大隱三福地。到北宋時,宋徽宗御書“丹山赤水洞天”。盡管在漢時文獻資料缺乏,但傳說比神話更可靠些,世代相傳的口碑資料,可資研究;作為道士的丹丘子,行蹤多在四明山,而且到了晉代,有人借漢代東方朔之名,著《神異記》,書中有正式文字記載丹丘子。魯迅全集第六卷收錄他的手抄筆錄《神異記》,也有關于丹丘子的詳錄。我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思想家黃宗羲出生在四明山北麓,年輕時結寨四明,后從事學術研究,其所撰寫的《四明山志》闡述得更為明確:講的是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在白水沖上遇上自稱丹丘子的道士,他牽著一群青羊,指出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四明山中的瀑布嶺,道士山,羊額嶺等地名,千古流傳,都與丹丘子相關。可謂“昔人已乘青羊去,此地長存羊額嶺。嶺上高山云霧茶,贏得茶人說到今。”虞洪其人,后來陸羽在《茶經》上把他列為著名茶人,也許因茶發跡,虞氏成為余姚望族,人才輩出,又多與茶有緣。
如今,丹丘子所指的山中大茗,在羊額嶺上下左右一帶,云霧繚繞之巔,行政區域包括余姚市大嵐、梁弄、鹿亭及上虞市部分地域,尤其是大嵐鎮,歷來盛產優質綠茶,現有茶園2.5萬畝。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高山云霧茶之鄉”。
陸羽《茶經》與寧波
唐代國力強盛。尤其是貞觀之治,社會祥和寬容,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們生活相關的飲茶進入文明的嬗變,飲茶之風盛行。在這歷史大背景下,茶圣陸羽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把茶分為“上、次,下、又下”幾個等級,記載今日四明山多產佳茗,《茶經》里就有余姚瀑布仙茗和鄞州榆莢村茶,并對瀑布仙茗的產地、來歷,質地等記入《茶經#8226;七之事》、《茶經#8226;八之出》中,還指出四明山上產的茶為上品,曰“瀑布仙茗”。又收錄了《神異記》中丹丘子在四明山上賜茶的事跡。
前人品茶進入純靜境界,不僅要求茶葉上乘,而且十分講究茶具。寧波上林湖所產越窯青瓷,自東漢發端,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到了唐代已名播海內外。上林湖有貢窯專供朝廷貢品,陸羽在《茶經#8226;四之器》中,高度評價越窯青瓷茶碗“類冰”、“類玉”,以越州瓷為最好。上林湖越窯青瓷受唐代詩人陸龜蒙贊頌:“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從《茶經》看,茶和茶具為珠聯璧合的茶文化載體,寧波歷史上茶葉上乘,茶具特佳,憑借寧波的港口優勢,開辟了海上茶路。
唐代,明州(寧波)與廣州、揚州同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出口茶葉和越窯青瓷茶具。茶葉因植物的含水量難以保存下來,但茶具瓷品則為完好的佐證。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寧波市區和義路二次出土唐代海運碼頭的沉船,船里有大批青瓷茶具。明州港當時北路通楚州(淮陰),登州(蓬萊)直至高麗;東路經東海通往日本;南路達溫州、福州、廣州,接南洋航線后,又分數路通往歐亞大陸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宋元明清時期的茶事
宋元明清的封建社會時代,茶葉稅收很重,造成茶生產進展緩慢。但由于這幾個朝代歷經950余年,沉淀的茶文化依然深厚。
以四明山脈為中心,名茶異彩紛呈。上虞、嵊州、新昌所轄的四明山地域,所產名茶,當地志書各有記載。在寧波市轄的余姚,當年就有建峒岙茶,童家岙茶,南黃茶等,丹丘子賜給的瀑布仙茗之后,又派生出化安山瀑布茶。四明山中三女山盛產四明十二雷,多為朝野人士所關注。清代學者全祖望寫有《十二雷茶灶賦序》,記述在宋末元初山中設有制茶局,縣官每年清明進山,谷雨回城,監制貢茶;進貢朝廷的貢茶茶芽每年達260斤,這數量之大遠比江西九江府提供120斤要超出一倍以上,而本省的桐廬、富陽每個縣不過5斤,而且貢茶時間之長,從元朝開始到明朝萬歷年間,歷時300余年。在奉化縣的四明群峰中有蟠龍茶;在鄞州有暸舍茶,白巖茶,天井山茶。在四明山的余脈太白山天童寺、瑞巖寺、靈峰寺所產的太白茶,靈山茶,曾充當貢茶入貢,自宋朝至清已為名茶。
還有在天臺山余脈的寧海縣茶山,據宋代《赤城志》記載,其質量之高,得到著名茶人蔡襄好評,認為遠在日鑄茶之上。象山縣的珠山和蒙頂山,地方志記述“產茗尤佳”。
如今出產東海龍舌的福泉山一帶歷來也產佳茗。陸羽《茶經》記述鄮縣榆莢村茶就與福泉山相鄰。民國廿六年(1937)陳訓正等編纂的《鄞縣通志》,也記有“茶以福泉山產者為佳”。福泉山海拔565米,與太白山相望,在東錢湖邊層巒迭翠,9000畝人工杉木林、2000畝自然闊葉林,與茶園間隔有致,與山中清溪碧泉互相掩映,人跡罕至,飛塵不到,現有茶園3600畝,已列為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示范場,為寧波茶文化旅游景點之一。
名山出名茶,還要名泉配。古人已十分重視煮茶用的水。借水傳茶之神韻。志書上記載四明群山里有化安泉、它山堰泉、五龍潭,還有天童寺的虎跑泉;阿育王寺妙喜泉,余姚龍泉山的龍泉,象山縣彭姥嶺傍甘泉等。
寧波雅俗共賞的茶文化必然引起歷代文人的共鳴,并寫成作品。自唐代虞世南有茶余編書之記載外,宋代有舒亶、王應麟,元代有戴表元,明代有屠隆,清代有全祖望、萬斯同、梅調鼎等,這些代表人物著有茶詩茶文;而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隱居在四明山中,他寫的制茶詩名聞遐邇,而《寄新茶予第四女》詩更以茶溝通心靈。文人們又寫有竹枝詞,在民間廣為傳唱,如寫天童寺的:“太白山尖晚發槍,蒙蒙云氣過蘭香。里人哪得輕沾味,只許山僧自在嘗。”又如寫五龍潭的:“天井山茶味自長,它泉烹酌淡而香,并論太白誰優劣,一任閑人肆抑揚。”
自古茶禪一味。僧人與茶結緣,在寧波多有記載,自從著名禪師懷海為禪宗叢林立下《百丈清規》,為茶禪文化起到承前啟后作用,其孕育之地則在寧波金峨寺。日本高僧榮西在南宋時兩度到浙江,在天童寺,育王寺學法,從寧波天童寺等地帶去茶樹茶籽,種植于日本福岡,開日本茶道之先聲。
寧波茶文化遠播海外。自唐代開辟海上茶路,自宋至清,在幾經曲折中聲譽不斷擴大。寧波人以茶為媒與國際交往頻繁,有僧人、文人、商人跨洋過海帶到日本、高麗、東南亞及歐亞大陸等地,外國人到寧波的同樣很多,至今在寧波城里還有波斯巷、高麗使館遺址,而海內外來往人物無不與茶有關,格魯吉亞為世界長壽之鄉,與飲茶之風有關。歷史記載格魯吉亞的茶葉源自寧波,那是1888年俄國茶商波波夫到寧波茶廠考察,認為寧波的綠茶質地最好,后來購去大批茶籽茶苗,1893年又從寧波聘請去一批茶業技術人員,在格魯吉亞開辟大面積茶園。技術人員中有位叫劉竣周的,在那里種茶30年,先后得到沙皇政府勛章和蘇聯的勞動紅旗勛章。
茶業振興正待時
寧波茶文化的發展與時代相關,清朝后期戰事頻發,國力衰弱,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百業蕭條,茶業受挫,名茶湮沒。四明山當時流傳民謠“一斤茶葉一斤米,不賣餓肚皮,賣了出眼淚。”1940年在共產黨領導下有過著名的茶農運動,萬名茶農組成的請愿團從四明山下山直奔余姚縣城請愿,其聲勢之壯,不得不讓當時的縣政府作出讓步。
建國后,黨和政府大力提倡種茶,使寧波茶業得到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茶葉更得長足發展,余姚天壇牌珠茶獲得西班牙第23屆世界優質食品金獎。至今,寧波茶園已達18萬畝,茶產量近2萬噸,并且名茶迭出,在省和國家級評選中頻頻獲獎,著名的有瀑布仙茗、望海茶、望府茶、奉化曲毫、東海龍舌等,還有新起之秀寧波印雪白茶。
我國綠茶出口的主要口岸在寧波,出口的份額歷年居全國第二位。據寧波海關統計,2006年1-7月寧波口岸共出口茶葉5.98萬噸,價值1.12億美元。
從2004年至2006年,已連續舉行三屆中國寧波國際茶文化節,由寧波市人民政府、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中國茶葉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國內外茶界人士云集寧波,為寧波茶文化史上最大的盛會,同期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任主任單位,連續三屆在寧波舉辦了全國名優綠茶“中綠杯”評獎。在2006年4月舉行的《寧波海上茶路國際論壇》上,由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交流學術論文,形成共識,寧波為海上茶路啟航地,并發出倡議,提議國內外學者們深入開展海上茶路研究。
21世紀初期,寧波出現茶文化研究機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浙東茶文化研究中心,寧波茶文化促進會。
【責編 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