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我國北方草原民族中第一個建立了龐大的奴隸制政權的游牧民族。早在戰國時期就生息繁衍在內蒙古陰山河套地區,秦漢時期與漢王朝時戰時和,曾一度稱雄于北方草原約三百年。內蒙古自古環境優美,草木茂盛,禽獸出沒,是得天獨厚的優良牧場,狩獵畜牧的好地方。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烏蘭察布丘陵及陰山南北,出土了大量富有濃郁草原游牧氣息的動物形飾件。從動物的品種看,有鹿、鶴、盤角羊、狻猊、馬、羚羊、鸚鵡等,這些鳥獸動物形的飾件均為圓雕,制作工藝采用模鑄焊接成型。作為車飾或其他物件上的裝飾,有銎,銎上皆有小釘孔,用以固定。各種動物都成雙成對,雌雄相配。

鹿,站姿,頭微昂,目視前方,細腰肥臀,短尾,四肢粗壯。有枝角者為雄性,其角夸張,由頭部延至臀部;無角者為雌性。
狻猊,呈圓雕式攀爬于銎上插在竿頭起保護和裝飾作用。
盤角羊,突出頭部,首微昂,雙目前視,口微張,似在鳴叫,雙角向前盤曲至肉頰,神態生動而逼真。頸后伸成銎,銎上有三個釘孔。
馬,四肢內屈立于扁柱形銎上,低首垂尾,似在休息,粗頸、細腰、肥臀,頭部夸張。
羚羊,昂首站立于長方形筒形銎上,雙目遠眺,雙角后傾,四肢內收,臀部微下蹲,作欲跑狀。
這些飾件準確地捕捉到動物瞬間的姿態和動作,栩栩如生,這與匈奴民族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動物都是在草原上出沒的飛鳥及兇猛野獸或飼養的家畜,飾件具有濃厚的草原民族的藝術特點,它們有的是隨葬的冥器,有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用品。極具收藏價值。
(摘自《收藏》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