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靜滴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毛支)的療效。方法 將58例毛支患兒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28例)采用綜合治療,治療組(30例)在此基礎上加用PH4 400 mg/(kg·d),靜脈滴注,1次/d,連用3 d,比較治療后兩組癥狀體征平均持續時間。結果 治療組在緩解喘憋、咳嗽消失時間、肺部體征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上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或<0.01)。結論 PH4治療毛支效果確切。
【關鍵詞】 毛細支氣管炎;人免疫球蛋白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392-02
中圖分類號:R 725.6
文獻標識碼:A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兒較常見的一種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見于2歲以內的小兒,尤其是6個月以內嬰兒,冬春季多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其主要病原體[1],是以后哮喘發作的一高危因素。為提高毛支的治療效果,本文就PH4治療毛支的有效性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2004年11月~2007年2月我科診治的58例毛支患兒,均無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并除外先天性心臟病、結核感染及支氣管異物等疾病,全部符合毛支的有關診斷標準[2]。全部病例均為發病3天內入院,入院時均有陣發性咳嗽、喘憋、氣促、肺部哮鳴音及濕羅音等癥狀及體征。年齡1個月~21個月。58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對照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兩組間例數、性別、年齡、病程等因素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均采用相同的綜合治療措施,其中包括抗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維酸100 mg/kg、更昔洛韋5 mg/kg)、霧化吸入(激素、沙丁胺醇)、止咳化痰、鎮靜、吸氧等。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PH4(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032)靜脈滴注,用法為400 mg/(kg·d),1次/d,連用3 d。
3.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主要癥狀、體征的消失或緩解時間,有無皮疹、胃腸道反應、發熱、煩躁等異常表現。
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縮短(P<0.05或<0.01),治療組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見表1。
討論
毛支是嬰幼兒期較常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RSV是毛支主要感染原[1]。RSV感染的發病機制與諸多因素有關。除RSV直接導致氣道黏膜損傷外,又可作為變應原誘導機體免疫應答,一方面清除RSV,另一方面造成免疫損傷,發生喘息和哮喘的病理生理學改變[3]。病毒首先感染呼吸道上皮細胞,上皮細胞的防御反應產生大量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并激活和募集炎癥細胞,啟動機體的天然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損傷的上皮和抗病毒反應引起呼吸道水腫、黏液高分泌和血管通透性增高,從而導致小呼吸道狹窄和通氣功能障礙及喘息。
RSV感染能引起TH1/ TH2免疫應答失衡[4]。RSV感染后可引起單核細胞和支氣管肺泡巨噬細胞產生IL-1抑制物,IL-1抑制物可干擾IL-1對T細胞激活及巨噬細胞對抗原的提呈。這使TH1細胞不被激活,IL-2活性下降,IL-2受體表達障礙。血清中可溶性IL-2受體升高,使T細胞和NK細胞活性受阻,對RSV的清除能力降低。IFN-γ減少,使其拮抗IL-4促B細胞合成IgE、IgG4 的作用減弱。TH2細胞不受抑制,分泌IL-4、IL-5和IL-6等增加。IL-4增多則B細胞合成IgE、IgG4增多。大量IgE、IgG4可通過其FC段與呼吸道黏膜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結合,使其釋放組織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質,觸發I型變態反應,導致咳嗽、呼吸困難和喘憋。IL-5增多可趨化內皮細胞在肺部聚集使之激活并釋放炎癥介質和毒性蛋白損傷氣道黏膜上皮,誘導Ⅱ型變態反應。RSV感染還可導致趨化因子分泌增加[5],如RANTES和巨噬細胞炎癥蛋白-1a ( MIP-1a ),IL-8增加。這些趨化因子對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具有顯著趨化和激活作用,促進了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的發生[6]。
PH4治療毛支的機理為: 能迅速提高血清IgG水平,補充大量RSV-SIgG中和抗體,有加速呼吸道病毒的清除效應。提供高滴度中和抗體,功能性封閉效應細胞FC受體,減少炎癥細胞介質釋放,減輕呼吸道炎癥反應。還可抑制T、B淋巴細胞增殖反應,降低白細胞介素水平(如IL-6,IL-8),從而起到減輕呼吸道慢性炎癥反應,同時又能降低近期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機會,防止呼吸道高反應性發生。所以PH4具有免疫替代、免疫調控作用(增強免疫功能,促進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復正常)[7]。
近年有研究發現丙種球蛋白對于防治毛細支氣管炎日后發展成哮喘有一定療效,對于兒童哮喘的早期干預具有臨床指導意義[7]。根據本組臨床觀察,認為PH4佐治毛支療效確切,未見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 氓,吳良霞,王子才,等.小兒呼吸道感染病毒檢測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9):626-628.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63-1199.
[3]林 立,李昌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發病機制[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9):674-675.
[4]楊錫強.兒童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01-503.
[5]董 琳,李昌崇,陳小芳,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細支氣管炎血清TH2類細胞因子及粘附分子水平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2,40(4):235-236.
[6]張維溪,李昌崇,程曉明,等.哮喘小鼠支氣管MIP-1a,RANTES基因和蛋白的表達[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4,20(5):858-861.
[7]邱素清,李家殊,黃 艷.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在毛細支氣管炎中的臨床作用[J].臨床醫學,2004,24(5):40-41.
(收稿日期:2007-05-14 修回日期:2007-07-03)
(編輯: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