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農村基層醫院腦出血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方法。方法 用奧美拉唑和雷尼替丁分別治療腦出血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并觀察臨床癥狀體征的變化。結果 奧美拉唑組較雷尼替丁組的治療有效率高,止血療程短。結論 奧美拉唑對腦出血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較為滿意。
【關鍵詞】 腦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奧美拉唑;雷尼替丁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382-02
中圖分類號:R 743.340.573.105
文獻標識碼:A
高血壓腦出血病人,尤其重癥意識障礙病人,由于突發的急性損害,身體的應急反應急劇變化,極易導致上消化道急性期出血,隨即出現身體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惡性循環效應,使處于臨界功能的各器官急轉惡化,身體進入惡性循環期,病死率隨即增高,因此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并發癥的積極防治極為關鍵。我院自2001年5月使用奧美拉唑及雷尼替丁治療腦出血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對比奧美拉唑治療的療效更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72例腦出血后并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證實為腦出血,排除消化性潰瘍、肝病、出血性疾病既往史者,除外食物、藥物性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齡47~71歲,平均58.3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奧美拉唑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齡51~67歲,平均年齡53.2歲,住院時間平均23天,平均腦內血腫量31 ml;嘔血7例,黑便32例;有意識障礙31例,GCS 3~5分 5例,GCS 6~8分 26例,GCS 9~12分 6例,GCS>12分 2例。雷尼替丁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齡47~71歲,平均56.3歲,住院時間平均35天,平均腦出血量27.5 ml;嘔血9例,黑便27例,有意識障礙22例,GCS 3~5分 4例,GCS 6~8分 18例,GCS 9~12分 7例,GCS>12分 4例。
2.治療方法
(1)常規治療 ①一般治療:觀測生命體征,控制血壓、保持呼吸道通暢。止血劑、抗生素使用;②針對腦內出血所致高顱壓的治療:脫水降顱壓、抗腦水腫,促神經功能恢復的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癥支持治療。③其他并發癥的治療;④兩組病例均未使用地塞米松治療。
(2)奧美拉唑組 除常規治療方案外,奧美拉唑靜脈注射劑每次40 mg,每12小時一次,連用7日,如消化道出血明顯減少或停止,可用奧美拉唑控釋片(mps)20 mg/(次·日),維持使用兩周。
(3)雷尼替丁組 除常規治療方案外,使用雷尼替丁注射液滴注50~100 mg/次,每12小時一次,如消化道出血明顯減少或停止,兩周后改為雷尼替丁300 mg/每晚一次頓服,服用兩周。
3.觀察項目及判斷標準 兩組病人治療一周內記錄每日(或兩日)嘔血、黑便、潛血試驗的變化情況,治療前后查血常規。療效標準:臨床治愈:一周內嘔血停止、黑便消失,大便潛血轉陰,伴隨癥狀緩解;好轉:一周內嘔血、黑便停止,大便潛血(+),伴隨癥狀明顯改善;無效:一周內出血未停止或需加用其他止血藥或改其他治療方案。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兩種藥物總體治療有效率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奧美拉唑組:治愈14例占35.90%(14/39),好轉21例占53.85%(21/39),無效4例占10.26%(4/39),在一周內治療總體有效者35例,總有效率89.74%(35/39)。平均止血天數5天。死亡3例占7.69%(3/39),其中1例入院時嘔吐咖啡樣液,量較多,休克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高熱。放棄治療5例,占12.82%(5/39), 放棄者治療時間在治療兩周后,因此納入觀察組。
2.雷尼替丁組:治愈9例,占27.27%(9/33),好轉13例,占39.39%(13/33),無效11例,占33.33%(11/33),在一周內治療總體有效者22例,總有效率66.67%。死亡5例,占15.15%(5/33),其中3例止血不佳,2例出血量大,休克死亡;1例出血合并腎功能衰竭,兩周后導致多器官衰竭;2例死于肺部感染。放棄治療4例,占12.12%(4/33), 放棄者治療時間在治療兩周后,納入觀察組。平均止血天數13天。結果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經統計學處理:χ2=5.77,P<0.05,差異有顯著性,奧美拉唑療效優于雷尼替丁(見表1)。
討論
急性腦出血或腦梗死的患者較為常見,而出血后早期并發癥主要為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兩者均是腦出血后早期病情加重的關鍵因素,上消化道出血更是增加腦出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發生率高達14.0%~76.1%[1]。在基層醫院發生率會更高。目前腦出血后上消化道出血發生機制被認為是:①與基底節區出血直接損害視丘下部的神經內分泌相關區域,使腦內的神經內分泌軸的調節嚴重紊亂所致;②與腦出血后所造成的顱內壓急劇增高,影響下丘腦、腦干和邊緣系統有關;③是機體應對嚴重損害的應激反應結果,由于機體的應激反應使兒茶酚胺分泌急劇增加,胃液、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毛細血管在局部高濃度兒茶酚胺的作用下強烈收縮,胃黏膜持續收縮造成缺血壞死,導致黏膜上皮細胞糜爛、脫落,表面潰瘍形成并彌漫性出血;④合成減慢,胃黏膜上皮修復更新障礙,胃黏膜防衛因素削弱,使胃酸等損害因素相對增強,促使胃黏膜自身消化形成潰瘍;⑤蛛網膜下腔腦血管的收縮痙攣,使視丘下部呈缺血改變,也促使視丘下部神經內分泌中樞興奮,使腦內神經內分泌軸的調節紊亂,ACTH異常分泌,兒茶酚胺分泌急劇增加[2,3]。
在基層衛生醫院,由于理論認識、經濟等諸多原因,以往內科治療腦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中,最常用的藥物是靜滴受體拮抗劑。雷尼替丁是受體拮抗劑之一,對胃酸的抑制作用明顯強于西米替丁,廉價,是基層醫院臨床上最常選擇的藥物。而奧美拉唑是H+-K+-ATP酶抑制劑,作用于胃腺壁細胞,選擇性對胃酸分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乙酰膽堿受體及組織胺受體均無作用。可有效抑制胃酸,能使人體胃內酸度明顯降低,使細胞釋放胃泌素,血清胃泌素的升高可增加胃黏膜血流,使黏膜上皮細胞合成增高,改善胃黏膜缺血,減輕胃黏膜損害,迅速控制應激性潰瘍所致消化道出血,有利于潰瘍的愈合[4,5]。
在本組觀察中,奧美拉唑組比雷尼替丁組的治療有效率高,止血天數短(P<0.05),雖然奧美拉唑的價格無優勢可言,但短期見效,病人消化道出血少,整體損害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縮短,治療成本相對降低,副作用小,成本效能比優越。尤其對較重的腦出血預期會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預防使用奧美拉唑,將大大減少上消化道出血率,從而達到整體治療的更佳效果,應在臨床上推廣早期預防使用。
參考文獻
[1]徐 玲,杜 飛.奧美拉唑治療急性腦血管病并上消化道出血臨床觀察[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3,15(5):218.
[2]王龍安.急性腦血管病與消化道出血關系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20):2775-2776.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44-1750.
[4]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9-433.
[5]章 宏,陳春曉,厲有名,等.雷尼替丁預防和治療應激性潰瘍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雜志,2004,24(2):114-115.
(收稿日期:2007-06-03 修回日期:2007-07-13)
(編輯: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