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較普羅帕酮(心律平)+胺碘酮靜脈給藥與單純胺碘酮靜脈給藥轉復心房顫動的療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將54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A組28例接受心律平+胺碘酮治療,B組以胺碘酮治療。觀察兩組2 h、12 h、24 h心電圖變化情況。結果 A組2 h內心電圖轉復成功率顯著高于B組(P<0.05),兩組12 h、24 h內轉復成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不良反應輕微,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心律平+胺碘酮靜脈給藥2小時內轉復心房顫動成功率高于單用胺碘酮治療。
【關鍵詞】 胺碘酮;普羅帕酮;心房顫動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375-02
中圖分類號:R 541.7
文獻標識碼:A
心房顫動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持續存在可引起心房功能惡化,加重心功能衰竭,促進附壁血栓形成。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房顫患者發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導致中風致殘的發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因此盡早的轉復陣發性房顫有重要意義。雖然電復律療效高,但患者不易接受,除緊急情況外,目前藥物復律仍為首選。胺碘酮和普羅帕酮(心律平)為常用房顫復律的藥物,本文旨在觀察胺碘酮加普羅帕酮靜脈給藥轉復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選擇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急診和住院患者,均為心電圖證實快速房顫,此次發病在48小時內,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藥物,排除了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甲狀腺疾病、病態竇房結綜合癥、束支傳導阻滯、孕婦、水電解質紊亂、收縮壓<100 mmHg、心室律<60次/min、碘過敏的患者,共入選患者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隨機分兩組,A組28例(男17例,女11例),B組26例(男14例,女12例),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平均年齡、房顫持續時間、平均心室率、左房直徑、左室射血分數)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方法 兩組均在心電監護下用藥。A組予心律平70 mg,以5%葡萄糖20 ml稀釋,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觀察30 min,未復律者用胺碘酮3 mg/kg以5%葡萄糖稀釋至20 ml,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接著予胺碘酮1 mg/min靜滴,至復律或24 h內總量達15 mg/kg(最高不超過1200 mg/d)。B組胺碘酮首劑以3 mg/kg以5%葡萄糖稀釋至20 ml,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接著以1 mg/min靜滴,至復律或24 h內總量達15 mg/kg(最高不超過1200 mg/d)。記錄血壓、心率、給藥至轉復時間,觀察時間24 h。
3.療效標準 治療過程中以房顫消失,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律為復律成功。
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不同時段心電圖轉復成功率的比較 A組在治療后2小時內轉復20例(包括單用心律平即轉復8例),占71.4%,12小時內轉復22例(78.6%),24小時內轉復23例(82.1%)。B組2小時內轉復11例(42.3%),12小時內轉復18例(69.2%),24小時內轉復20例(76.9%)。兩組間2小時內轉復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2小時及24小時內轉復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房顫轉復過程中的安全性 A組有2例(占7.1%)出現竇性心動過緩,B組有1例(占3.8%)出現竇性心動過緩。患者無明顯癥狀,未處理。次日均恢復正常,兩組均未出現低血壓反應、束支傳導阻滯、心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兩組不良反應輕微,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χ2 =0.004,P>0.05)。
討論
心房纖顫是老人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多見于心臟病的病人,亦見于其他系統疾病及正常人,它可以誘發或加重心臟疾病,影響心臟病人的生活質量和預后。因此盡早安全地轉復陣發性房顫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房顫的產生可能涉及兩個過程:1個或多個去極化灶的自律性增高以及1個或多個折返回路[1]。心律平能降低心肌細胞跨膜電位的最大上升速率及輕度延長動作電位時間和有效不應期,使房室結、心室及旁路的有效不應期延長,傳導速度減慢,從而阻斷折返,使心動過速終止或心室率減慢。胺碘酮通過延長心房、房室結和心室肌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對浦氏纖維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也稍延長,并可減慢傳導,從而抑制竇房結、心房和房室結的功能[2]。本研究觀察到胺碘酮靜脈單獨使用治療陣發性房顫,2小時內房顫轉復率為42.3%,而普羅帕酮加胺碘酮靜脈給藥,2小時內陣發性房顫的轉復率為71.4%,明顯高于單用胺碘酮組(P<0.05),而且不良反應輕微。普羅帕酮和胺碘酮都能通過延長心房肌不應期,延長折返環周長,降低心房異位節律自律性,達到轉復房顫的作用[2]。因此兩藥聯用可起到協同作用,提高陣發性房顫2小時內轉復率。由于胺碘酮半衰期長,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12小時與24小時內轉復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未繼續觀察24小時以后的轉復情況。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149-1150.
[2]黃建振,周清華. 靜脈普羅帕酮和胺碘酮序貫應用轉復陣發生心房顫動的觀察[J].臨床薈萃,2003,18(17):996.
(收稿日期:2007-03-26 修回日期:2007-06-28)
(編輯: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