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26-02
中圖分類號:R 722.1
文獻標識碼:B
危重新生兒的及時搶救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搶救能否成功與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臨床經驗和急救設備有密切的關系。由于我國醫療資源設置的問題,很多醫院并不具備重癥新生兒救治的能力,所以新生兒轉運越來越受到關注。我院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建立了適合自己發展的新生兒轉運系統(NETS),2000~2005年6年間共轉運危重新生兒1803例,現將轉運體會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2000~2005年6年間住院高危新生兒12153例,由基層轉運入院的病理新生兒1803 例,占14.84%,轉運指征主要包括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溶血病、出血性疾病、各種畸形以及其它在基層醫院沒有條件救治的新生兒;男嬰1101例,占61%,女嬰702例,占39%。早產兒584例,其中<1000 g 8例,1001~1500 g 152例,1501~2500 g 366例,>2500 g 58例,足月兒1219例,其中≤2500 g 36例,>2500 g 1183例,2000~2006年轉運的患兒例數依次為185例、199例、298例、312例、397例、412例,轉運的患兒疾病分類見表1。
2.方法 ①轉運設備:專用救護車,內設新生兒轉運保溫箱、轉運用呼吸機、復蘇囊、氧氣筒、便攜式生命體征監測儀、吸引器、微量輸液泵、喉鏡、氣管插管、復蘇搶救藥品、移動電話等。②建立健全轉運網絡:與52家基層單位建立轉運網絡,轉運的最遠路程360公里,常規服務半徑120公里。新生兒科(NICU)成立轉運組,由科主任負責轉運管理、業務技術培訓。所有醫護人員通過嚴格系統、規范的理論操作培訓考核后上崗。③轉運方式;24小時專用電話,在接到電話后記錄轉診醫院地址、患兒的病情和診斷、轉診的理由等,接呼叫后白天5分鐘內、夜間10分鐘內出發,派出2名醫護人員前往接診,并在當地醫院現場搶救,待患兒生命體征相對穩定后才轉運回院,特殊情況特別處理。轉運途中患兒應能得到相當于重癥監護病房的醫療護理,入NICU交接均嚴格按常規執行[1,2]。④培訓:每年定期舉辦與我院聯系的基層單位業務骨干的短期培訓班,定期到網點醫院指導,結合實際強化新生兒窒息復蘇等新生兒危重癥處理理論和操作。
結果
2000~2005年6年間共由基層轉運入院新生兒1803例,轉運途中無一例死亡,危重新生兒平均住院天數5.84天,治愈1456例 (80.75%),好轉出院278例(15.42%),放棄40例(2.22%),死亡 29例,病死率1.61%,其中死于早產超低出生體重兒4例、極低出生體重兒8例、新生兒肺出血11例、顱內出血2例、出生缺陷4 例。
討論
國內NICU已具備開展NETS的條件,NETS的主要功能是妥善的將高危新生兒轉運到適宜的NICU進行救治[3]。本文結果顯示,6年來我院成功轉運高危兒1803例,無一例途中死亡,病死率僅為16.08‰,遠遠低于國內農村地區新生兒病死率25.8‰,城市地區新生兒病死率16.3‰。這足以說明NETS的出色轉運工作,可大大降低基層醫院新生兒病死率,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有效而重要的措施[1,4]。
NETS通過信息反饋和再教育,普及圍產醫學知識,提高下級醫院救治水平,通過多發病因調查,對下級醫院給予技術指導。本文結果顯示,6年間通過對網點業務骨干的培訓,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逐年下降,由2000年占轉運高危兒的25.4%降至9.07%。這足以說明通過轉運和再教育可大大降低基層醫院新生兒死亡率,提高基層醫院救治水平。
6年來我院NETS的規模、水平幾躍臺階,推動了NICU技術的不斷提高。盡管本院NETS發展及成績顯著,但在實際工作中需進一步探索轉運中醫護的特點及要求,進一步完善網絡的管理,使轉運系統在降低危重新生兒的死亡率和致殘率上發揮巨大的作用[2,4]。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3-146.
[2]Madar RJ Heonatal transport:safety and security[J].Arch Dis Child,1994,71(2):F147-148.
[3]封志純,王 斌,黃為民,等.珠江三角洲新生兒轉運網絡10年工作及效果報告[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8(1):8-9.
[4]陳克正.建立我國的新生兒轉運系統[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8):527-528.
(收稿日期:2007-04-06 編輯:潘明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