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早期新生兒;驚厥;病因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21-02
中圖分類號:R 722.19
文獻標識碼:B
新生兒驚厥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神經系統癥狀,是新生兒時期常見急癥,在新生兒早期尤為常見,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常不典型,易誤診而延遲治療,并極易發生后遺癥,造成預后不良。現對64例早期新生兒驚厥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加以討論。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64例,男41例,女23例;驚厥的首發日齡為生后24 h內31例,1~3天18例,4~7天15例。胎齡<37周16例,38~42周39例,>42周9例;體重<2500 g 12例,2500~3999 g 44例,≥4000 g 8例。分娩方式:順產25例,有異常分娩史39例,其中剖宮產23例,臀位產4例,胎頭吸引器助產3例,宮內窘迫9例。
2.方法 對引起新生兒驚厥的病因、驚厥發生的時間、驚厥發生的類型以及胎齡等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1.病因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共32例,占50%,新生兒顱內出血9例,占14.06%,新生兒敗血癥6例,占9.38%;化膿性腦膜炎4例,占6.25%;發生低血鈣8例,占12.5%;低血糖5例,占7.81%。不同首發日齡與病因的關系見表1。
2.發作類型 根據新生兒驚厥分類法[1],64例新生兒驚厥分為微小型38例(59.37%),強直型3例(4.68% ),多灶性陣攣10例(15.62% ),限局性陣攣13例(20.31% ),未發現有全身性肌陣攣發作。不同病因與發作類型的關系見表2。
3.驚厥與胎齡 早產兒16例,占25%;足月兒39例,占60.94%;過期產兒9例,占14.06%,
討論
新生兒驚厥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功能失常的一種臨床表現,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嚴重癥狀之一。在新生兒時期γ-氨基丁酸(GABA)受體易于興奮,它比在這一時期的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更容易活化[2]。因此,在新生兒期更易發生驚厥。據統計,在活產足月兒中,新生兒驚厥的患病率估計為2‰~3‰。在新生兒早期,由于缺氧、窒息、產傷等諸多圍產期因素均可導致驚厥,因此早期新生兒驚厥發生率更高。本組資料中有異常分娩史39例,占60.93%。HIE和顱內出血中異常分娩史32例,占78.05%。因此加強產前檢查、胎兒監護,加強圍產期保健,提高產科水平,避免產傷,及時處理胎兒宮內窘迫,防止圍產期窒息,是減少新生兒驚厥發生的關鍵因素。
引起驚厥的原因很多,而且可同時存在幾種原因。本組資料中10例存在二種以上因素。在新生兒的早期以HIE和顱內出血為主要因素,本組資料中共41例,占64.06%。且均發生于3天內(尤其是生后1天)。感染與代謝因素共23例,占35.93%,其中大多在3天后發生。足月兒和早產兒中以非感染性驚厥為主,過期產兒中感染引起的驚厥所占比例較高,本組資料中早產兒與足月兒共55例,非感染因素52例,占94.54%,主要原因是HIE、ICH和低鈣血癥。過期產兒共9例,其中感染因素5例,占55.56%。HIE發生驚厥與胎盤血液氣體交換障礙、難產、生后復蘇不充分等導致缺氧缺血性損害有關。HIE時腦血管調節障礙,腦過度灌注,血管通透性增加,細胞水腫,顱內高壓及大量自由基形成加重腦細胞損傷,同時由于缺氧損害可合并全身代謝功能紊亂也可導致驚厥。新生兒顱內血管豐富,缺乏結締組織支持,圍產期各種原因引起的缺氧和窒息,易使新生兒發生顱內出血。特別是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室管膜下胚胎發生基質尚未消退,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對缺氧和酸中毒極為敏感,更易發生出血。由于新生兒存在生理性低鈣血癥,任何異常因素如:早產、窒息、感染、喂養不當等均可加重鈣內流,導致低鈣血癥而發生驚厥。
微小型是新生兒驚厥發作的主要類型,本組中微小型38例,占59.33%,其次是限局性陣攣(13例,占20.31% ),多灶性陣攣10例,占15.62%。代謝因素所致驚厥多表現為微小型與限局性陣攣,本組資料中占79.69%(51/64),強直型多見于腦有嚴重的器質性損害,本組資料中3例,均為顱內出血所致。新生兒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 神經膠質和神經細胞之間尚未建立正常的聯系,大腦皮層的局限性異常放電活動不易向鄰近部位和對側半球傳導,常表現為局限性發作;同時大腦皮層下結構發育較為成熟,能興奮鄰近組織,且皮層下結構對缺氧較為敏感,易發生皮層下發作,臨床表現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瞼反復抽動、眨眼, 非刺激性吸吮、咀嚼、牽嘴動作,肢體反復呈游泳或踏車樣運動,某一肢體震顫或固定在某一姿勢或局限性陣攣,以及呼吸暫停,為時短暫,形式多變,不易辨認。故在臨床上應注意觀察新生兒口角、面部抽動,眼球轉動等微小發作情況,避免由于忽視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53.
[2]郭慶輝.新生兒驚厥發作的研究新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1):60-62.
(收稿日期:2007-04-09 修回日期:2007-07-06)
(編輯: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