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肛門直腸畸形;先天性;并發癥;健康教育;隨訪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27-02
中圖分類號:R 726.2
文獻標識碼:B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疾病,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首位[1]。除了少數肛門狹窄患兒外,均需手術重建肛門位置和功能。由于患兒年齡小,加之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點,如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皮膚薄嫩等,導致術后發生并癥較多,如感染、肛門狹窄、肛周皮炎、肛門失禁等,不但增加患兒的痛苦和家屬的心理負擔,對患兒的心理、生理發育和社會活動能力均有很大的損害[2,3]。為了減少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患兒術后并發癥,減少患兒的痛苦,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對28例先天性肛門閉鎖患兒進行了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和隨訪,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84例,隨機分為3組,健康教育+隨訪組(A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1天~4歲,高位12例,中位10例,低位6例,合并肛旁瘺6例;健康教育組(B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1天~5歲,高位13例,中位10例,低位5例,合并肛旁瘺5例;常規組(C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齡1天~5歲,高位13例,中位9例,低位6例,合并肛旁瘺6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疾病分類、并發癥等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三組病例不同疾病分類、手術方法、常規治療、護理相同。A組患兒:健康教育+隨訪:患兒自入院后即有計劃地進行健康教育,教育內容有:尿墊的選擇、正確護理肛周皮膚方法、肛門排便鍛煉方法、擴肛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等。健康教育方法有:口頭法、書面法、操作示范法等。隨訪內容有:了解出院后的病情,對存在問題及時給予指導;隨訪時間:出院后一個月內每周隨訪2次,一個月后每周一次,2個月后每2周一次,半年后每月一次,直至患兒排便功能正常1年后停止隨訪。主要以電話隨訪為主,必要時上門隨訪。B組患兒只按上述方法進行健康教育,不進行隨訪。C組患兒按常規護理方法進行。比較3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結果
三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A組與B組比較,χ2=8.11,P<0.01,B組與C組比較χ2=7.29,P<0.01,A組與C組比較,χ2=26.64,P<0.01。各組間并發癥發生率均有顯著性差異,A組并發癥發生率最低。見表1。
討論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是新生兒常見病,發病率為1∶5000,行肛門成形術后常見并發癥主要為感染、肛門狹窄、肛周皮炎;其中中高位肛門閉鎖占80%,術后大便失禁也常見[4],致使這部分患兒因感染、肛門狹窄、肛周皮炎、大便失禁等,給患兒及家庭帶來諸多痛苦,甚至無法正常學習和生活。加強對患兒的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是減少患兒及家庭痛苦,提高患兒生活質量的關鍵。而此類患兒除了在醫院治療、護理外,出院后加強護理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也非常重要。為此,我們自患兒入院后,即制定護理計劃及健康教育內容,逐項實施并對家屬進行考核,直到基本掌握為止。患兒出院后,采取定期與不定期隨訪方式對患兒家屬進行隨訪,以便及時了解患兒出院后的病情,對存在問題及時給予幫助、指導和解決,對于家屬失去信心者,耐心講解護理的重要性及疾病的預后,幫助其樹立堅定信心,堅持自我護理、自我訓練對于鞏固療效的重要意義。院內治療、訓練效果是肯定的,但要保持長期規律隨訪,給予定期評價的指導,可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5]。本文結果顯示,A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與B組、C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均<0.01),B組與C組比較,差異亦有顯著性(P<0.01)。這說明,對于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患兒,手術前應加強健康教育,術后堅持隨訪,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兒身心健康,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讓患兒早日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施誠仁.新生兒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585.
[2]Rintala R,Lindahl H,Marttinen E.Constipation is a major functional complication after internal sphincter saving 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asty for high and intermediate anorectal malformations[J].J Pediatr Surg,1993,28:1054-1058.
[3]Bai YZ,YuanZw,Wang W, etal.Quality of life for children with fecal incontinence after surgically corrected anorectal malformation[J].J pediatr Surg,2000,35:462-464.
[4]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479-1480.
[5]袁正偉,王維林,白玉作,等.針對性生物反饋訓練的長期療效隨訪[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6):478-481.
(收稿日期:2007-05-24 修回日期:2007-07-18)
(編輯:潘明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