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培哚普利聯合小劑量氫氯噻嗪治療輕、中度高血壓的降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選擇30例收縮壓<180 mmHg、舒張壓90~109 mmHg的輕、中度高血壓患者,口服培哚普利4 mg、氫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觀察8周后血壓變化及安全性。結果 治療后的收縮壓、舒張壓下降分別為21.38±9.33 mmHg和18.63±8.42 mmHg,顯著低于治療前血壓(P<0.01),降壓總有效率為93.33%(28/30),不良反應輕微。結論 培哚普利聯合氫氯噻嗪可有效降低輕、中度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安全性較好。
【關鍵詞】 高血壓;培哚普利;氫氯噻嗪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376-02
中圖分類號:R 544.1
文獻標識碼:A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我國大約有1.3億高血壓患者,有效的降壓治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小劑量聯合應用不同種類抗高血壓藥物是控制高血壓的策略之一。筆者采用培哚普利和小劑量氫氯噻嗪治療輕、中度高血壓,觀察其降壓效果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病例選擇 入選病例符合以下條件:①根據1999年WHO/LSH高血壓診斷與分級標準,連續3次非同日坐位收縮壓(SBP)140~179 mmHg (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109 mmHg的輕、中度高血壓患者。病例除外以下情況:①繼發性高血壓。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痛風。30例高血壓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齡38~66歲。
2.方法 予培哚普利(天津施維雅制藥有限公司產品)4 mg、氫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療程8周。血壓的測量采用偶測血壓,患者測壓前15 min不吸煙,背靠靜坐5 min,取右側肱動脈,連續3次測壓,間隔5 min,取3次平均值記錄結果。血壓測量采用校正的汞柱式血壓計。
3.療效評估標準 參照衛生部“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定:①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以上。②有效:舒張壓下降未達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③無效:未達以上兩項標準。顯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4.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與基線值比較采用t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1.降壓效果及幅度 顯效23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治療8周后收縮壓、舒張壓均顯著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1。
2.不良反應 咳嗽2例,低血鉀1例,血尿酸升高6例,頭痛2例,頭暈3例,惡心4例,程度均輕微,能耐受。
討論
降壓治療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降低高血壓,而是阻止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而要達到上述目標,長時間應用單一降壓藥物難以實現,須要聯用二種或多種降壓藥物。有調查提示超過25%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未能達到高血壓防治指南所推薦的標準,低劑量聯合用藥可作為一線治療[1],有利于減少單一藥物可能存在的劑量依賴性不良反應,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需要得到改善。研究證明,在血壓控制達標或減少不良反應方面聯合治療優于序貫和階梯治療[2]。為了達到目標血壓水平,應考慮起始即用兩種藥物,其中之一通常應噻嗪類利尿劑[3]。噻嗪類利尿劑治療高血壓已有40余年的歷史,臨床試驗證明噻嗪類利尿劑可有效降低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并減少因高血壓引起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服用小劑量噻嗪類利尿劑后48 h出現降壓作用,降壓作用可持續8周。由于噻嗪類利尿劑在降壓機理上的多方面性,它既能減少體內容量和總可交換鈉離子,又部份開放血管平滑肌細胞鉀通道,使細胞膜超極化,具有部分阻滯電壓依賴性鈣通道作用,下調血管緊張素Ⅱ1型受體(AT1),所以噻嗪類利尿劑與各種類型降壓藥物都起很好的協同作用。噻嗪類利尿劑在聯合治療時服用的劑量往往較低,其他降壓藥又能抵消或減輕其不良反應,尤其聯合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藥物時。培哚普利為含羧基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通過抑制各種組織器官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減低外周血管阻力而起降壓作用。由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與噻嗪類利尿劑對血鉀的各自副作用,因此二者合用是合理的選擇。筆者采用培哚普利4 mg聯合氫氯噻嗪12.5 mg治療輕、中度高血壓患者8周,達到很好的降壓效果,副作用小,安全性良好,服用方便、簡單,利于高血壓患者長期用藥。
參考文獻
[1]姜 紅,柯元南,代表Lodoz臨床協作組.比索洛爾/氫氯噻嗪復方片治療中國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605-608.
[2]張維忠.降壓聯合治療的理論和實踐問題[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385-386.
[3]胡大一.控制高血壓的新證據、新目標、新指南[J].中國醫刊,2003,38:2-3.
(收稿日期:2007-05-23 修回日期:2007-07-09)
(編輯:梁明佩)
作者簡介:杜紅坤(1968-),男,廣西宜州市人,主治醫師,醫學學士。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