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腹腔鏡;子宮次全切除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33-02
中圖分類號:R 713.4
文獻標識碼:B
由于細胞學檢查的進展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普遍提高,子宮次全切除術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行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38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行子宮次全切除術84例,其中LSH 38例,開腹組46例。所有患者因子宮良性病變需要切除子宮而宮頸情況良好,年齡35~45歲(平均39歲),子宮增大小于孕14周,術前常規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子宮不規則出血者行分段診刮,排除子宮惡性病變。術前診斷子宮肌瘤68例,子宮腺肌癥9例,頑固性功血7例。兩組年齡及病種分布、子宮大小、既往手術史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如表1。
2.手術方法 LSH組采用全身麻醉,膀胱截石位,放置舉宮器,于臍部穿刺建立氣腹,腹腔內壓達12~15 mmHg時,置入腹腔鏡探查盆腔情況,于下腹兩側作2、3穿刺點常規進腹,電凝、電切子宮圓韌帶或骨盆漏斗韌帶及輸卵管,剪開闊韌帶前葉打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鈍性下推膀胱,剪開闊韌帶后葉并分離宮旁組織至骶韌帶水平,套扎線圈套扎子宮峽部,取出舉宮器,收緊線圈,再行兩次打結,擴大第2穿刺孔,用子宮旋切器分次旋切切除子宮體,再次套扎子宮殘端加固,電凝殘端,沖洗腹盆腔,查無活動性出血,完成手術。開腹組按常規手術步驟操作。
3.觀察內容 觀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天數、術后恢復工作時間。
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兩組術中、術后情況比較,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天數、術后恢復工作時間等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均<0.01),LSH組優于開腹組(見表2)。兩組均無臟器損傷,腹腔鏡組37例成功施行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1例因盆腔炎癥子宮附件與腸管粘連嚴重無法分離而中轉開腹。腹腔鏡組術后疼痛輕,無需用止痛劑,8 h進食,24 h下床活動,無出血感染等并發癥,僅1例發生皮下氣腫。開腹組48 h下床活動,2例發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延期愈合。
討論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子宮次全切除術比較手術時間相近,而腹腔鏡組具有對腹腔干擾少、創傷小、出血少、住院時間短、康復快、腹部疤痕少的優點;手術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持了陰道穹窿及宮頸的完整性,保持了盆底的承托力,不縮短陰道的長度,對性生活、性心理影響少,提高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1],對年輕要求保留宮頸的患者尤為適合。且手術操作簡單,該術式處理雙側附件后即套扎子宮下段血管,出血少,不切斷子宮血管,減少術中損傷輸尿管的機會,手術安全易于掌握,值得臨床推廣,特別是基層醫院。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是完成腹腔鏡手術和降低并發癥的關鍵,對于術中難以完成的手術應果斷中轉開腹。旋切子宮時旋切器頭部應始終暴露在術者的監護下,以免切斷套扎線造成出血,同時防止腸管損傷。術前應仔細檢查宮頸有無病變,常規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必要時行宮頸活檢,對于B超檢查子宮內膜回聲異常或增厚以及不規則陰道流血者常規行分段診刮,對預防術后并發癥特別是宮頸殘端癌是十分重要。術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保留子宮頸的利弊,以及術后需長期隨診的必要性,術后定期隨診。
參考文獻
[1]展愛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65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5,5(3):197.
(收稿日期:2007-06-07 修回日期:2007-07-17)
(編輯:崔群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