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偏頭痛;辨證施治;肝郁氣滯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69-02
中圖分類號:R 747.2
文獻標識碼:B
偏頭痛起病急聚、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是影響病人身心健康的常見病。2003~2006年,筆者采用中藥疏肝解郁法治療偏頭痛34例, 同時與尼莫地平片治療的34例對照觀察,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68例患者均屬門診病人,診斷均參照國家衛(wèi)生部1995年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和1998年新的國際頭痛分類及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檢查排除顱腦器質性病變。TCD檢查腦血流正常者45例,異常者23例。按接診先后次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4例中,男12例, 女22例,其中20~29歲9例,30~39歲8例,40~49歲7例,50~59歲7例,60歲以上3例。病程1年以下9例,1~3年10例,4~5年8例,6~10年6例,11~20年1例。對照組34例中,男10 例,女24例,其中20~29歲8例,30~39歲10例,40~49歲8例,50~59歲6例,60歲以上2例;病程1年以下8例,1~3年9例,4~5年9例,6~10年7例,11~20年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臨床表現(xiàn) 兩組病例臨床表現(xiàn)為頭部一側或兩側頭痛反復發(fā)作,常伴惡心嘔吐,少數(shù)典型者發(fā)作前有視覺、感覺和運動等先兆,發(fā)作疼痛部位以前額,顳頂部,眼眶,后枕部多見;疼痛性質多以跳痛、搏動性為主,部分病例伴有眩暈、耳鳴、閃光、嘔吐等癥狀;頭痛持續(xù)時間最長10余天,最短幾小時;發(fā)病與情緒變化,睡眠好壞,勞累及月經有關。中醫(yī)辨證以肝郁氣滯為主,癥見頭腦脹痛、跳痛、或伴眩暈、煩悶不安、睡眠不寧、舌偏紅苔薄黃、脈弦或澀。
3.治療方法 治療組:柴胡15 g,川芎12 g ,牡丹皮12 g,梔子12 g、赤芍15 g、白芍30 g,香附12 g,郁金12 g,丹參20 g,蔓荊子12 g。兼氣虛者加黨參,白術,黃芪;兼痰濁者加半夏,陳皮,兼血瘀者加桃仁,紅花。每日1 劑,水煎2次,第1次煎汁250 ml,第2次煎汁150 ml,兩汁混勻,分2次服;1周為1個療程,一般服3~4個療程,以后每月服1個療程,連服3個月。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次,每天3次,疼痛劇烈加用尼美舒利止痛。連用3個月。
4.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國家衛(wèi)生部1995 年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治療頭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痊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隨訪半年內無復發(fā);顯效:頭痛程度減輕2級,伴隨癥狀減輕或發(fā)作次數(shù)或疼痛持續(xù)時間減少2/3以上;有效:疼痛程度減輕1級,或發(fā)作間隔時間延長或疼痛持續(xù)時間縮短,但不足2/3;無效:疼痛程度減輕不足1級,或疼痛持續(xù)時間縮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續(xù)時間延長。痊愈+顯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結果
治療組痊愈17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1%。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8例,有效7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3.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具有顯著性(χ2=5.31,P<0.05),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討
論
偏頭痛是一種發(fā)作性神經血管功能障礙伴體內某些生物活性物質改變的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F(xiàn)代醫(yī)學對偏頭痛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至今不明,其認識多集中在對遺傳因素、血管因素、血液流變學及遞質類因素與神經精神因素等的闡述上[1]。偏頭痛的發(fā)作可能與腦血管痙攣引起的局限性腦缺血有關。鈣通道阻滯劑可通過阻止鈣離子內流而抑制腦血管痙攣,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HT釋放等作用[2]。尼莫地平是鈣通道拮抗劑,能阻止血管平滑肌細胞鈣內流,預防和解除腦血管痙攣,增加血流量,改善腦供血,阻止神經細胞鈣超載對腦血管的特異擴張作用,在適當劑量下選擇性擴張腦血管,幾乎不影響外周血管[3]。據(jù)報道尼莫地平治療典型偏頭痛和普通型偏頭痛的有效率可達93%[2]。
中醫(yī)藥從整體出發(fā),以“整體觀念”理論為指導,將偏頭痛歸屬于“頭痛、頭風、偏頭風”等范疇,無論外感或內傷,均可致氣血運行失調,氣機阻滯,脈絡不通,不通則痛。其病機以肝郁氣滯為主,可兼有痰濁、血瘀[4]。概因肝主氣、藏血,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主疏泄為氣機之樞;主情志,五志過極皆能生火,肝失條達,疏暢失職,肝血瘀阻,氣血不能上達,濡養(yǎng)清竅;郁久化熱,上擾清竅,而致頭痛發(fā)作。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循頭面。而偏頭痛多在頭之兩側,顳部為少陽經脈所過之處,故治宜調暢氣機,疏肝解郁,活絡止痛。首選柴胡以其引諸藥入少陽之經而直達病所;香附辛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緩肝急,為疏肝理氣之要藥;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可通氣活血;郁金助川芎活血行氣,輔柴胡調暢氣機;丹參、赤芍活血行血通絡;白芍柔肝潛陽熄風;蔓荊子疏風止痛;郁久生熱,以牡丹皮,梔子降火。諸藥合用,肝氣疏、氣機暢、氣血調、血脈通故疼痛止。全方作用,疏肝解郁,活絡化瘀,藥證相投,每獲良效。
參考文獻
[1]譚 靜,周德生.中醫(yī)藥防治偏頭痛研究概況[J].中醫(yī)藥信息,2007,24(1):8-9.
[2]胡維銘,王維治.神經內科主治醫(yī)生700問[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95.
[3]杜新春.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尼莫地平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8(1):58.
(收稿日期:2007-04-27 修回日期:2007-06-2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