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包括壯、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在內的壯侗語民族是華 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壯侗語民族中有豐富的創世神話,包括開天辟地創世神話、化身創 世神話和洪 荒時代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這些創世神話具有原始性、共同性、普遍性、體系性、序列 性和延續性的特征。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的這些特征與考古學發現的這一地區從舊石器時代 到新石器時代以至文明時代都有古人類活動,并且與他們所創造的文化序列性及一脈相承 性相吻合,也說明了壯侗語民族是這些神話的創造者。這些神話可能就是盤古神話的主要來 源。
【關鍵詞】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原始性;體系性;序列性
【作 者】覃乃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南寧,5300 21
【中圖分類號】B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 編號】1004-454X(2007)02-0121-015
The Creation Mythology and Its Traits in Zhuang Dong Language Ethnic Groups
——The fifth of the 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Pangu Mythology
Qin Naichang
Abstract:Zhuang Dong Language ethnic groups which include Zhuang Buyi, Dong, S hui, Molao,Maonan and Li ethnic group They and the aboriginal People along Z huj iang River valley in South China Zhuang Dong language ethnic groups have rich c reation mythology which include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in carnation creat ion ,and the myth about the between brother and sister in droughty years recrea ted the human beings.These creation mytholog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originality, intercommun i ty, universality, sequence, system and continuity Archaeologists found thes e ch aracteristic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nes in ancient culture created by Zhu ang Dong language ethnic groups .They also found that from the paleolith age tothe Neolithicage and then to civilized age, the ancient people never stopped ac t ing along, Zhujiang River Valley It shows that Zhuang Dong language ethnic gr ou ps are the creators of the mythology, and these myths are possible the main ori gin of Pangu mythology.
Key words: Zhuang Dong Language ethnic groups ; creation mythol ogy; system; sequence.
一、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概述
華南——珠江流域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地理單元。自古以來,源于先秦時期百越族群西甌、駱 越支系的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老族、毛南族、黎族等,是最早生息繁衍于華南— —珠江流域 的民族群體,語言學界和史學界稱之為“壯侗語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遠古時期處在自 主發展階段,由原始氏族部落社會向階級社會發展,隨之出現了蒼梧、甌鄧、西甌、駱越、 勾町、夜郎等古國、方國,創造了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的文化形態,如“那”(稻作)文化 、大石鏟文化、銅鼓文化、花山(崖畫)文化、布洛陀和盤古文化等等。壯侗語民族民間自 古就流傳著許多開天辟地神話、化生神話、兄妹在洪荒時代繁衍人類的神話。其中的兄 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盡管其名稱有異或譯稱不同,情節有些差別,甚至有的說“盤古兄妹 就是伏羲和女媧”,此當是秦漢漢文化傳入后的混融現象,有的只說是兩兄妹,但都是 源于同一母題和主體,成為這些原住民族的共同信仰和連結族群的精神紐帶。現將華南珠江 流域壯侗語民族的開天辟地神話、化身神話、兄妹婚再造人類神話——包括民間宗教唱本、 唱詞,民間口傳的故事、歌謠等,以及這些神話的特點,略述如下。從這些神話及與其他民 族相同類型神話的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到華南珠江流域 “盤古國”的面貌及徐整等漢族文 人所記述的盤古神話的主要來源。
盤古神話來源研究(一)開天辟地創世神話
1.壯族
(1)神話傳說
世界是怎么樣形成的?人類從哪里來?這是自人類有意識以后就開始思考和探索的基本主題 。 在原始社會時代,人們憑借自己的想象和幻想,按照原始思維來解釋世界和人類的來源,從 而產生 了創世神話。神話“是人類童年的產物”。壯族神話《姆洛甲》中開天辟地的故事:
從前天地沒有分家的時候,先是在宇宙中旋轉著一團大氣,漸漸地越轉越急,越轉越快,最 后變成一個蛋的樣子。但這個蛋和雞蛋不一樣,它內中有三個蛋黃。
這個蛋在宇宙中由一個拱屎蟲①推動它旋轉。另外,有一個螟蛉子②每天都爬到上面鉆 洞, 鉆呀鉆呀鉆。有一天終于鉆出一個洞來,這個蛋就爆開來,分為三片。一片飛到上邊成為天 空,一片下地底成水,留在中間的一片,就成為我們中界的大地。③
壯族神話《布洛陀》中造天地的內容:
遠古的時候,天和地緊緊疊在一起,結在一塊,不能分開。后來,突然一聲霹靂,裂成兩大 片。上面一片往上升,就成了住雷公的天,下面一片往下落,就成了住人的地。從此,天上 就有了風云,地上就有了萬物。可是那時候的天很低,爬到山頂上,伸手可以摘下星星,扯 下云彩。天地靠得近,人們日子很難過,太陽一照,熱得燙死人;雷公輕輕打鼾,就使人們 不能入睡,要是雷公大吼大叫,就好象天崩地裂一樣,使人聽了又驚又煩。
為了使天地分開,布洛陀帶領人們爬了九百九十九座山,找到一棵又粗又高的老鐵木,布洛 陀揮斧把它砍倒,大家把它抬到山頂,把天頂高……。④
神話是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產生并在上古時代逐步形成,后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滲入不同社 會階段的文化觀念。因此,這些神話就成為以萬物有靈觀念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體, 并隨著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及其發展演變過程而在民間繼續傳承。在壯族民間宗教末(巫)教 、麼教和師教(又稱師公教)的唱詞、經書和唱本中,就有敘述天地怎樣形成、洪荒年代兄 妹(或姑侄)再造人倫故事的專章或單本,遂成為用古壯字(又稱土俗字)錄載的傳世經典。
(2)麼經
在用古壯字抄寫的壯族民間宗教經書《麼經布洛陀》中,有大量的開天辟地的傳說。在幾乎 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三界三王置,四蓋四王造”的句子。壯族神話謂宇宙有三界,天上為上 界,住著神靈;地為中界,住人類;地下另有一層空間,為下界,住著小矮人。管理三界的 有三個王。其中管理上界的王為雷神,管理中界的王為布洛陀,管理下界的王為圖額(水神 )。四蓋即四界,上、中、下三界加上森林界,森林王為老虎。其中有多處描述開天辟地、 天地形成的狀況。
(3)師教經文
師教又稱師公教,壯語稱“篩\",是流傳于壯族民間的一種準宗教形式,在桂中來賓市所轄 的興賓區(原來賓縣)、象州、武宣、忻城、合山、金秀及相鄰的柳江、貴港(原貴縣)、上 林、武鳴等縣市最為盛行。“篩\"壯語含聰靈、先師、祝祀之義。由其教徒戴各種神靈面具 舉 行法事歌舞儀式,稱“固篩\",意即做禱祝先師祭儀;又叫“調篩\",意為跳先師儀式舞蹈。 由 于從教者均為男子,故俗稱“師公\",屬半職業性質,由8至12人組成一壇,各地設有“師館 ”,師徒傳承。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壯族先民原始宗教越巫的基礎上,兼蓄道教符 派及佛教的部分內容,逐步形成了集多神信仰、祀神儀式、扮神舞蹈、唱詩祝頌、鼓樂技 藝等為一體的壯族民間宗教文化形態。師公祭祀歌舞源遠流長,我們從繪于戰國至東漢的廣 西左江流域崖壁畫上的群體舞儀中亦可窺見其古樸狂熱的風貌。直到唐宋時代,廣西的巫風 儺舞仍然盛行。如唐柳宗元《峒氓》有“雞骨占年拜水神”的記載;孫光憲《菩薩蠻》有“ 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里春光曉。銅鼓與蠻歌,南人祈事多”的詞句,生動地描述了當時 嶺南越人春季擊銅鼓歌舞賽神的情景。北宋時期,以桂林為中心的民間儺舞及儺面具的技藝 已達到相當的規模和很高水平。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年—1116年),著名詩人陸游在開 封見到桂林府所進的面具而為之震驚,在《老學庵筆記》中大加贊嘆:“政和中大儺,下桂 府進面具,比進到,稱一副,初訝其(一作‘甚')少,乃是以八百枚(按:疑為‘百八枚') 為一副,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乃大驚。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 及。”南宋曾任靜江(桂林)知府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亦稱:“戲面,桂林人以木刻 人面,窮極工巧,一枚或值萬錢。\"而當時曾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則有詳 細記載:“桂林儺隊,自承平時聞名京師,曰靜江諸軍儺。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儺 。嚴身之具甚飾,進退言語,咸有可觀……推其所以然,蓋桂人善制戲面(按:面具),佳 者,一值萬錢,他州貴之如此,宜其聞矣!\"同時,述及作為師公祭祀歌舞的主奏樂器的腰 鼓(即蜂鼓)亦已負有盛名:“靜江(按:靜江府,治今桂林市)腰鼓,最有聲腔。\"“花腔 腰鼓,出臨桂(按:今桂林市)職田鄉。其土特宜(制)鼓腔,村人專作窯燒之,油畫紅花 紋,以為飾。\"(《桂海虞衡志 》)。而師公戴面具扮神擊蜂鼓或銅鼓歌舞娛神儀式,在左 江崖壁畫上反映壯族先民駱越部族舉行宗教祭祀儀式的場面中,就有類似蒙面的各種奇異頭 部人物畫像造型和立蛙造型舞姿畫面,可以看出它們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又如在廣西西林 縣普馱出土的漢代鎏金銅棺上,亦附有神態各異的精美青銅面具,當是扮神、通神以祈求佑 護的產物。師公的祭祀娛神歌舞,正是繼承了這類民族傳統歌舞和造型藝術,其希翼寄托 和借助神力禳災祈福,達到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及精神心理的功利需要。它經歷了從興于唐 宋、成于明而盛于清的發展階段,植根于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而世代傳承,并在新的歷史條 件下,又從娛神歌舞向娛人演唱故事的戲劇化的方向發展,在桂中一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壯 族師公戲,簡稱壯師劇。
師公教崇奉的神祗俗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之說。主要有道教梅山教派之祖師三元神、三 清(上清、太清、玉清)、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張天師等;佛教神釋迦牟尼、觀世音、菩 薩、羅漢等;本地土俗神,即壯族神話傳說中的創世神、英雄神和“賢神\",有盤古、布伯 、 莫一大王、社王、土地公、五谷娘娘、花林圣母、甘王、馮遠、馮泗、白馬三娘等,此外, 還有名目繁多的自然神,帶有原始宗教多神信仰的痕跡。其中,各地的師公儀式都有傳統的 “盤古神唱”,保存有頌揚和演繹盤古開天辟地、為人類造福神話題材的多種古壯字抄本, 如《盤古贊歌》《唱布伯》(又稱《布伯與雷王》)《唱盤古》等。
(4)民間山歌唱本
壯族歷來有能歌善唱的傳統,能以歌代言,以歌傳情,以歌擇偶。壯族民歌形式多樣,題材 豐富,內容廣泛,涉及人們社會生產、生活、交際、信仰、節日、習俗禮儀等各個方面,可 謂無所不包,無所不涉。人們從小就跟隨大人學唱山歌,或到歌館跟隨歌師學習編唱山歌的 技巧。在壯族各地,涌現出無數才思敏捷、能歌善唱的歌師。壯族對唱山歌時,多是憑著技 巧,即興編唱;也有歌體(如歷史歌、建房歌、風俗歌)有世代相傳的手抄唱本。其中有許 多地方的歌師存有手抄的贊頌盤古開天造地造萬物和繁衍人類功績的歌本。在廣西西部的靖 西、德保一帶的壯族民間,流傳著《盤古開天辟地歌》。桂平市麻垌鎮民間在舉行盤古誕辰 祭祀活動中,由婦女們誦唱贊頌盤古功績的山歌。在麻垌鎮地臺街的盤古廟里,有傳世的手 抄《盤古經》唱本。在傳說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市民間傳唱的山歌中就有“(問)開天辟地是 哪個?哪個把天補起來?(答)開天辟地是盤古,女媧把天補起來”的歌句。
2.布依族
在布依族民間,流傳著《盤古開天辟地》、《盤果王》、《盤古王》、《力戛撐天》、《伏 哥羲妹》等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傳說是:
很古以前,沒有天,沒有地;沒有山,也沒有樹;沒有人,只有一個圓蛋。不知是哪一年, 這個圓蛋見風就長,越長越大。蛋里有個人,名叫盤古,他隨蛋而長,也越長越大,越長越 高,盤古在蛋里頭,睜開眼睛,啥也看不見;用腳一登,蛋殼裂開條縫縫,透點光亮;接著 打了個呵欠,伸了個懶腰,剛想站起來,渾身有種粘乎乎的東西拉扯著,站不起來;他冒火 了,雙腳又猛一登,只聽“轟”一聲響,蛋殼破了,破成上下兩瓣,敞亮了。不知過了多少 年,蛋殼分開了,上邊的變成了天,下邊的變成了地。盤古頂天太久,累死了,他的心變成 太陽,膽變成月亮,眼睛變成星星,氣變成云霧,骨骼變成石頭,肉變成泥土,毛發變成草 木,血變成河流,筋筋變成道路。
布依族民間麼教經文中也有上述開天辟地的內容。在布依族創世古歌中,有一首《造天造地 》的長篇古歌,講的是布依族神話人物布靈⑤造天造地的事跡。
3.侗族
在侗族的神話中,開天辟地的是女神薩天巴。侗族民間流傳的遠祖歌《嘎茫莽道時嘉》所唱 薩天巴(生育千個姑媽的祖母)說:女神薩天巴生下地,取名“滴滴”;生下天,取名“悶 ”;生下眾神,安于上蒼。天地混沌,冰凍雷覆蓋,烏黑蒼蒼。薩天巴命姜夫修天,馬王修 地。姜夫造四根玉柱撐起天蓬。天地分離,狂風起,天蓬飄,玉柱搖。薩天巴吐絲織網,網 穩天蓬。馬王造湖造海,將地修平。薩天巴造水球、月球掛于天成了日月,撒汗毛、虱子于 地育出萬千植物動物,扯八顆肉痣化蛋,交猿婆孵出人的女始祖松桑和三只羊、男始祖松恩 和三只狗。
侗族神話《創世女神薩天巴》描述了薩天巴開天辟地的情況。
在壯族神話中是布洛陀帶領大家把天修補撐高,在侗族神話《姜夫馬王修天地》中,是姜夫 、馬王修補天地。
4.水族
與壯族同源的水族民間流傳的開天地、造人神為伢俁(水語,即女媧)。水族古歌《造人歌》 唱道:“初造人有個伢俁,伢俁造四個哥弟:頭一個就是雷公,二一個就是水龍,三一個才 是老虎,小滿崽是我們人。”與壯族雷王、圖額、虎王、布洛陀四兄弟相似。另一首《造人 歌》唱道:“不造人(即尚未有人時)天還粘山,初開天,伢俁撐天(伢俁鑄銅柱鐵柱撐天 ),撐得好天往上去,撐頭次天地分開,腳一踢去七萬丈,手一推天去極遠。”《開天辟地 歌》唱她“抓住兩塊,猛一掰天地分開”,“混沌氣她放風吹,風一吹分開清濁”,“取清 氣來造太陽來造月亮”,她造出的人起初是懵懂的,“到后來伢俁才分,將愚蠢留給獸類, 把智慧送給人群”。由于伢俁神力巨大,造人、神、獸、萬物之女神,水族人及歌手稱她為 “祖婆”、“仙”、“王”。她造十個太陽十個月亮,“熱烈烈泥化成糊,燙呼呼融成漿” ,魚蝦告仙告王,口渴肚枯,她射去九日九月,留一個母太陽一個公月亮光照人間。水族人 及歌手又稱她“花妮”(即“天母”、“仙母”)。人類和動物、植物、萬物之成雙配對和 各有陰陽,都由于“天母伢俁”之神力。古歌《花妮配》:“開天地有個花妮,養育了她的 兒女。自從她生下我們,將萬物匹配成對,要感謝尊敬花妮。……還有那蒼天大地,一個是 圓圓的天,一個是平平的地,水牛與黃牛犁田耕地。……男和女成雙配對,通天下才成社會 。……”⑥
水族開天辟地神話有歌謠《開天辟地》、《開天地造人煙》、《牙巫造天地》等。其中《開 天地造人煙》的內容是:
牙巫用盡全身力氣掰開天地時,還朝中間猛吹一口氣。于是天地在一聲巨響中裂開,左邊的 一半成天,右邊的一半成地。開天造地之后,天還在傾斜著,容易倒塌,牙巫就急忙制造高 柱來撐天。
5.仫佬族
仫佬族天地起源神話中 ,最典型的是《天是怎樣升高起來的》。
6.毛南族
在毛南族民間流傳有長詩《創世歌》,敘述了毛南族遠古的歷史,是毛南族的創世史詩。
7.黎族
同壯侗語其他民族一樣,黎族有創世神話《大力神造天地》,內容包括射日、造天造地等。
(二)化生創世神話
1.壯族
壯族地區廣泛流傳著《布伯》神話,講的是布伯為了解救人們旱災之苦,上天與雷王作斗爭 ,迫使雷王降雨。雷王被打敗后惱羞成怒,降大雨使人間遭受滅頂的水災。雷王叫龍王退水 ,水退急速,布伯被摔死,化作啟明星:
龍王見雷王斗敗了,就變成一個臘錐魚向布伯沖來,⑦他要用背上鋸齒一樣的脊鰭鋸斷( 布 伯的)舂杵,以便把布伯打落水去。誰知舂杵木又堅又滑,鋸不斷。一聽到雷王叫退水,龍 王也馬上把洪水收回海里去。這水退得又猛又快,布伯腳上的舂杵也隨著退下的水跌落下來 ,直墜到山頂,摔到一塊大石頭上,把布伯摔得稀巴爛。布伯一顆紅心,迸到天篷上鑲嵌起 來,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啟明星。⑧
武鳴縣師公唱本中的《盤古歌》:
自我盤古初出世,/造化天盤及地盤。/左眼化為日宮照,/右眼化為月太陰。/骨肉化為山石 土,/頭腦化為黃金銀。/肚腸化為江河海,/血流是水去無停。/手指化為天星斗,/毛發化 為草木根。
來賓市師公跳神《唱布伯》(又稱《布伯與雷王》《水泡天門》,版本繁多),其中說到布 伯死后變成了啟明星。柳江縣師公唱詞中有《造人歌》。
在地處桂中偏北山區的都安、馬山一帶的壯族民間師公的經文中,都有頌揚盤古功德的唱段 或內容。
2005年10月31日,專家組在融安縣大將鎮東潭村盤古廟采訪時,77歲的歌師覃能良(初小文 化)就當場唱了盤古化生造天地山川的“壯歡”(壯族山歌),并書寫給專家組。摘錄如下:
盤王無父又無母,/長期成長混沌中;/呼呼在內睡著覺,/經歷十萬八千年。/十萬八千年才 醒,/睜開二眼霧紛紛;/悶得苦惱心發火,/扳斧一劈天地分。/
劈開混沌一聲響,/漠糊散盡現光明;/全身氣力全用盡,/不知費了幾多心。/又過十萬八千 年,/天地成為大洞然;/人畜鳥獸木水草,/糧果結合樣樣全。/天高離地九萬里,/地皮萬 丈也不薄;/神仙在天人住地,/地下全盤是鬼窩。/盤王全身都是寶,/呼出口氣變風云;/ 顯眼成電淚變雨,/聲音出口變雷鳴。/月亮太陽雙眼變,/頭發就是滿天星;/花草樹木汗毛 變,/骨頭就變成石金。/
手足變山又變地,/血液全部變江河;/全身筋脈就是路,/肌肉變土變山坡。……
壯族民間故事《巨人的傳說》說:在洪荒時代,有一對男女巨人,他們結為夫妻,生下9個 兒子和父親比本領,第九個兒表演完穿山本領后,父親不服輸,一頭往大山沖過去,再也出 不來了,他的尸體化解成山川泥土,草木石頭。
2.布依族
布依族有與開天辟地有關的神話《力戛撐天》,其梗概是:
太初年代,力戛率領眾人撐開了天地,為了不再使天再靠攏,他拔牙當釘把天釘牢,牙齒變 成了滿天星斗。他又挖出自己的眼睛,右眼化為太陽,左眼化為月亮。力戛在天上勞累了九 九八十一天,精疲力竭而死去。⑨
布依族神話《盤古開天辟地》說:盤古開天辟地以后,又把天頂住:
盤古頂天太久,累死了,他的心變成太陽,膽變成月亮,眼睛變成星星,氣變成云霧,骨骼 變成石頭,肉變成泥土,毛發變成草木,血變成河流,筋筋變成道路。⑩
布依族創世古歌中,有一首《造千種萬物》,描述布依族神話人物翁戛造天地萬物的事跡, 其中有翁戛造風、云、雷、雨的情節:
翁戛打口哨,/變成南風呼呼吹;/翁戛哈口氣,/變成朵朵云,/翁戛咳聲嗽,/隆隆響雷聲 ;/翁戛噴碗水,/大雨下不停。
3.黎族
黎族創世神話《大力神造天地》除了有射日、造天造地等描述外,也有化生神話的內容:
大力神拱天射日月以后,想平展展的一片大地,光溜溜的沒有山川森林,人們又怎樣生息繁 殖?……他還把梳下來的頭發往群山上一撒,山上便長出如頭發般茂密的森林來。山上的鳥 獸們都搖頭晃腦,非常感謝大力神為它們造林筑巢的恩德。
有了山嶺,還得造魚蝦水族的江河湖泊。大力神拼盡力氣,用腳尖踢劃群山,鑿通了大小無 數的溝谷,他的汗水流淌在這些溝谷里,便形成了奔騰的江河。這中間最大的一條,就是從 五指山一直流入南海的南日化江!
大力神為萬物生息不辭勞苦,當他完成了造化大業后,已經筋疲力盡了,他終于倒了下來。 臨死前,他還深怕天再倒塌下來,他撐開巨掌,高高舉起把天牢牢地擎住。傳說那巍然屹立 的五指山,就是黎族祖先的英雄——大力神的巨手![11]
(三)“比儂扣某”:兄妹進葫蘆躲過洪水再造人類神話
1.壯族
(1)神話傳說
有《水泡天門》《布伯》《葫蘆兄妹》等多種名稱。內容是:
遠古時有個叫做布卜伯(即布伯)的人,聰明又勇敢,本領高強,人們推選他做中界的頭人 。有一年,天大旱,河水斷流,草木枯焦,人畜渴死不少,人們祭天求雨也不應。原來是管 雨水的雷王怪人間不供奉他,把天池封閉起來,蓄意要渴死中界的生靈。卜伯就到天上去找 雷王算帳,把雷王抓起來,限他三天內一定要降雨,要不就殺死他,雷王只好假意答應。卜 伯走后,雷王又不按期下雨,反而起了壞心,淮備劈死卜伯。卜伯預先知道此事,就把濕滑 滑的水苔厚厚地鋪滿屋頂,設計抓雷王。雷王真的來了,他一踏上屋頂便被水苔滑倒,骨碌 碌地滾到曬棚上,然后乖乖地讓卜伯用雞罩罩住,關在木籠里。卜伯關好雷王后,便出去買 缸買鹽,準備把雷王殺掉腌起來請遠近的人都來吃雷王肉解恨。卜伯走時吩咐他的子女盤古 兄妹,要好好看管,不要給雷王喝水或把斧頭借給他。雷王很狡猾,誘惑兩個孩子讓他喝一 碗藻水,恢復了力氣,沖破木籠逃走。雷王逃走時,拔下一顆牙齒,送給盤古兄妹作報償, 叫他們快拿去種,會馬上長出個大葫蘆來(按:葫蘆籽形似牙齒)。還告訴他們,很快就會 下大雨,洪水要淹沒大地,到時躲進葫蘆里才可以避難。雷王一回到天上,就打開天池,立 刻把中界大地淹沒了。人們坐上竹排紛紛向高處逃難。雷王的兄弟差鋸齒魚來鋸斷所有的竹 排,這樣人們便都掉進水里被淹死了。卜伯坐在木碓上,和雷王、鋸齒魚展開了你死我活的 戰斗,后被鋸齒魚鋸斷了木碓,最后淹死了。盤古兄妹坐在葫蘆里,因為葫蘆的底是圓的, 團團轉動沒有被鋸齒魚鋸破。后來洪水退了,世間只留下盤古兩兄妹,眼看著人類要滅絕了 ,仙人就來勸他們倆結婚(按:《麼經布洛陀》中是祖神布洛陀勸導他們結婚。),重新建 家園。后來他們生下一個怪胎,沒有頭腳,像一塊磨刀石。他們認為不吉祥,就把怪胎砸碎 ,拿到野外四處拋撤,過了幾天,肉塊變成了成千上萬的人,從此人類才又繁衍起來。[12]
2.民間巫教唱詞
自原始社會鬼魂和精靈觀念產生后,出現了被認為具有“超自然力”、能與鬼神交往的巫術 者,最早是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女巫,其職能主要是憑幻想來解釋世界萬物的來源,企圖 靠超自然力來保護氏族、村社及其成員和牲畜、作物不受惡鬼加害,驅趕致病作祟的殃怪, 以神的名義主宰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長期以來,這種原始宗教信仰在壯族民間猶存,中老年 婦女篤信其術,壯語北部方言稱之為“婭禁”[iah gin],即禁婆,簡稱“婭”[yah ] ;壯 語南部方言稱為“乜末”[meh mot],即女巫,簡稱“末”[mot ]。若遇疾病災害,常 延女 巫來主事通神問卜、祈禳求福,或在閑暇時邀請她們來坐場聽賞其唱誦,藉娛神以娛人。其 所禱誦的神事為口耳相傳的韻文體經詩,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和超人的口才,能幾天幾夜連續 喃唱,人們往往把“乜末”視為通曉神事禮規和精通民族文化的能人,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 承者。
據原籍德保縣那甲鄉的壯族95歲老婦農金妹說,她母親是“乜末”(女巫),自“巴神”傳 承下來的長篇故事唱詞有十多套,其中就有“比儂扣某”〔pi nong khao bou 〕,意即“ 兄妹躲進葫蘆里”,又叫“南鄧孟”〔nom dam ming〕意即“水淹天下”。現譯如下:(原 唱詞為五、七言句式腰腳韻詩體)
在很古很古的年代,祖神剛安置好天下,遭到雷王的忌妒,便發了三天三夜的雷雨,洪水把 整個大地都淹沒了。逃避到最高山頂的兩兄妹見一只大葫蘆浮水飄來,便躲藏葫蘆里逃生。 洪水過后,天下一片荒涼,只有兩兄妹幸存,為了繁衍人類,他們只好結成夫妻。后來妹妹 生下一塊像磨刀石的肉團,沒有頭臉沒有手腳,他只好把它砍碎丟棄山野。沒想到過了幾天 ,這些碎肉塊變成了許多小人兒,從此,天下又重新有了人煙,我們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代繁 衍下來了。
3.民間麼教經文
壯族麼教起源于越巫。越巫屬覡,是由先秦時期分布于珠江流域的壯族先民西甌、駱越部族 的原始宗教巫師演化而來。越巫在上古時代壯族先民踏入文明門檻以后,經歷了漫長的氏族 社會發展階段,直到西漢時期仍然盛行。據《史記#8226;孝武帝本紀》載:“是時既滅南越,越 人通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從俗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后 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 越巫雞卜始用焉。”明代鄺露《赤雅》記云:“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平(南)越,得越 巫,適有祠禱之事,令祠上帝,祭百鬼,用雞卜,斯時方士如云,儒臣如雨,天子有事,不 昆命于元龜,降用夷禮,廷臣莫敢致諍,意其術大有可觀者矣。”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巫 與覡職能及地位發生了明顯的分化。女巫主事通神問卜,男巫分別叫“卜禁”[ boh gin ] 即禁公和“末特”[mot dwg]即巫公,除從事占卜外,還通過法事進行驅邪趕鬼、解厄禳 災 活動。后來出現的“布麼”[box mo ]即麼公,是由男巫即覡發展演變而來。大約自東漢 以 后,在道教、佛教的影響下,“布麼”把壯族的創世神、始祖神布洛陀奉為教祖,主要以“ 麼”即喃誦經詩的形式,通過古事秘訣來宣規明理,啟示訓誡,禳災祈福,遂而由松散的形 式向自成體系的麼教演化,形成了從以自然崇拜為表征的原始宗教向以神活為核心的人為宗 教發展的過渡形態,具備民間宗教的基本特征而歷代傳承。
所謂壯族麼教,是在自然祟拜、神話體系和越巫雞卜占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民間宗教,崇 奉創造世界萬物的男性始祖神布洛陀為至上神和教祖,女性始祖神乜淥甲(又寫作姆淥甲) 為主陪神。“麼”意含喃誦經詩、通神禳解、祈求福祉。其神職人員叫“布麼”,譯稱“麼 公”;做法事儀式叫“古麼”;經書叫“司麼”。從麼教中布洛陀由創世神變成宗教神、由 自然神變為社會神,并由多神信仰開始向一神信仰轉化來看,其當產生于壯族先民部落處于 聯盟與雛形國家形成的社會階段,后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成為一種由原始宗教開始向人 為宗教發展的過渡形態。再從集29種“司麼”古壯字抄本的《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 共8卷。以下簡稱《麼經布洛陀》)來看,雖然其原為長期口頭傳承而遲至明清時期才出現 書錄唱本,并在流傳過程中摻雜了一些道、佛、儒的神祗和觀念,但其中的基礎和主干,包 括語言、內容、觀念和功用,仍保持著原生的民族宗教文化的本質特征,折射著壯族先民由 野蠻時代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由母系制進入父系制,由氏族部落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歷程 。也就是說,麼教經書中所錄載的盤古神話,是源自氏族部落時代而傳承下來的,具有原始 性和原生性的鮮明特征。在《麼經布洛陀》中,述及葫蘆姑侄或葫蘆兄妹再造人類神話和盤 古造天地內容的就有5種抄本。
《麼荷泰[13]#8226;洪水淹天地》節錄意譯(原詞為五言句式押腰腳韻詩體):
祖神布洛陀創造了天地萬物,又安置人類生業之后,洪水突然泛濫天下,雨滴像壇子一樣大 ,下九天九夜不停,下七天七夜不退。雨滴像谷籮,水柱像杯子……洪水席卷大地淹沒天, 所有人類都淹死了……就剩下躲在葫蘆里的姑侄。給你們做水之母(即水的源頭,指人類之 源。),給你們做天下之母,給你們做一家住,給你們互相婚配……根是年輕人的根,我是 人之母,我是女人,我是生命的種子。人踩人的肩膀生下,人拉人的毛發出生,為什么做一 家住?為什么互相婚配?我們怎么活到老?去水里我們怕圖額(水神),去森林里我們怕老 虎,去山坡我們怕雷劈……越不同坐越教導,越不同睡越說服,入夜怎么睡,雞叫怎么互相 關照……相婚配一月又一月,婚后第九月,周期已到要分娩。去問布洛陀,去問麼(乜)淥 甲。用鴨重新祭,殺鵝做禱告。……我咬牙憋氣生出兒,生出的兒像山石,生出的兒子像磨 刀石。兒為何沒有嘴巴?兒為何牙齒不露?去問布洛陀,去問麼淥甲。布洛陀就說,麼淥甲 就講,好啦侄孫好啦,我要刀來切,我要斧去砍,砍它做六截。丟一截到河里變成魚,丟一 截到田里變成稻谷。丟去這里兩顆,丟去那里兩截。一截丟去下方,變成六花馬鹿;丟一截 去高處,變成六種青蛙。丟去這里四顆,砍丟這里四截,一截丟去那邊,變成花色大野獸; 丟一截到山林中間,變成猿猴吃果子。丟去這里六顆,砍去那里六截,人類才繁衍起來。做 母親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人類才興旺起來,才造出寅時卯時,造卯時天亮……[14]。
《布洛陀經詩#8226;禱造人篇》節錄意譯(原詞為五言句式押腰腳韻詩體):
祖神布洛陀造了天地山川之后,又造了人類。但世上未立有規矩,那時建房殺父吃肉,那時 殺孫去敬外婆,那時家公與媳婦共枕,女婿和岳母同床。布洛陀看見這一切,便在上方作主 ,派來一個四臉王(另說是四腳王),造出十二個月亮,造出十二個太陽。那是三年天大旱 ,四年不下雨,田里禾苗不長,三年無收獲,無米喂孩兒,黎民死一半。于是王造漫天云雨 ,造洪水淹天下。那時只剩下伏羲兩兄妹,兩人商量結夫妻。同居三年整,同床滿四年,妹 懷孕九個月,生下孩子像塊磨刀石。夫妻好驚奇,只好把它放在籬笆腳,求祖神保佑。布洛 陀就說,乜淥甲就講,兄妹做夫妻,本是同腸(胎)生,要殺牛敬父母,要殺牛祭祖宗。夫 妻全照辦,轉身回頭看,怪兒長出了頭,怪兒長出手腳,父高興抱起來,母欣喜摟起來,剎 時變千百人,給各人安上姓,給每人安上名。殺牛祭祖就從那時開始,祭祖宗人們長壽繁衍 ,孝敬父母子孫發達,家業就興隆旺盛。[15]
2.布依族
《賽胡細妹造人煙》古歌。敘述天地開辟后,天上雷公作惡,不打雷下雨,造成人間大旱。 布依族祖先布杰憤而上天把雷公捉到凡間要加以懲罰。后來雷公逃脫,泛起漫天洪水,欲淹 死布杰和所有凡人。布杰再次上天廷痛斥雷公,便撈起太白金星的龍頭拐杖,潛入滔滔洪水 ,到東天腳連捅九九八十一個洞,消除了洪水。由于勞累過度,布杰葬身水中。死后四肢變 成撐天柱,嘴巴變成東海龍宮,牙齒變成龍宮里的白玉柱,兩只眼睛變成宮燈。洪水消退后 ,凡人也都淹死殆盡,只乘下賽胡細妹兩兄妹,由太白金星撮合,經過滾磨盤和穿針等神卜 ,賽胡細妹最終成親,重建家園,繁衍了子孫后代。[15]與之內容大同小異的還有《 洪水滔天》《兄妹成親》等多篇。
在布依族民間麼教經文中,也有兄妹成親再繁衍人類的內容。故事的前面部分是文信射日, 分到河流和田;文信用豬、狗耕田,雷公要劈文信。接著是文信用計捉雷公,上山砍柴要燒 雷公,雷公騙文信的兒女偉榮偉瑩兄妹要水喝,破了鐵籠上了天。兄妹用雷公送給的葫蘆籽 種出大葫蘆,雷公回到天上發大水淹天下,兄妹進葫蘆躲過災難。
這時天下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偉榮偉瑩兄妹,在索密老人的勸說下,兄妹結婚再造人類。
3.侗族
在侗族民間,流傳著《洪水滔天》《開天辟地》《薩天巴開天》等神話。侗族民間流傳的《 洪水滔天》《開天辟地》等神話,內容與壯族民間流傳的《布伯》或《水泡天門》等盤古開 天辟地、繁衍人類神話大同小異。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婚禮中唱《嘎靠泵》(意為“沸騰的 酒歌”),敘唱遠古天老母養了雷、龍、虎、張良、張妹五個孩子,叫他們表演本領,安排 他們的歸宿,引發雷公降下大雨,釀成漫天洪水,淹沒天下,人類全部被洪水淹死,只剩有 張良張妹兄妹幸存下來。為了人類的繁衍,兄妹倆只好結為夫妻,生兒育女,人類才得以延 續下來。
侗族民間流傳的遠祖歌《嘎茫莽道時嘉》所唱薩天巴(生育千個姑媽的祖母)則說:薩天巴 命雷王執掌風云雷電百萬兵將。蛇虎相勾,宴請雷王,灌醉捆綁,打算第二天宰殺。姜妹、 姜良救雷哥,雷王得水長力沖上天,降雨懲蛇虎,淹天下。姜妹姜良得雷哥贈種子,種出葫 蘆,藏身其中,躲過洪水,兄妹結親,繁育360種姓,其中60姓為侗族。[17]
4.水族
水族民間流傳散文體《兄妹種瓜》,它除了記述兄妹種葫蘆,洪水到來后躲進葫蘆避過災難 外,還記述了兄妹結婚生出磨石胎,兄妹切塊后重新繁衍人類。
《旭濟#8226;造人歌》(《人類起源》)是水族的長篇古歌,敘述兩兄妹拾到神斧,后來又把它 還給尋斧的白發老人。老人為了感激拔下一顆牙齒相贈,叫他們種下,后來長出了特大的葫 瓜。兄妹兩人鑿開它當住房。正巧連降暴雨洪水泛濫,原來是雷神為報復人類放天河水淹沒 天下,兄妹二人躲在葫蘆里逃脫劫難。后經仙人勸婚,又有滾石磨、丟竹片、問捕魚鷹、羅 漢竹等測天意情節,兄妹終于成親再繁衍人類。[18]
5.仫佬族
在仫佬族民間,流傳著《伏羲兄妹》神話故事。傳說古時候,伏羲和妹妹的獨眼大哥、跛腳 二哥想吃雷公肉,鋪水藻于房頂,捆母親于碓邊,引雷公下凡,踩中濕滑的屋頂,跌落被擒 。雷公央求伏羲兄妹給水喝,伏羲兄妹給了洗碗的水瓜渣。雷公得水長力而去,拔牙交給小 兄妹,種牙結瓜。雷公下雨發洪水,淹沒天下,兄妹倆躲進葫蘆里避過劫難。為了繁衍人類 ,兄妹倆結為夫妻,重新繁衍人類。[19]
《伏羲兄妹的傳說》故事唱本。敘述遠古伏羲的兩個哥哥想吃雷公肉,從河里撈來幾擔水藻 鋪在房頂上,假意把老母捆放在碓窩里,揚言要舂死老母。雷公聽到伏羲老母的呼救聲,從 天而降,在房頂被水藻滑倒,伏羲的兩個哥哥抓住雷公關進谷倉里,便出門買配料。雷公苦 苦哀求伏羲兄妹給水瓜渣舔,恢復了神力,掙破谷倉鉆出。臨別,拔顆門牙給伏羲兄妹當葫 蘆瓜種。兩個哥哥回來后,不見雷公便生了氣,把弟妹趕出家門。兩兄妹照雷公吩咐,種下 那顆雷公牙,很快結出個大葫蘆瓜,掏空葫蘆瓤,裝進鍋巴飯。不久連下暴雨,山洪暴發, 淹沒天地,伏羲兄妹躲進葫蘆漂流。后來雨停水退,天下人全淹死了,金龜勸兄妹二人結為 夫妻。婚后生下一個肉團,伏羲用石頭砸碎遍撤大地,第二天,山崖、平原到處冒起煙火, 天下又有了人煙。[20]
6.毛南族
在毛南族民間,流傳著《盤和古的故事》、《盤古兄妹》、《伏羲女媧兄妹》神話。《盤和 古的故事》說:盤和古本是遠古時代洪水之后僅存的兄妹倆,他們婚配三年不育,便用泥捏 成了人型,由烏鴉銜到各地去丟,結果世間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人們。
《盤古兄妹》說:雷公責怪土地騙走他的百鳥百獸、百蟲百魚、百草百木百果,率天兵天將 殺向大地,與土地公激戰。土地公反敗為勝,擒住雷公,將它綁在烈日下的石柱上,曬他龍 鱗脫落軟弱無力。雷公誘盤兄古妹噴水淋身,恢復體力,掙開繩索,沖天而去。臨行時取牙 給盤古,囑咐他們立刻拿到后園栽種,如果發生大水,就坐在葫蘆里躲避。盤古兄妹種下后 ,立刻長出個大葫蘆。雷公回到天上,馬上降下大雨,滔滔洪水淹沒了天下,無數生靈葬身 于洪水中。盤古躲在葫蘆里隨水漂流,避過了劫難。為了人類的繁衍,土地公勸兄妹結為夫 妻,生兒育女。但古妹羞于兄妹不婚之禮,將土地公推進古樹旁的小石洞中。兄妹問樹,問 烏龜,又燒兩處煙、滾石磨占卜,都現吉兆應結婚。于是,兄妹就結為夫妻。因婚后不育, 便捏泥造人,烏鴉銜去丟,大地又有了人煙。盤古兄妹結婚時,古妹要求新房要設兩張床。 所以今毛南人的婚俗,新房里仍要鋪設兩張床。[21]
另外,在毛南族民間傳唱《創世歌》、《盤古歌》、《女媧歌》。《創世歌》是述說天地開 辟后,第一代是昆屯神,第二代是漢王神,第三代是洪水遺民盤妹古兄妹,第四代是良吉、 良標,第五代是環英、行加。《盤古歌》唱述盤兄古妹結婚的故事;《女媧歌》則唱述伏羲 女媧兄妹婚。在毛南族聚居區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及河池市金城江區也流傳著盤古兄妹婚 古歌及口傳神話。
《盤、古的傳說》。敘述土地公和雷公打仗,雷公戰敗被擒。盤古兄妹救了他,雷公贈給一 顆牙齒要他們趕快種下,回天上便降暴雨引起洪災淹沒大地。盤古兄妹種下的雷公牙長出個 大葫蘆,他們躲藏在葫蘆里得以幸存。
另有《創世歌》說盤是妹,古是哥,結婚后生下磨石仔,砍成三百六十片,烏鴉銜去撒向四 面八方,變成世上各族人。
7.黎族
《螃蟹精》傳說。妖怪螃蟹精常興風作浪,殘害生靈。雷公為搭救百姓,與之奮戰七晝夜, 最后將它砸死。螃蟹精在死去之前,吐了七天七夜黃水,造成洪水泛濫淹沒大地,天下僅存 躲進大葫蘆瓜里的兄妹二人。雷公為繁衍人類,經多方勸說,撮合兄妹為夫妻,遂造化黎民 。[22]
黎族還有神話《葫蘆瓜》,梗概是:
黎族的祖先在某一時期遇到洪水暴發,天下的人幾乎滅絕,只剩下一男一女及一些動物藏在 葫蘆瓜里幸存下來,后來這一男一女結婚,繁衍人類,葫蘆瓜給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各種 各樣的條件,保住了黎族祖先的生命,因此,葫蘆瓜便成為黎族圖騰崇拜的對象。
二、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的特征
(一)原始性、創世性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所創造的,因此,神話的原始性首先表現為它的內容所反映的是那個 時代的自然界、人與自然關系以及社會形態;其次,神話的原始性還表現為具有高度幻想性 ,其內容具有神奇、神秘、荒誕不經等特點,但卻無一不是遠古時期人類社會生活和思想感 情的曲折反映。這種原始性的特征在壯侗語民族開天辟地神話、化身神話和兄妹結婚再造 人類神話中都有突出的反映。例如,壯族開天辟地神話中的拱屎蟲(蜣螂)、蜾蜂,洪水神 話中的葫蘆和磨刀石;水族神話中的兄妹種葫蘆,后來遭遇大洪水時,兄妹躲進葫蘆中避過 災難重新繁衍人類等等,這些都充分反映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特點,是人們對遠古時代生活 的回憶。
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是盛產史詩的地方。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類似神話傳說比較起來 ,它們或許更能稱為“創世”——“創造世界”。[24]
關于南方少數民族創世神話和創世史詩的“創世性”特征,劉亞虎先生在他的《南方史詩論 》中說:
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原始性史詩創世部分所描述的大多是創世天神和巨人依靠創造性的勞動創 造世界,肯定的是勞動群體的價值,歌頌的是勞動的崇高、力量的崇高。它們與剛剛出現的 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把農業生產的活動融化進開天辟地的壯舉中,但又不是農業生產的簡 單復寫,而是依照原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把整個過程神圣化、集中化,描繪出一幅 充滿神秘色彩的宏偉壯闊的天神或巨人創世圖。[25]
例如,在《布依族古歌》中,描述“翁戛最聰明,用犀牛犁地,犀牛犁一鏵,成一條大江, 犀牛犁兩鏵,成兩條大溝,犀牛犁三鏵,成三個山谷。”傣族的《巴塔麻嘎捧尚羅》敘述: 桑嘎西拿石塊當犁,“石犁重億斤,犁面寬萬分”,桑嘎賽拉犁,“天神不知累,把大地犁 遍。從此羅宗補,變成高低不平,被翻起的土,成了大山小山,一道道的犁溝,成了谷地、 山、箐。” 傣族的《巴塔麻嘎捧尚羅》還敘述:遠古世界是一片茫茫大海,英叭用自 己身上的污垢、海里的泡沫渣滓捏攏做“污垢大果”固定在水面。他“伸開一雙巨手,用力 搓身上的污垢”,又“來回掃渣滓,來回刮泡沫”,然后“左手捧泡沫,右手捧渣滓,拿去 糊在污垢原形體上,讓它們粘結”,做成“污垢大果”。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的布洛 陀是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祖公,他形象魁梧,力量巨大,能創造一切,指揮一切 ,天依布洛陀而升高,地依布洛陀而加厚,牛馬豬狗依布洛陀而給人類做工……布洛陀帶領 大家造日、造月、找谷種、找火、造牛、造豬、造魚、造雞鴨。各民族先民在創世史詩中創 造了一系列創世天神和巨人的形象,他們既是各民族先民尊崇、求同、求托的對象,又以各 種方式集中表現了民族的氣魄、民族的力量,顯示了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這些形象在 不同程度上帶有原始先民的品格。
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和創世史詩的第二大內容是人類的起源。突出人類起源的內容,是壯侗 語民族創世神話和創世史詩的又一個重要特征。
這種創世神話源于原始采集、原始狩獵的早期,“這個時期的原始人類由于經常處于饑寒交 迫、天災獸禍的狀態,各種本能的欲望和一些天賦的感情以及在這些基礎產生的沖動、幻覺 、夢境、迷狂等驅使和支配著他們的思維。原始思維所特有的現實與幻景交織的特點,又把 他們各種追求幻化為種種想象中的‘真實’”。[26]原始人類往往把追求生存繁衍和 發展壯大 的欲望依附在動物、植物和果實上,并以它們為氏族的圖騰和編織出許多關于動物、植物孕 育人類的故事。其中關于動物孕育人類的內容的侗族《嘎茫莽道時嘉》敘述,他們 的始祖“薩天巴有四只手,一掰掰開萬丈長;薩天巴有四只腳,橫行直走無阻擋;薩天巴兩 眼安千珠,放眼能量百萬方。“住在荒涼的天宮中,八面張起銀絲網”,帶有明顯的蜘蛛的 形象和特點。她先后兩次從自己身上扯下四顆肉倍子,“四顆小小的肉倍喲,很快長成四個 大圓蛋。”她托付給婆婆薩猶孵抱,第一次孵出人類男始祖松恩,第二次孵出人類女始祖松 桑。
關于植物孕育人類的故事,最典型也最著名的是葫蘆生人的故事及其變異洪水過后兩兄妹從 葫蘆里出來結婚再造人類的故事。關于這方面的內容,本系列論文有多處論述,此不贅述。
以后隨著原始人生產力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出現了創世天神,孕育人類的功勞由動植 物圖騰讓位給創世天神,人類起源神話與創世神話合而為一。葫蘆生人的神話被放置到洪水 以后人類再生時期,創世天神造人、生人的方式有用植物造人,用泥造人,用雪造人,用蜂 蛹造人等等。例如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說:“洛陀吹陽風,六甲吹陰氣,陽風和陰氣, 一見就打絞,……凝結成黃泥。”布洛陀拿泥捏成人樣,放在醋缸里,姆洛甲用身子去暖, 黃泥化成人。
(二)多民族共同性i
從以上所列的各民族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開天辟地神話、化身神話和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 話不僅在壯侗語族7個民族中普遍存在,而且內容比較相近,充分顯示出多民族共同性的特 征。例如洪水淹天下、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的神話,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而且大都包含幾個要 素:(1)射日;(2)為得到雨水與天上的雷公作斗爭;(3)智捉雷公;(4)兄妹得到雷 公送給的牙齒種成大葫蘆;(5)雷公騙兄妹得水喝逃回天上降大雨淹天下;(6)兄妹坐進 葫蘆躲過災難,世界只剩兄妹二人;(7)在仙人的勸說下兄妹結婚;(8)兄妹婚后生出磨 刀石一樣的肉團;(9)兄妹把肉團剁碎灑到四野再造人類。又如開天辟地神話,幾乎每個 民族都有,而且大體包含以下內容:(1)天地尚未形成之前是一個旋轉的象雞蛋一樣 的氣團(壯族神話是一只拱屎蟲在推動它旋轉);(2)這一氣團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壯 族神話是在螟玲子即蜾蜂的叮啄下)爆裂成三片,一片飛到上邊變成天,一片沉到下方變成 地,還有一片飛出去變成海;(3)天地初形成時還不穩定,人們用金剛木(壯族)、竹子( 布依族)等把天頂牢;(4)天地剛形成時相距太近,公公劈柴斧子碰著天,婆婆舂碓也碰 著天,小孩可以伸手摘天上的星星放籃子里玩,人們屙屎太臭熏上天,使天上的人受不了; (5)人們齊心協力用木頭、竹子把天頂高。
法國語言學家梅耶說:“每一種古代的大‘共同語’應該表現為一文明類型”。[27] 研究表 明,上述操壯侗語族語言的民族,是稻作文明類型的民族,他們是華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 ,他們創造了華南珠江流域的稻作文明,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些民族的開天辟 地神話、化身神話和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的共同性表明,早在這些民族尚未分化之前,他 們就已經創作了這些神話,從而說明了這些神話產生時代的久遠性。
(三)普遍性與豐富性
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的普遍性表現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壯侗語各民族中普遍存在。雖然在這 些民族中內容略有差異,是各民族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文化上適應所處的環境而出現 了某些變化,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它們的基本內容是相同和相近的。二是在各民族內部 的普遍存在、廣泛流傳。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區、不同支系中普遍存在,其中特別是開天 辟地神話和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在民間廣泛流傳,幾乎家喻戶曉。三是這些神話表現 的文化樣式的多樣性。這些神話不僅以民間口頭的形式保存和傳承,而且保存在各種民間宗 教經文、唱本、唱詞中,保存在各民族歌謠的手抄本中,保存在民間戲劇的唱本唱詞中。這 種普遍性也表明了它的豐富性。
(四)體系性與序列性
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體系性和序列性的表現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這些民族的神話具有體系性 的特征。以壯族為例,壯族神話產生的原因及人類早期社會的演變,表現為一種譜系性,這 個譜系大致為:一團急速旋轉的氣體——三黃神蛋——金甲天神(開辟神)——三界——姆 洛甲(始祖神)——布洛陀(創造神)——布伯(戰神)——伏依兄妹(生育神)——肉團 ——人類——岑遜、莫一(英雄神)——[28]其中盤古開天辟地神話、化身神話和兄妹 結婚再 造人類神話是這個神話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表現了壯侗語民族盤古神話體系性的特征 。二是這些神話本身具有體系性和序列的特征,即每一個神話內容的體系性、序列性。例如 布依族開天辟地造萬物的神話就分為:(1)序歌;(2)造天造地;(3)造太陽月亮;(4 )造星星天河;(5)造雷造閃電;(6)造風造雨;(7)造烏云和彩云;(8)造人煙;( 9)造年造月;(10)造山造嶺;(11)造樹造藤;(12)造花造草;(13)尾歌。[29]又如 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講的是開天辟地造萬物的故事,長達萬行,規模宏大,但具有很 嚴謹的體系性,其內容包括:(1)開頭歌;(2)問答歌;(3)石蛋歌;(4)初造天地; (5)造人;(6)造太陽;(7)造火;(8)造谷米;(9)造牛;(10)再造天地;(11)分姓。[30]
毛南族《創世歌》包括開辟神話、物種的起源、射日神話、洪水神話、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 話、婚戀的起源神話等等,具有典型的體系性、序列性特征。《創世歌》敘唱以盤妹、古哥 為中心人物的五代神:第一代“昆屯”(即“混沌”,毛南語)。“石塊聚成山,泥塊聚成 地,水滴聚河海,火星聚火堆”。原來人住巖層下,“昆屯”神剝開巖石層,人才得透氣。 第二代,“漢王”神。種出谷粒三斤重,斧頭劈不開,人只好找蕨菜吃,全身長毛,壽長五 百歲。第三代“天皇”神來坐位,造出十二個太陽,曬成大旱災,誰能射日,酬他好田、耕 牛。格射日。春耕時節,各人搶耕田,忘了酬謝格。格種葫蘆。盤和古送狗,格拉狗犁田, 狗泣吠,驚動雷王,降暴雨,洪水劫后,只剩盤妹、古兄躲在葫蘆中幸存。兄妹結婚,三年 半產下磨石兒。切成三百六十塊,烏鴉銜去四方丟,從此又有了人煙。第四代“良吉”、“ 良漂”。學吹口哨,相送信物。初是白天要,后是晚上邀,開創“行歌坐夜”的風俗。第五 代是“環英”、“行加”。環英有十二女,要男子上門;行加有十二男,要女子嫁來,爭執 不下,于是打賭。大雪天氣,同跳深潭。子女們搶上岸。男兒們燒起十二堆火,暖得行加很 快翻身喘氣,不久康復。女兒們抱來十二張棉被,蓋住環英濕身不得動彈,變成大鯉魚去見 龍王。環英托夢給行加,愿嫁女兒。從此男婚女嫁。[31]《創世歌》中的五代神具有 明顯的體系性、序列性特征。
(五)延續性
這里所說的延續性主要是指盤古神話傳承與傳播的延續性。以壯族為例,在早期的民間宗 教——巫的唱詞中就有洪水淹天下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的神話,在原始巫教的基礎上形成的壯 族麼教經書中,仍然有這一神話內容。在漢族宗教影響下稍晚一些時間形成的壯族師教經文 中,還保留了這一神話的內容,只是在漢族強勢文化的影響下主人公的名字有所改變,或者 主人公原來沒有名字的,加上了漢語漢字的名字。例如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中的兄、妹變 成伏、羲兄妹,或伏哥、芝妹,或伏羲、女媧兄妹等等。隨著師公演唱由娛神向娛人的逐步 轉變,在壯族一些地區出現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師公戲,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則演變為以《 水泡天門》為題的師公戲到處傳唱,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此外,這一內容還被編成 大量的山歌在民間流行。
三、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的考古學闡釋
茅盾先生說過:中國神話是“中華民族的原始信仰與生活狀況的反映”。[32]他還說 :“一切神話無非是原始哲學、科學與歷史的遺形”。[33]說明了神話與考古學 、歷史學是有密切聯系的。我們常說,神話折射了歷史,而考古學則是神話學的重要源泉。 關于這一點,宋兆麟先生的論述很能說明問題:
“神話是能動的文化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遷徙、民族間國際間文化的交流,神話 也不斷充實、發展、變異,這種歷史軌跡必然在歷代的文獻記載、物質文化——考古學資料 上打上深刻的烙印,而且是一幅幅最生動、最形象的神話畫卷……因此,考古學資料是神話 學的重要來源,對神話研究有重要互補作用。換言之,研究神話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學家為 了解釋自己的發掘品,再現歷史的本來面貌,也要熟悉神話學。只有把神話研究同歷史學、 考古學、民族學、宗教學等結合起來,才能達到上述目的”。[34]
壯侗語民族創世神話的原始性、體系性、序列性、延續性等特點絕不是憑空形成 ,而是有 其深刻的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依據。
根據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表明,包括壯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35]在內的壯侗語民族是華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其 他民族, 包括漢、瑤、苗、回、彝、京、仡佬等是秦漢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 的方向逐步遷入這一地區的。
珠江流域即珠江水系所流經的地域。這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地理單元,它的西北部遍布著與云 貴高原連為一體的崇山峻嶺,北部有五嶺山脈橫亙,中部的兩廣丘陵和眾多的弧形山脈時斷 時續綿延其間,山嶺之間河流縱橫,有南、北盤江、紅水河、左、右江、柳江、漓江、桂江 、西江并與北江相匯聚,形成珠江水系。珠江水系流域面積45.37萬平方公里,在我國境內 為44.2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6%(另有少量流域面積在越南境內)。珠江流域 在我國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以及香港、澳門8省區(含特別行政區)。
珠江流域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春季多雨,雨熱同季,有利于動植物的滋生繁殖以及生 物多樣性格局的形成,從而為人類起源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珠江流域是我國出土古人類化石 最多的地區,也是我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初步統計,我國華南已經發現古人類舊石器 遺址和地點80多處,其中三分之一是在西江水系流域,所以西江是人類早期最主要的發源地 之一。[36]1973年以來在田陽縣百峰鄉百峰村的賴奎屯、百色市四塘鎮那煉村小梅屯 、那柴鄉 大灣村百谷屯等地發現距今80.3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所出土的手斧等大型石器世界著名 。 到目前為止,廣西發現并確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遺址有13處。1958年在柳江縣新興 農場通天巖發現的“柳江人”化石和1956年在來賓縣麒麟山發現的“麒麟山人”化石,分別 是距今5萬年和距今2萬—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1960年在邕江外緣發現“靈山 人”;1961年在漓江發現“荔浦人”;1972年在柳州市郊發現“都樂人”,其后又在附近發 現“九頭山人” 、“白蓮洞人” 、“甘前人”;1979年在右江發現“定模洞人”;1977年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發現“九楞山人”;1979年在桂林發現“寶積巖人”等。這些原始人類都 顯示出蒙古人種的特征。特別是柳江人的發現,是我國南方古人類的重大發現,為迄今我國 乃至整個東南亞發現的最早的新人的代表。在珠江流域的廣東省境內,也發現了許多舊石器 時代的人類遺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馬壩人”遺址。在北江馬壩獅子巖發現的人類頭骨 化石,年代距今12.9萬年。
距今1萬年前后,珠江流域同其他大江大河流域一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文化遺 存,像天上的繁星,遍布珠江流域,據統計,在云南有300多處,廣西有900多處,廣東有50 0多處,在貴州境內也有不少,全流域大約有2000多處。[37]這些遺址出土的磨制石器 ,包括 有肩石斧、有段石錛等,獨具特色,并基本形成了系統,構成了珠江流域獨特風格的史前文 化。
僅就廣西境內而論,在桂林市郊甑皮巖洞穴發現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骨骼和 生活遺址,這些人類在體質特征上繼承了上述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人類的特點,表明生活在 這一地區的人種已經形成。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邕寧縣頂獅山遺址進行發 掘,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原則,將該遺址第二、三期為代表的、集中分布在南寧及其附近地 區的以貝丘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址命名為“頂螄山文化”,時間為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 七、八千年。這些遺址出土了大批石斧、石錛、石鑿、石錘、石網墜等石器,蚌刀、骨錛等 蚌器、骨器和釜、罐、鼎等陶器。同時,在隆安、扶綏、南寧市郊等地發現距今5000多年的 大石鏟遺址。另外,還發現大批銅鼓、銅鉞、銅鐘、銅劍等青銅器和斧、鋤、刀、劍、戈、 矛、鏃、鏟、刮等鐵制工具,是2000—3000年前的文化遺物,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點。
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將廣西現代壯族的體質特征與柳江人、甑皮巖人、曇石山人、河宕人 進行比較,指出甑皮巖人與現代廣西壯族相比,二者在最小額寬、垂直顱面指數、面角、眶 指數、鼻指數等方面十分接近,二者均屬中眶型、闊鼻型,這意味著現代壯族很可能有甑皮 巖人血統。壯族在頭長、頭長高指數、頭寬高指數、顴寬、上面高、鼻根指數等項更接近于 較甑皮巖人晚的河宕人,體現了這種淵源關系。而自甑皮巖人往前追溯,甑皮巖人在接近闊 上面型的上面指數、闊鼻型的鼻指數、低的鼻根指數和突頜型的齒槽面角等方面,表現出若 干赤道人種傾向,恰與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柳江人接近。這表明新石器時代的甑皮巖人是舊石 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繼承和發展。而這種繼承關系表明了生活在廣西的新石器時代的居民是土 生土長的。[38]另外,李富強、朱芳武在對柳江人等古人類骨骼及現代壯族活體測量 獲得大量 數據并進行分析比較后也指出:“現代壯族在其體質形成過程中,與嶺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 某些新石器時代人類有一定的繼承關系,而其根源似乎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柳江人” 。[39]
另外,在甑皮巖洞穴遺址和其他許多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發現大量的蹲式和屈肢葬法, 與壯侗語民族至今仍沿用的檢骨葬(二次葬)基本相同,其他許多生活習俗也與壯侗語民族 相同、相近,這些都說明今天的壯侗語民族與這些古人類的承襲關系。壯侗語民族是華南— 珠江流域的土著居民,這些古人類(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他們的祖先。
總之,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資料表明,這一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從舊 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再到青銅時代,地方特點、民族特點突出, 而且前后相因,脈絡清楚,一脈相承。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其他地區是十分少見的。
另外,從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和民族學、歷史學考察,居住在華南珠江流域的壯侗語民族及 其先民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直到近現代,都沒有發生過整體性的遷移,至少是他們 中的主體部分長期以來都生活在這一區域。壯侗語民族是稻作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和旱作 民族不同的是,稻作農耕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們守土性強,不輕易背井離鄉的品格。正如費 孝通先生說的:“農業是離不開土地的,特別是發展了灌溉農業,水利的建設更加強了農民 不能拋井離鄉的粘著性。農民人口增長則開荒辟地,以一點為中心逐步擴大,由家而鄉,緊 緊牢守故土,難得背離,除非天災人禍才發生遠距離移動”。[40]在這種條件下,他 們的文化 創造,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而且是一脈相承的。作為他們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的本民族的神話也突出地表現出原始性、體系性、序列性、延續性和多民族共同性、普遍 性、豐富性等特征。
根據神話的高度幻想性、其內容的神秘、荒誕不經的特點,神話特別是創世神話所反映的大 體上是遠古時代的事情,從考古學意義上說,應是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前的事情。而關于神話 產生的時間,學術界的認識大體相同,但也略有差異。著名民族學家楊先生認為神話起源 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蒙昧期的高級階段。[41]這比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 一書摘 要》中所說的神話產生于野蠻期的低級階段略早。著名神話學家袁珂先生說:“我是基本上 贊成楊先生的推斷的,因為較為符合事實。而我根據我的探討設想,甚至比楊先生的推斷更 早”。他認為楊先生推斷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其時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我的設想則在 原始社會前期,即蒙昧期的中級階段,那時人類還過著原始群的生活,便已有了萌芽狀態的 神話產生了”。[42]
從壯侗語民族開天辟地神話、化身神話和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的內容看,所反映的應是遠 古時代即新石器時代以前的事情。而其產生的時間,則是在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后。
(注:本文第一部分壯族、侗族、黎族神話的部分內容承蒙潘其旭教授提供并撰寫, 特此致謝)
注釋:
①拱屎蟲,又稱蜣螂。壯語叫[ne: 2u2]。一種有甲殼和鞘翅的昆蟲。 黑色,會飛,吃動物 尸體和糞便等。常把糞滾成珠形,并在其中產卵。俗稱屎殼郎或拱屎蟲。壯族民眾信奉的昆 蟲神。壯族民間傳說,宇宙末形成的混沌時期,那滾動的圓坨坨是它推動的。后來天地形成 后,由于天太矮,地上的人太多,人吃飯屙屎把天熏得臭臭的。布洛陀便派屎殼郎下來傳話 :“人老就蛻皮,蛇老就死去;每天只準吃一餐飯。”而屎殼郎傳話時卻變成:“蛇老就蛻 皮,人老就死去;每天準吃三餐飯。”結果地上的人死多了,尸首沒有工夫埋,吃多了拉的 屎也多,臭氣更大。布洛陀知道后便罰它去拱屎堆,屎殼郎就變成了拱屎蟲。
②即蜾蜂,又稱蜾贏,壯語叫[ne: 2 jai1]。寄生蜂的一種。體青黑,細腰 ,用泥土在墻上 或樹枝上做窩。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里,在其體內產卵,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壯人認 為蜾蜂有符法,實則是蜾蜂的獨特繁衍方式。蜾蜂在墻壁上用泥構巢后,用其特有的麻毒針 ,把比它大數倍的昆蟲如蜻蜓等蟄昏,然后帶回巢內,并在昆蟲身內產卵,待孵化后,小蟲 即以麻醉了的昆蟲作食物,成長為新一代的蜾蜂。古人不明科學道理,以為蜾蜂拿昆蟲作養 子,用符咒化為小蟲。壯族民眾信奉蜾贏。傳說天地未開辟之前,先有一團大氣。后來大氣 越滾越大,越滾越實。推動這圓坨坨滾動的是拱屎蟲(俗稱屎殼郎)。而第一個爬到這圓坨 坨上的就是蜾贏,它有堅硬的牙齒,每天叮咬著這圓坨坨,終于把這圓坨坨咬破。結果出現 三個蛋黃,一個飛上去成天,一個飛下去成地,另一個飛出去成水。
③藍鴻恩:《布洛陀和姆洛甲》,見藍鴻恩文集編委會編印:《藍鴻恩文集#8226;故事卷》。 第3頁,2004年。
④周朝珍口述,何承文整理:《布洛陀》,見藍鴻恩主編《壯族民間故事選》,第1頁,上 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
⑤布靈,布依話,布即人,靈即猴。布靈,即猴人之意。
⑥參見《水族民間故事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⑦臘錐魚,壯語叫byalak,背鰭如鋸齒,身長嘴尖,人捉時稍不注意,其背鰭會鋸傷人 手。
⑧流傳地區:廣西紅水河流域各縣。藍鴻恩收集整理:《布伯的故事》,見《藍鴻 恩文集#8226;故事卷》第34頁,藍鴻恩文集編輯委員會,2004年編印。
⑨《布依族文學史》編寫組:《布依族文學史》第34頁,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 。
⑩《布依族文學史》編寫組:《布依族文學史》第34頁,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 。
[11]流傳地區:海南島五指山區,口述:林大陸,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七七級采風組龍 敏、木樹勇、陳太平搜集整理。
[12]來賓市興賓區良塘鄉甘東村何師武老人講述。見覃彩鑾主編《多維視野中的 來賓壯族文化》4—5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
[13]麼荷泰:壯族麼教超度亡靈法事用語。原意為移栽,此指將亡靈移送到祖宗之地。
[14]張聲震主編《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第八卷,第2834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 社,2004年。
[15]張聲震主編《布洛陀經詩譯注》第二篇,第135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
[16]《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第44頁,學苑出版社1990年版。
[17]《嘎茫莽道時嘉》,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18]《水族民間故事選》第556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19]《仫佬族民間故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20]《仫佬族民間故事》第491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21]《毛難族民間故事集》,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
[22]《水族民間故事選》第379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23]邢關英:《黎族》72頁,北京,民族出版,1990年。轉引自《中國各民族原 始宗教資料集成#8226;壯族、黎族、土家族、瑤族卷》735~736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24]劉亞虎:《南方史詩論》第112頁,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25]劉亞虎:《南方史詩論》第132頁,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26]劉亞虎:《南方史詩論》第117~118頁,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27](法)梅耶著,岑麒祥譯:《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第18頁,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7年。
[28]參見梁庭望等:《壯族文學概要》第5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29]貴州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沈光主編:《貴州布依族歌謠選》,北京,中國 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
[30]歐陽若修等:《壯族文學史》第一冊,第54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1]見蒙國榮等《毛南族文學史》第58~59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2]茅盾:《中國神研究》,載《小說月報》1925年16卷第1 期第3頁。
[33]茅盾:《神話研究》第214、224、13頁,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34]宋兆麒:《〈神話考古〉序言》,見陸思賢著《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 995年。
[35]黎族的居住區雖然現在不在珠江流域,但黎族與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駱 越”有密切 的關系,是從它發展而來的,其遠古祖先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從兩廣大陸沿海地區陸續遷 入海南島,最初居住在沿海和全島各地,過著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后來由于歷代封建王 朝的羈縻征剿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軍隊屠殺,大部分黎族人民被迫退居五指山及周圍地區。
[36][37]司徒尚紀:《珠江傳》,第41—42頁,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38]蔣廷瑜、彭書林:《廣西古人類的發展與研究》,轉引自李富強、朱芳武: 《壯族體質人類學研究》,168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李富強、朱芳武:《壯族體質人類學研究》,168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
[40]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第10頁,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
[41]楊:《論神話的起源和發展》,《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1期。
[42]袁珂:《中國神話通論》第6~7頁,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
〔責任編輯:覃彩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