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

2007-01-01 00:00:00花永蘭
廣西民族研究 2007年2期

【摘 要】 “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體現在對外的國家主權平 等和獨立自主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體現在對內的 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一律平等和共同發展上。它適應全球化趨勢、 國際格局演變和時代特征要求,具有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 族凝聚力的豐富思想資源。民族主義作為現代性的意識形態在中國的影響將持續長久,如果 能夠使其走向良性的發展道路,對于維護我國的生存、獨立和發展,推動國家團結統一,加 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將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關鍵詞】中華民族;民族主義;生存;獨立;發展

【作 者】花永蘭,河北省委黨校教授,法學博士。石家莊,050061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 編號】1004-454X(2007)02-0016-006

On Nationalism of Chinese Nation

Hua Yonglan

Abstract:Nationalism of Chinese Nation has two pieces of implication :on the one hand,it seeks equality of state sovereignty,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 e in external affairs,objecting to hegemony and power politics to safeguard its fundamental interest;on the other hand,it lies in the over-all equality and c ommon development of all the ethnic groups of China in politics,economy,cultu re and social 1ife in its internal affairs.It applies to the demand of g 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patterns and times traits,has far-reaching historic al and practical bases,and is full of rich thinking resources to carry on the spirits of Chinese Nation and strengthen national cohesion As a modern ideolog y,nationalism will have long—term effect in the future in China.If a benign w ay taken,it will become a marvelous strength for existence,independence and de 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China’s national unity,socialist modernization,t 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world harmony.

Key words:Chinese Nation;nationalism;existence;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民族主義是指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建立于民族共同體基礎之上的維護本民族政 治、經濟和文化等權益的思想觀念、理論思潮和實踐活動,以促進本民族的生存、獨立和發 展。”世界民族主義問題在冷戰后國際形勢變幻中凸顯出來。政治民族主義、經濟民族 主 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都有突出的表現。國際政治中的實力論 、經濟貿易中的保護主義以及文化傳統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都在強化著民族意識和國家利益 。全球化全面鋪開之際,民族主義的自我保護理念強調著各個民族國家自身的存在價值,維 護其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在民族文化繁榮時期和國 家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民族主義是國家整合的保證,它可以通過制度變革而被引向民族自 我圖強、引向和平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應該是一個值得 探討的重大課題。

一、何謂“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

早在20世紀初期,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先驅梁啟超先生于1901年在其《中國史敘論》 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次年,他又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大勢》一文中 ,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對“中華”一詞的內涵作了具體說明,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 ”一詞,這里的“民族”具有“國族”的含義。這就是中國人最初使用“中華民族”的由來 和意義。1913年,斯大林在其《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中,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 于民族特征的論述,在批判和借鑒第二國際一些社會黨人思想觀點和資產階級學說的基礎上 ,首次對“民族”下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性定義,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 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這 個民族定義兼有“文化族群(ethnic group)”和“政治民族(nation,state)”即“國族” 的“內涵”。關于“國族”的內涵和使用,西方學者捷足先登。法國史學家索布爾曾經說道 : 所謂“民族是一個整體,全體公民都匯成一體,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 法蘭西民族。”這里的“民族”實際上指的就是“國族”概念。正是按照上述理解,關 于 “中華民族”的內涵,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審視多民族的中 國,對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做出了全新解釋,即“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多民族之總稱。” 建立在這樣理解中華民族含義基礎上的“民族”是指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6 個 民族中的13億全體中國人民。我們常講的“愛國主義”中的“國(state或Chinese Nation) ”指的就是由56個民族結合而成的“國族”統一體。后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 黨》中再次指出,“中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是“一個偉大 的民族國家”。這個偉大的“民族國家”就是“中華民族”。它包括的內容有:一是凡 在 我國境內的各民族,不論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心理素質如何,都是中華民族 的一員;二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思想;三是對中華民族產生的自豪感;四是對中華民族的 獻身精神;五是中華民族意識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能夠產生 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使中華民族一直保持堅強旺盛的生命力,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沒有中斷,中華民族始終團結統一,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 精神的偉大力量所錘煉的結果。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維護國 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構建民族認同、整合民族國家必須建立在克服對外擴張主義、大民族主 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基礎之上,必須建立在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 民族關系之上,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和共同富裕。中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民 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和政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向上并走向繁榮富強的民族主 義內在本質要求,體現在各族人民生動的社會實踐之中。因此,“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具 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體現在對外的國家主權平等和獨立自主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體現在對內的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上 的一律平等和共同發展上。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條件,后者是前者的重要保證,二者之間相輔 相成。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的全部內涵。

二、“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

近代以來,追求民族解放、實現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理 想追求;民族獨立、國家主權一旦實現,這種追求又轉變成為呵護民族主義的襁褓,兩者相 輔相成。我們可以從對歷史的理解和感受中獲得某些啟示,并以此來指導我們的未來。清朝 末年,無論是維新派還是革命派的愛國志士,都紛紛高舉民族主義大旗,把民族主義與解決 中國現實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和富民興邦之計,把民族主義奉為立國之 本。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史上,民族主義既是政治家的神圣口號,又是眾多學者熱衷的信 仰理論,更是廣大民眾的樸素情結。這三種形態交織在一起,成為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 動力之一,極大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梁啟超認為,提倡民族主義的目的在于 謀 求國家的獨立和興盛,旨在使中國成為與西方平等相處的國家,并不謀求霸權地位。他認為 ,“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 由。其在于本國也,人之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這就是中國人最初理解的 民 族主義,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踐履的民族主義。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也明確提出,“民族 主義是對外國人用的”,是為了“免除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半殖民地的中國,變而為獨 立的中國”,認為民族主義“是國家圖發達和種族圖生存的寶貝”。當年的孫中山立志 “ 振興中華”,以民族主義為天下倡,使中華民族增強了自救解放的勇氣和信心。可以說,近 代中華民族的覺醒,首先要歸功于孫中山飽含民主和革命精神的民族主義理想。”新中 國 締造者毛澤東也曾說:“共產黨人沒有一天不在反對帝國主義,這就是徹底的民族主義。” [11]這就是中國式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主義,它 以實現民 族獨立和維護國家主權為重要標志。綜上可以看出,近代以來中國出現的民族主義具有“被 動”的特點,即它們都是在外部列強的不斷擠壓、侵犯下的被動反應,“是西方列強的大炮 給轟出來的”,[12]是世界歷史進程和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和當今國外有人 散布的 “中國威脅論”以及指責中國在強大起來之后要實行對外擴張的“囈語”風馬牛不相及,只 能說明要么他們對中國的歷史一無所知,要么是賊喊捉賊。冷戰雖然已經結束,但西方一些 國家冷戰思維仍然陰魂不散,繼“中國威脅論”缺乏依據、停止炒作,“遏制中國”也因不 合適宜、有悖世界和平與發展,因而暫時不再那么明目張膽之后,它們又在國際上鼓噪和炒 作具有狹隘意識的“中國的新民族主義”,[13]究其原因,就是他們不愿意看到中國 真正繁 榮強大起來。其實,對西方關于中國民族主義的態度只能有兩種理解:要么是中國堅持國家 主權和民族利益,令西方惱火,這恰好說明中國當前應該強調民族主義的合理性;要么是像 西方某些人想象的那樣,它“將對外部世界構成威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把尚未發生的 事情拿來作證據顯然不合邏輯,但歷史和國情足可佐證。

三、“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與國際格局和時代特征

冷戰結束后,美蘇兩極格局的瓦解并沒有使國際舊秩序馬上消失。舊格局下形成的一些 重大矛盾仍在影響著包括世界民族問題在內的許多重大國際問題。雖然說“和平”與“發展 ”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嚴格來說,它們“只是現今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14]或者說正在朝著解決這兩大問題的方向邁進而已 。

國際舊秩序遺留的東西矛盾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同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矛盾,其核心是不合理的國際政治舊秩序對世界和平進程的影響。從世界民族問題角度來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民族、宗教和領土等問題推行霸權主義,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人權和主權觀念以及價值觀等方面造成對立和沖突。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講,表現為一些西方大國試圖對其“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戰略圖謀。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國際政治中的長期歷史現象。所謂霸權主義是指借助實力手段將本國意志強加于人的一種國家思想、政策和行為。霸權主義是破壞和諧世界民族關系的毒瘤和阻止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的主要因素。兩極格局的終結為霸權主義抬頭帶來了機遇,美國贏得了美蘇爭霸戰。在今后一定時期內,由于美國仍將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占有明顯優勢,成為冷戰后“一超多強”國際格局中的惟一超級大國。它將繼續利用其超級大國的強勢地位推行全球單極獨霸戰略,這使建設和諧世界在短期內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如同美國對蘇丹、阿富汗、波黑的轟炸一樣,都是冷戰后美國霸權主義的具體表現。與冷戰時期打著“反蘇”、“反共”的招牌不同,冷戰后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打出“新干涉主義”旗號,并在索馬里人道主義救援、海地國內危機解決中根據其雙重標準一意孤行。[15]美國霸權主義在軍事上主要表現為強化軍事同盟,訴諸武力;在意識形態上 主要表現為人權外交,進行思想滲透,強調以西方文明塑造美國領導下的世界,以美國的價 值觀和制度改造世界。美國政府所奉行的戰略目標的實踐已經同世界其他民族國家的生存、 發展的基本權利發生了沖突,從而決定了民族國家之間的生存、獨立和發展利益矛盾上升為 主要矛盾,爭奪“文明地位”的斗爭甚為激烈。

近年來在許多國家興起的民族文化回歸,是對冷戰結局所致且幾乎遍及全球的“西化”浪潮的一種回應。當今的國際競爭就是同先進國家的抗衡,在政治上反對西方一些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強調國家的統一;經濟上要取得獨立并發達起來,要求成為世界強國;文化上發揚傳統,抗衡西化。[16]尤其是我國幅員遼闊,周 邊情況 復雜,統一祖國的歷史使命尚未徹底完成,加之面臨國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壓力,維護國 家安全和保障國家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民族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現代 化過程有著正面的作用,因為民族主義所要求的是國家的獨立、經濟的自治、本國生活方式 的維系,這就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真正解放和獨立。當人類社會尚處于民族發展繁榮時期,在 民族主義豐富資源的取舍利用上,不能總把“棍子”打在自己頭上。任何主權國家都不乏自 己的根本利益,“中國的國家利益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表現為主權與安全 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等”。[17]而培養和平開放的普世性民族主義 精神對 國家利益的維護和發展,對中國的和平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增強各族人民的 認同感,維護民族統一,促進統一大業的實現;增強國家凝聚力和社會向心力;提高全民族 的團結向上精神;促進對外開放,防止閉關鎖國;提高海外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激勵他們 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避免與其他國家發生不必要的政治對抗,建立有利于我國經濟建設 的國際環境。”[18]民族主義是國家根本利益的守護神。蘇聯解體的一個深刻教訓并 不在于 它試圖塑造“蘇聯人民”或者“蘇維埃民族”,恰恰相反,而是在于真正意義上的“蘇聯人 民”并沒有形成,既不能有效遏制“俄羅斯族群的民族主義”和“少數族群的民族主義”的 惡性循環,也不能憑借“國族認同”的凝聚力抵抗外部敵對勢力的滲透和離間,國家的解體 不可避免。”[19]

四、“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與全球化趨勢

冷戰結束前后,新一輪全球化浪潮和新一輪民族主義浪潮幾乎同時興起。經濟全球化帶 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國際優化配置,為有效利用資源提供了最大 限度的可能。全球化是一個當今各國各民族都無法回避的趨勢,也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加 速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提供了契機。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的全 面發展離不開全球化,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次錯過歷史賦予我們的這一重大發展機遇。“積極 契合全球化進程,自覺融入世界歷史洪流之中,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戰略選擇。”[20]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外資進入我國,對外貿易大幅度增長,國外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大規模交 流都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但是,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進程,它給 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必須面對的難題。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并非盡善盡美的“天使” ,它也有其“魔鬼”的一面:首先,全球化的穿透力影響到國家主權,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國 家權威和國家主權的弱化。它可以沖擊民族國家政治穩定,破壞社會的內在功能和結構的協 調性,瓦解其政治權威,破壞其向心力和親合度,導致主權國家的政治失控,“影響甚至削 弱國家權力范圍、權力強度、權力形式以及權力的制度基礎和觀念”。[21]其次,全 球化在 資源配置上不利于發展中國家,反而惡化競爭力不強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機會,削弱其經濟 實力。全球化的一個直接結果是傳統上的國家邊界對經濟分割和屏蔽作用的弱化。雖然說全 球化使整個人類的生產效率獲得了提高,但實際上發展中國家為進入全球化所進行的經濟調 整的代價也是慘重的。要想自己吃上“蛋糕”,得首先給別人切上一大塊。也就是說,它在 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導致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南北矛盾進一步加深,嚴重影響發展中 國家的社會穩定和南北關系的和諧。[22]最后,全球化影響全球文化的演進,剝蝕和 渙散發 展中國家的人心,重塑其價值認同。外來“強勢文化”的“搶灘”可能使一些國家的文化喪 失吸引力,認同感被削弱,民族國家和價值觀的認同基礎遭到破壞。

面對如此尷尬的境地,是自覺融入世界主流文明,還是游離于世界主流文明之外甚至抵 制世界主流文明?民族主義的覺醒與構建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中國既 不能把自己擺在完全受害的弱者地位置身度外,也不能把全球化想象成世外桃源。參與全球 化,中國需要民族主義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目的在于使中國能夠成為全球化的中心成員。 [23]“尤其是中國提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的目 標后,中國民族主義正在實現從排斥一切民族侵擾向維護非全球化中心成員國自身主權與安 全的轉變與覺醒。中國需要構建與傳統種族主義相區別的自覺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的現代民族 主義。

首先,從政治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需要維護民族整體利益的民族主義。在現實 國際政治中,這種民族主義的產生是對全球性國家危機的反應,核心仍然是國家主權利益問 題。在涉及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人民不能向外國反動勢力和霸權主 義妥協,構建這種“民族主義是政治上的需要”[24]。在國際沖突頻仍、世界秩序不 穩、霸 權主義擋道的現狀下,“民族主義無疑是國家凝聚力和民族動員的深厚、持久的重要資源, 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條件”,[25]是實現國家及民族復興的一 面旗幟 ,是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民族主義在維護主權和獨立方面 的力度不僅不能減弱,而且應該加強。休#8226;塞頓—沃特森認為,民族主義是民族利益至高無 上的政治組織學說,民族主義最主要的目標是維護民族的整體利益。[26]中共十四大 報告也 指出:“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問題上,我們決不屈服任何外來的壓力。”[27]特別 是像中國這種曾經喪失過民族獨立主權的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就更加珍惜并強調來之不 易的國家主權和生存安全。在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 出發”。[28]對于一切國際事務,我們都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 根據事 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我們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 于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它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我們。”[29]中國式和平 開放的 民族主義隱含其中。中國成功收復香港和澳門主權,舉國聲討美國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 最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北京贏得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受權承辦2010年世界博覽 會等一系列事例表明,積極的民族主義是行之有效的,維護了泱泱大國的民族尊嚴和國際地 位。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言人,推動中國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統一和主權獨 立、爭取更高國際地位等民族抱負方面不斷前進。在《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 年上的講話》一文中,“民族”一詞出現了33次,“中華民族”一詞出現了10次。中國共產 黨以清晰的語言表明,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構成了黨的使命的核心內容。[30]現代國 家仍然 是世界基本的社會整體單位,是“保護確定的共同體抵御有害的全球性影響,特別是抵御國 家控制力之外的政治及其他事態之有害影響的一個主要裝置”,[31]民族國家的根本 利益最終仍然需要自己來加以保障和維護。

其次,從經濟角度來看,西方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實質上體現了發達經濟向不發達經濟 的擴張過程。發達國家需要的是資源、市場和廉價勞動力,是資本的最大擴張。中國屬于發 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明顯是一個后來者,為此她必須為已有的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國 際經濟秩序付出代價。全球化給世界創造了巨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把另一部分民族和國家 推向了窘迫的境地。1970年聯合國確定的最不發達國家為29個,2000年卻增加到 48個。而 這一時期正是全球化開始興起并得到發展的重要時期。可見經濟全球化并沒有使所有國家受 益,相反產生了拉大貧富差距的“馬太效應”。[32]

然而,民族國家自產生以來就負有保護民族經濟安全的責任。在今天的國際經濟關系中 ,由于不公正的廣泛存在,任何國家都會因擔心遭遇外來經濟勢力的威脅而強調自身的生存 與發展,中國也不例外。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民族國家而言,建立包括經濟安全在內的安全 新觀念的必要性越來越突出。[33]世界經濟存在著不確定性和危險,保障民族經濟安 全就是 經濟民族主義的充足理由,如經濟資源的有限性使控制和掌握資源成為民族國家成功的重要 條件,“經濟全球化使國家經濟安全變得越來越重要”。[34]西方學者西爾斯在《民 族主義 的政治經濟學》中認為,國際經濟體系運轉不暢,并非所有國家都均等地從中受益,由于世 界經濟活動存在著限制,一種全球性的普遍解決之道現在還難以實行。因此,全球化的意義 并不是完整的。國家對經濟的保護具有客觀性和正當性,經濟民族主義呼之即出。美國波士 頓大學專門研究民族主義與經濟發展的資深學者格林菲爾德,在其新世紀之初的著作中,通 過對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尤其是美國的歷史分析得出的中心論點是民族主義與經濟增長 關系密切,“民族主義是導致經濟活動一再趨向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現代經濟的持續增 長并非自我維持,它需要民族主義的激勵和支撐。”[35]

最后,從文化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各國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趨同,但這種趨 同并沒有導致天下大同,反而損害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并給他們固有的文化傳統與民 族特色帶來危機。全球化本身是一種交流的國際化,伴隨經濟交流便是文化交流和文化變遷 。[36]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但也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西方強 勢文化 對非西方弱勢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使其文化主權受到威脅。[37]中國在融入全球化的 進程中 也面臨這種問題。由于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中華民族更是以自己綿綿流長 的優秀文化支撐著本民族的生存。因此,在接受現代文明時,我們不能以拋棄民族優秀文化 為代價。在此情況下,抗擊伴隨全球化而來的西方文化的沖擊,弘揚中華文明,就不能不是 維護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內容,要學會“在傳統文化的底蘊上,構建一個現代化的國 家結構。”[38]加強“國民認同”,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把對國家的政治認同作為 構建核心認同的基礎。

民族主義文化性的本質內容體現在有利于保存多樣而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鞏固民族認 同,豐富社會的價值資源和文化生活。“在現代化中國的變遷過程中,民族主義成為現代化 最有效的社會動員,成為凝聚人心、整合社會意識形態的象征。”[39]人們對歷史名 勝的修 復和對傳統文化的維護,就是對人類共同文化遺產與精神財富具有積極意義的保留。文化民 族主義可以促進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際間合作與國際關系的發展,有利于人類社會對 文化多樣性的認識,有利于在以經濟一體化為先導的全球化進程中對于其他文化的尊重與吸 收,從而使各民族的文化在合理存在的價值認同基礎上形成平等開放的發展態勢,從而使每 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成為全人類文化整合的養分。全球化不等于文化多樣性的消失,恰恰相 反,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是文化更新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透過全球化過程增加相互 共同性的同時,各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個性應當得到提升并發揚光大。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強 調的“和而不同”的世界觀。中國只有重溫和復興自己的文化傳統,保持自身特色,才不會 在全球化大潮中迷失方向,實現和平發展。

五、“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實現民族復興是百年來處于落后之中的中華民族向往和追求的不滅夢想。所謂民族復興 ,不單是歷史的簡單回歸,而是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現代化的坐標體系中確立中華民族尊嚴和國際平等地位,實現全面“和諧”。要做到這些就必須維護國家統一 ,加速實現現代化,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首先,反對“兩種民族主義”,建立和諧民族關系。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剝削階級制度被消滅了,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生長土壤被鏟除了。但是它們所遺留的思想意識卻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各種狹隘民族主義意識及其社會影響依然存在,國內不和諧民族因素依然存在。隨著上世紀末第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兩種民族主義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了發展蔓延的苗頭和新的特征。國際上各種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的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利益矛盾和社會問題比較突出,都導致了兩種民族主義在不同范圍內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如果任其蔓延,必將延宕社會進步,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早在建國初期,周恩來就指出,“一方面,如果在漢族中還有大漢族主義的錯誤態度的話 ,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民族歧視的錯誤;另一方面,如果在兄弟民族中存在地方民族主義的錯誤態度的話,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民族分裂的傾向”。[40]因此,我黨始終堅持反對兩種民族 主義而主要是反對大漢族主義的工作方針。雖然“反右派”和“文革”期間在此問題上走過 彎路,但我黨在現代化建設中多數時間里的認識是清醒的。反對“兩種民族主義”是我黨的 明確立場。[41]在克服和反對兩種民族主義過程中,黨在思想認識和方針政策上不斷 深化,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括明確兩種民族主義的矛盾性質,嚴格區分正當的民族感情、合理要 求與民族主義的界限,劃清地方民族主義與民族分裂主義的界限;堅持把反對民族主義錯誤 傾向同愛國主義、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政策的教育結合起來;積極幫助落后民族加速發展 經濟文化事業;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兩種民族主義的錯誤傾向,建立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鄧小平認為,在克服兩種民族主義過程中,“不能首先要求少數民族取消狹隘的民族主義 ,而是首先老老實實取消大民族主義,要以拋棄大民族主義換得狹隘民族主義的拋棄。”[42]江澤民也曾多次提出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的重要論述。[43]這些 都有力地推動了對兩種民族主義的有效克服。徹底拋棄兩種民族主義,是建立和諧民族關系 的首要前提。

其次,加速實現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治國理想 和治國方略的統一,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我黨把人類文明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和向往的和諧社會概念引用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中來,并賦予其嶄新的含義,使幾千年來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第一次成為中華民族的社會 主義生動實踐。在當代中國,通向民族復興的現代化道路就是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和平 發展,就是要實現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的強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44] 其根本 目標就是要解決中國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問題,就是要讓中國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都能 過上比較富裕而又有尊嚴的體面生活。

本世紀的頭20年,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在這段時間集 中力量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促進社會 更加和諧,既反映了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又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 ,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活力的重要源泉。這對完成“三步走” 戰略,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能否充分利用好這個機遇,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華民族能否形成強大 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不斷克服來自外部的西化、分化和弱化影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事業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進步,離不開各民族的繁榮進步,各民族的繁榮進步也離不開中 華民族大家庭的支援和幫助,這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各民 族與中華民族已經結成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所有這些都表明發展與進步已經成為中華民族 和各個民族的共同利益。各民族的發展是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發展則 為各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堅強的保障。

再次,反對“文化分裂主義”,實現團結統一的和諧中國。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 愿望。團結統一不僅是實現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而且要實現大陸同胞與臺灣、香港、澳 門同胞的團結統一,凝聚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感,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當前國際上 各種文化民族主義思潮在滲透和威脅著我國的文化安全,阻撓和破壞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首 當其沖的便是形態各異的“文化分裂主義”。[45]這種體現在民族問題上的文化分裂 主義主 要包括極端民族主義、文化原教旨主義以及狹隘的文化本土化運動等。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 “三獨” (“臺獨”、“疆獨”和“藏獨”)勢力在圖謀分裂國家的戰略和策略上分別采用 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分裂主義。例如,臺灣島內的“臺獨”勢力為了達到分裂祖國的目的,加 緊制造“歷史臺獨”、“文化臺獨”,培育所謂的“臺灣意識”、“臺灣精神”,企圖割斷 臺灣與祖國的聯系,重塑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以逐步實現全面“去中 國化”的目的,為“臺獨”鳴鑼開道。近來兩岸交流雖有增多,但島內一小撮“臺獨”勢力 的“急獨”步伐也有所加快。陳水扁叫囂“四要一沒有”,稱臺灣只有統“獨”問題,再撞 “臺獨”紅線。臺灣當局授意的“中華郵政公司”更名為“臺灣郵政公司”表明島內“臺獨 ”采取了實際步驟。對于這種肆意肢解中華民族的惡劣行徑,全體中華兒女不會坐視不管。 早在1986年9月,鄧小平在接受美國記者邁克#8226;華萊士采訪時嚴正指出,臺灣問題首先是個 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炎黃子孫都希望中國能夠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中華民族 意志的。1990年9月,江澤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時也指出,反對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這是 大局。2004年10月,胡錦濤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世界莊嚴表明“決不容忍臺獨”的立場, 體現了中國人民統一祖國的堅定決心。[46] 2005年3月14日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高票 通過《 反分裂國家法》,“將13億人心聲上升到國家意志”,[47]必將有利于凝聚全國各民 族人民 和世界各地的華人,遏制國內外敵對勢力分裂中國的圖謀,捍衛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 ,實現團結統一的和諧中國。

與此同時,“疆獨勢力”和“藏獨勢力”則主要選擇了文化原教旨主義和極端的民族主 義充當各自所謂“民族認同”的思想武器。其最終目的都在于運用文化手段分別為 “疆獨 ”和“藏獨”張目,從而拋棄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這一更高層次的“民族認同”,同“ 臺獨”勢力打出的“文化牌”如出一轍。

最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和諧世界。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國對外政策和國際戰略的 最新表達,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邏輯延伸。和諧世界的提出是對中國古代“和”、“ 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建設和諧世界的發展追求反映了寬容淳厚的中華民族精神。和諧 世界是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世界,以此為出發點,中國主張各國應尊重彼此自主選擇 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使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 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努力消除相互疑慮和隔閡,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使人類更 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構建各種文明兼容 并蓄的和諧世界。在此過程中,代表我國歷史傳統文化精華的“團結統一”、“獨立自主” 、“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培育和弘揚中華民 族精神,建立大中華文化圈,讓中華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厚實的民族底蘊支撐 ,不僅是實現我國文化安全策略的必然選擇,[48]而且也是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諧 相處、合作發展的需要。[49]當前人類面臨生態危機、能源危機、道德危機和價值觀 摩擦等問題 ,許多國家和地區沖突不斷,這些都與社會畸形發展密不可分。西方許多有識之士紛紛提出 要從古老的東方儒家文化中尋找智慧以解決問題。東亞諸國經濟奇跡的出現更展示了儒家文 明的時代魅力,在全球化中大顯身手。因此,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扎根于深厚的中華儒家 文明的土壤之中,傳承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客觀地講,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在世界 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但是其整體性的現代轉換還沒有實現,而這種價值轉換和重 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仍然需要民族主義的呵護。如果我們的文化能夠得到很好復興,得 到更好的宣揚和推廣,“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50]構 造一個無所不在的“文化中國”,就會形成一個很好的經濟交流平臺和政治發展框架,有利 于中國未來在國際上經濟和政治地位的鞏固和提升。[51]

六、結束語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主義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經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過去那種帶有明顯種族優越色彩的排斥西方文化和體制的民族主義已逐漸為國人所拋棄, 而促進發展的務實的民族主義已開始被接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隨著國家經 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人民的自信心普遍增強,傳統的意識形態至上觀念逐漸淡出 社會,給民族主義以更廣泛的思想活躍空間。當然,民族主義如果只片面夸大本民族某些特 質的優越性而拒絕、排斥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東西,它對民族現代化的作用就不是推動, 而是延遲甚至阻礙。當民族主義強調和捍衛一個國家的文化和諧時,它也“應該接納外部的 多樣化和多元化,接納一個國家內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多樣化的語言 等”。[52]對于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加強外來先進文化的吸收和大力挖掘 本民族優秀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

必須強調的是,中國堅決反對極端的對外擴張式的“大中華民族主義”,也始終反對狹 隘的人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認同只有一個,那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 主義”,這是和平的和開放的民族主義即愛國主義,而不是極端的和狹隘的民族主義即民族 沙文主義。侵略擴張的極端民族主義不僅傷害其他民族,更會傷害本民族。中華民族的民族 主義是合理開放的民族主義,它可以成就一個民族的事業。[53]1994年我國公布的《 愛國主 義實施綱要》就明確宣布:“愛國主義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 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 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54“必須弄清教唆蔑視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民族主義與熱愛自己的祖國之間的區別”。[55]這就要 求我們,在國際上,中國的民族主義要以和平的方式參與其中,在尊重國際規則的情況下, 謀求民族國家利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世界。當前國家之間的活動主 要是圍繞國家利益進行的綜合競爭,雖然存在著沖突和資源的爭奪,但更多的是互利合作。 國際規則也許并不夠理想和公平,但解決的途徑只有通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努力加以改變 ,才是世界發展的方向。而在國家內部,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必須落實到國內的基本政治、 經濟和文化制度建設,落實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上來,即民族主義在中國的“最好歸宿莫過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56]民 族主義 “在中國的大地上仍然有存在的必然性,在未來的日子里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維護民族利益 的巨大力量”,[57]“在社會中造就一種磅礴奔涌、無堅不摧、奮發圖強、同仇敵愾 的民族 情感和內聚力”。[58]不可回避的是,民族主義作為現代性的意識形態在中國未來的 影響將 持續長久,如果能夠使其走向良性的發展道路,對于維護我國的生存、獨立和發展,推動國 家團結統一,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將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就當代而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民族主義的支撐和推動。“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 ”之要旨于斯矣!

參考文獻:

①參見拙文:《當代世界民族主義論綱》,《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尹保云:《民族主義與現代經濟發展》,《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3期。

③[法]索布爾:《法國大革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75頁。

④轉引自王懷超、秦剛:《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版, 第321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586頁。

⑥參見江平:《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第46 6頁;《孫中山全集》第9卷,中華書局, 1986年版,第118頁。本文這種觀點的分析方法和 形成受到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重新闡釋的民族主義的啟發,即 中國民族主義有兩種意義:一是“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⑦[57]張永紅:《當代中國民族主義透視》,《新疆大學學報》,2004第1期。

⑧《梁啟超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1頁。

⑨孫中山:《國民黨一大宣言》,參見《孫中山全集》第9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 14頁。

⑩參見張正明、張乃華:《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11]轉引自謝益顯:《關于民族主義及其在世界政治中的歷史地位》,《外交學院學 報》,1997年第1期。

[12]李存煜:《失去的地平線: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民族心理的演變》,國際文化出版 公司,1988年版,第136頁。

[13]西方一些既不了解中國歷史也不了解中國現實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宣揚 中國的強大 意味著對外擴張,建立帝國霸權,威脅周邊地區和世界安全。可以想一想,這在中國歷史上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等國力鼎盛時期哪曾有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奉行獨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倡導建設和諧世界, 中國的強盛是世界的福祉。

[14]安衛、李東燕:《十字路口上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 頁。

[15]花永蘭:《當代世界民族主義與中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頁。

[16]戴金發:《論后現代時期的民族主義》,《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7期。

[17]朱炳元:《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頁。

[18]閻學通:《普世性民族主義與中國的崛起》,《太平洋學報》,1997年第2期。

[19]龐中英:《族群、種族和民族》,《歐洲》,1996年第6期。

[20]參見拙文:《我國對外開放的客觀性視角分析》,《中國經濟動態》,2004年第1 0期。

[21]楊雪冬:《西方理論前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5 8頁;曹 天予:《現代化、全球化與中國道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頁。

[22]杜運泉:《論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的提出與實踐》,《山東省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06年第4期。

[23]張豐清:《全球化時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與構建》,《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4年第3期。

[24][英]安東尼#8226;D.史密斯著,龔維斌、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 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頁。

[25]金太軍:《全球化與民族主義》,《現代哲學》,2000年第2期。

[26]參見羅伯特#8226;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 頁。

[27]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 勝利》,《人民日報》1992年10月21日。

[28]《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頁。

[29]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 1世紀》,《人民日報》1997年9月19日。

[30]陳志敏、簡軍波:《理解中國外交政策:以民族主義為線索》,《國際問題論壇 》,2004年秋季號。

[31]George Modelski,Long Cycles in Wold Politics,Seattle,Basingstoke,H ampshire:Macmilan,1987,p.208.

[32]王希恩:《當代中國民族問題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頁。

[33]安衛、李東燕:《十字路口上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 頁。

[34]朱炳元:《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頁。

[35][美]里亞#8226;格林菲爾德,張京生、劉新義譯:《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 義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導言”。

[36]李慎明:《全球化與第三世界》,《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3期。

[37]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還是中國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 91-292頁。

[38]宇炎:《“當前國際關系中民族主義的上升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研討會綜述》, 《歐洲觀察》,1993年第1期。

[39][美]C.E.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66頁。

[40]周恩來:《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紅旗》,1980年第1期。

[41]1952-1956年,黨和國家曾經兩次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 方民族主義 的教育,重點是反對大漢族主義;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 法》都提出“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其中把反對 大漢族主義改為反對大民族主義,這一提法更加切合實際,含義更加豐富了。

[42]《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頁。

[43]參見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民族出版 社,1994年版。

[44]鄭必堅:《中國和平發展與中華文明復興》,《解放日報》2006年6月6日。

[45]石中英:《論國家文化安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46]http://www.1yzzzx.com/2004,12,12.

[47]http://cn.news.yahoo.com/2005/03/15.

[48]丹增:《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論思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

[49]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

[50]胡錦濤:《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中央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 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編,黨建讀物出版社承制,2004年版,第69頁。

[51]康曉光:《中國需要文化民族主義》www.phoenixtv.com/home/sms/renwu/ 200401/12.

[52]程笑:《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及現代化——維羅里教授訪談錄》,《公共理性 與現代學術》,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17頁。

[53]張汝倫:《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頁。

[54]《光明日報》1994年9月6日。

[55]New York Times,October 6,1995,p.B10.

[56]張吉炎:《從民族主義與現代化的關系看民族主義的歸宿》,《世界民族》,199 8年第2期。

[58]陳露、劉秦民:《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義社會動員》,《貴州民族研究》,2 005年第2期。

〔責任編輯:李 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网站中文| 超碰色了色| 在线国产你懂的|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片| 在线国产欧美|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综合成人国产|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天堂网国产| 欧美色图第一页|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精品页|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久久网欧美|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激情午夜婷婷| 91色在线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网|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www.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色偷偷综合网| 91亚瑟视频|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一级在线看|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色九九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亚洲丝袜第一页| 97综合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欧美在线一级片|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五月天综合婷婷|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日韩在线视频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欧美|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99在线小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 9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亚洲五月天|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91九色国产在线|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青青操| 999精品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