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益相關者理論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基礎、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和分類三個方面。現有研究重理論分析,實證支持不夠;現有研究在對利益相關者界定及分類時未考慮企業所處的行業和生命周期;現有研究在對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量化方面處于空白。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治理;概念;分類
中圖分類號:F276.6
文獻標識碼:A
利益相關者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在對美、英等國奉行“股東至上”公司治理實踐的質疑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在研究對象的認定上,利益相關者理論遠沒有“股東至上”治理理論明確。因此,在利益相關者理論形成過程中,主要圍繞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基礎即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必要性、“利益相關者”界定和分類展開了長期的討論。筆者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對現有研究做一綜述,以期對以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
一、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基礎
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基礎:(1)從資產專用性、資源依賴理論及利益相關者作為關鍵資源提供者的角度,主要代表是Blair,她在1999年指出,公司的出資不僅來自股東,而且來自公司的雇員、供應商、債權人和客戶,這些主體提供的不是物質資本,而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本。這些主體既然向企業進行了專用性投資,必然應該享有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即企業所有權;(2)從契約理論的角度,利益相關者者理論認為,從“企業是一組契約”這一基本論斷出發,可以把企業理解為“所有相關利益者之間的一系列多邊契約”,這一組契約的主體當然也包括管理者、雇員、所有者、供應商、客戶及社區等多方參與者。每一個契約參與者實際上都向公司提供了個人的資源,為了保證契約的公正和公平,契約各方都應該要有平等談判的權利,以確保所有當事人的利益至少都能被照顧到,這是因為契約理論本質上就要求對不同相關利益者都要給予應有的“照顧”;(3)從產權理論的角度,利益相關者理論擁護者認為任何一個“個體判斷”理論獨自是無法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因此,單獨依靠某一個“個體判斷”理論來描述產權也是不完整的。在談論到像企業的權利和義務這樣復雜的問題時,應該趨向于建立一個多元“個體判斷”的產權理論。從此邏輯出發,利益相關者理論順理成章地提出,“只要一種多元的產權理論能夠被接受,那么產權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之間的聯系也就顯而易見了”。此外,國內學者楊瑞龍從基本企業理論出發,通過“資本雇傭勞動”和“勞動管理型”企業的比較,以及對聯合生產、收入分配和企業治理的研究,得出了共享所有權及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優越性,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二、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
主要以概念的思辨方法為主,Mitchell曾總結了從1963年有關利益相關者的第一個概念至今的27種代表性概念表述。這些定義可歸為兩類:(1)廣義定義,以Freeman的定義為代表,1984年Freeman給予廣義利益相關者以經典定義是:“企業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或被企業目標的實現所影響的個人或群體”。股東、債權人、雇員、供應商、消費者、政府部門、相關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周邊的社會成員等,全都歸入此范疇。(2)狹義定義,以Clarkson的表述最具代表性,他認為“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投入了一些實物資本、人力資本、財務資本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并由此而承擔了某些形式的風險,或者說,他們因企業活動而承受風險。”該定義排除了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及社會團體、社會成員等。
國內學者賈生華、陳宏輝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有一定代表性,他們認為“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在企業中進行了一定的專用性投資,并承擔了一定風險的個體和群體,其活動能夠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該企業實現其目標過程的影響”。可以看出,他們的界定介于廣義和狹義之間,既強調專用性投資,又強調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關聯性。
三、對利益相關者種類的劃分
已有的相關文獻中對利益相關者的分類的研究較為豐富,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維細分法和米切爾(Mitchell)評分法,多維細分法具體又包括Char-kham,Clarkson,Wheeler等人的分類方法。
Charkham按照相關者群體與企業合同關系的性質,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契約型利益相關者(Contrac-tual Stakeholders)和公眾型利益相關者(CommunityStakeholders),前者包括股東、雇員、顧客、分銷商、供應商、貸款人等;后者包括全體消費者、監管者、政府部門、壓力集團、媒體、當地社區等。
Clarkson根據相關者群體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承擔風險的方式,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主動的利益相關者和被動的利益相關者。前者是那些向企業投入了專用性人力資本或非人力資本從而承擔了企業某種形式風險的人或群體,包括股東、投資者、雇員、顧客、供應商等;后者是“由于企業的行為而使之處與風險之中的人或群體”,比如社區、政府、媒體等。他又根據利益相關者與企業利害關系的緊密程度,將利益相關者分為首要的利益相關者(Primary Stakeholders)和次要的利益相關者(Secondary Stakeholders)。前者是指這樣一些個人和群體,倘若沒有他們連續性的參與,公司就不可能持續生存,包括股東、投資者、雇員、顧客、供應商等;后者是指這樣一些個人和群體,他們間接地影響企業的運作或者受到企業運作的間接影響,但他們并不與企業開展交易,對企業的生存也不起根本性的作用,比如環境主義者、媒體、學者和眾多的特定利益集團。
Wheeler將社會性維度引入,并結合Clarkson提出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緊密性程度差異,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四類:一級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二級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一級非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二級非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一級社會性利益相關者與企業有直接關系,并且有人的參加,主要包括顧客、投資者、雇員、供應商、其他商業合伙人等;二級社會利益相關者通過社會性的活動與企業形成間接聯系,主要包括居民、相關企業、其他利益集團等;一級非社會利益相關者,是指對企業有直接的影響,但不與具體的人發生聯系,如自然環境、人類后代等;二級非社會利益相關者指對企業有間接影響,也不包括與人的聯系,如非人物種等。
美國學者米切爾(Mitchell)獨辟蹊徑,從利益相關者所必需的屬性出發,對可能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評分,根據分值的高低確定某一個人或者群體是不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哪一類型的利益相關者。他認為企業利益相關者可能具有的三個屬性是:合法性(Legitimacy)、權力性(Power)、緊急性(Urgency),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對上述三個特性進行評分后,將企業利益相關者分為三類:潛在利益相關者(LatentStakeholders)、預期型利益相關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確定型利益相關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潛在利益相關者只擁有三種屬性當中的一種,預期型利益相關者擁有其中的兩種屬性,確定型利益相關者同時擁有三種屬性。米切爾評分法的提出大大改善了利益相關者界定的可操作性,以評分的高低量化了對利益相關者細致入微的劃分結果,實現了對利益相關者界定研究的突破,極大地推動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推廣應用,并逐步成為利益相關者界定和分類的最常用的方法。
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實情況提出了一些代表性的觀點。
萬建華根據利益相關者是否與企業有正式的、官方的契約將利益相關者劃分為一級利益相關者(包括財務資本所有者、人力資本所有者、政府、供應商和顧客)和二級利益相關者(包括社會公眾、環境保護組織、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所在社區、市場中介組織、新聞媒體等),這種分類與Charkham的分類相似。
李心合從合作性和威脅性兩個維度將利益相關者分為支持型、邊緣型、不支持型和混合型四類。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合作性強,威脅性低,主要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營者、顧客、供應商和提供服務者等;邊緣型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威脅與合作這兩方面的可能性都較低,包括雇員的職業聯合會、消費者利益保護組織以及那些未經組織起來的股東等;不支持型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較高,而合作的可能性較低,比如存在競爭關系的相關企業、工會及新聞媒體等;混合型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和潛在性合作的可能性都較高,包括緊缺的雇員、顧客等。
陳宏輝和賈生華借鑒國外學者的“多維細分法”和“米切爾評分法”的分析思路,從利益相關者的主動性、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和利益相關者要求的緊急性三個維度對所界定出的10種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以評分的方法將國內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蟄伏利益相關者、邊緣利益相關者。核心利益相關者是企業不可或缺的群體,與企業有緊密地利害關系,甚至可以直接左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包括股東、管理人員和員工;蟄伏利益相關者往往已經與企業形成了較為密切的關系,所付出的專用性投資實際上使得他們承擔著企業一定的經營風險,在企業正常經營狀態下,他們也許只是表現為一種企業的顯性契約人而已,然而一旦其利益要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或是受到損害時,他們可能就會從蟄伏狀態躍升為活躍狀態,其反應可能會非常強烈,從而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包括消費者、債權人、政府、供應商和分銷商;邊緣利益相關者往往被動地受到企業的影響,在企業看來他們的重要性程度很低,其實現利益要求的緊迫性也不強,主要指特殊利益集團和社區。
四、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一)現有研究注重規范分析,實證研究明顯不足
現有研究普遍都停留在學院式的研究之中,缺乏實踐數據和實證支持,從而制約了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具體實踐中的運用。筆者認為,研究的觸角應該從對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思辨延伸到對利益相關者實際影響的實證研究當中。例如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究竟有哪些,這些利益要求的實現情況如何及對企業績效產生了哪些影響等等,這種研究注重企業運作的微觀層面,可以得出切實可行的結論,更具有實際意義。
(二)現有研究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及分類未考慮企業所處環境。
不同行業企業,其利益相關者有不同特點。例如壟斷行業,政府可能是關鍵的利益相關者,但競爭行業,政府的作用相對就小一些;企業處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其關鍵利益相關者也不同。例如,企業在創業階段主要面臨生存危機,制定和實施商業計劃、獲得最初資金和進入市場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而股東和債權人可能是大部分創業資金的主要提供者,顧客是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創業階段,相對于其他利益相關者,股東、債權人和顧客有可能是最有潛力影響組織生存的關鍵利益相關者。而處在成熟階段的企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競爭問題,為了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企業可能要走多元化的路線,能為企業多元化經營提供投資信息和許可的政府、行業協會等利益相關的重要性逐漸增強。因此處于不同行業和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企業,其主要利益相關者不同,研究過程中考慮企業所處的行業和所處的發展階段是很有必要的。
(三)現有研究未涉及到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量化問題
現有研究側重于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分析和實現方式的研究,對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量化問題未曾涉及。筆者認為,在研究利益相關者治理問題時,首先,明確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的具體利益要求,也就是要進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分析;其次,設計指標對其利益進行量化,分析各利益相關者利益受保障程度的差異;最后,依照適當方式對利益受損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保護。顯然,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量化研究,是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不可缺少的研究方向之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