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聯動性。因此,農業產業價值鏈上的各環節組織協調程度,關系到產業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組織成員的生存與發展。所以,遞增極酬來源于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分工鏈條不斷加長、不同專業化分X--~間相互協調所帶來的最終產品生產效率的提高。由于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縱向、橫向的拓展,就從多方面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產業價值鏈;拓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B
一、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發展現狀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農業產業化程度遠低于發達國家,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業產業價值鏈短,農產品的加工率低于發達國家。據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加工產值和農業產值的比重在3:1至4:1。我國農產品的加工率只有40%至50%,農產品加工產值和農業產值的比重為0.8:1。第二,農產品加工業技術落后,農產品加工業增值低。在發達國家,70%的農產品需要進行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值部分是原值的5-7倍。而我國農產品的加工程度為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占20%,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值部分是原值的2-3倍左右。第三,流通不暢。中國農戶的分散生產和分散銷售,提高了生產和交易成本,也使我國農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流通受阻。第四,農業勞動力吸納能力差。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70%的農業勞動力集中于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上,農產品的生產環節的價值僅占農產品全部價值的24%,產前、產中、產后的勞動力就業之比為18:12:70,成“凹”字形。然而,在中國卻恰好相反,成“凸”字形。
要提高我國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必須提高農業產業的多環節的競爭能力。因為農業產業是由不同的生產環節組成的統一體,所以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當然是由其產業環節參與國際競爭的綜合,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等。

二、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拓展模式
從上述資料顯示,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是不完善的,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從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縱向關聯關系分,可分為前向關聯延伸模式和后向關聯延伸模式。從產業價值鏈的橫向拓寬的異質性分,可分為無差異拓寬模式和差異拓寬模式。
(一)縱向延伸模式
1.前向關聯延伸模式
前向關聯延伸,是指某產業價值鏈環節的產出促進了其他企業進入該產業的下游環節,從而使產業價值鏈得到延長。前向關聯延伸模式如圖1所示。
(1)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包括農產品的種植、養殖等,主要靠土地、水、勞動力、以及本地所擁有的其他資源,靠的是資源稟賦。
(2)初級農產品的加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農產品和農村勞動力出現剩余,加之初級農產品經加工后出現了價值增值,人們開始對農產品進行加工。但由于技術水平的有限,只能做初級加工。
(3)農產品的深加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產品的剩余越加凸現,并且市場信息顯示:農產品加工程度越高附加價值越高。因此,市場與利益的驅動使企業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
(4)農產品營銷。當農業產業價值鏈延伸到一定的程度時,產品的競爭已越演越烈,進而進入品牌競爭的階段。這時,營銷將成為產業價值鏈中的最為活躍的“一員”。營銷主要擔當維護和開拓市場、品牌建設方面的職能。品牌的拓展有利于農產品取得穩定的市場地位,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市場占有率,培養顧客的忠誠度。
2.后向關聯延伸模式
后向關聯延伸,是指某產業價值鏈環節的投入促進了其他企業進入該產業的上游環節,從而使產業價值鏈得到延長。后向關聯延伸模式如圖2所示:
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前向關聯延伸促進了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從而促進擴大了對初級農產品的需求,同時對初級農產品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大量需求,促進了對農產品種子的培育、農用機械、飼料、化肥、農藥等的需求,再向后延伸將是研究設計部門。
(二)橫向拓寬模式
產業價值鏈的縱向具有關聯性,橫向具有替代性。在產業價值鏈每個環節都是由大量的同類企業構成。根據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的異質性,可分為無差異拓寬模式和差異拓寬模式。
1.無差異拓寬模式
無差異拓寬模式,是指在產業價值鏈的某一個環節的同類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無差異性的。這些企業可能是以某一企業為核心,其他企業則為之生產貼牌產品;也可能是獨立生產,有著各自品牌的單個企業,但生產的產品是無差異的。這種模式可以發生在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各環節,但主要是加工環節。
2.差異拓寬模式
差異拓寬模式,是指在產業價值鏈的某一個環節的同類企業生產的產品是差異性的。因為市場需求的多樣化以及市場競爭加劇,同類企業的競爭越加激烈,由此激發企業的創新,生產出花色品種繁多的產品,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三)網絡結構模式
隨著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以及市場需求的多樣性的發展,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縱向將不斷延伸,橫向拓寬不僅是同類產品的發展,而且也將跨行業發展,如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最終形成網絡結構形式。如圖3所示:
三、產業價值鏈拓展對農業的促進
著名的經濟學家阿林·楊格認為:“遞增報酬來源于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分工鏈條不斷加長、不同專業化分工之間相互協調所帶來的最終產品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拓展從多方面促進了農業發展。
第一,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從而提升了農業產業的價值。

第二,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拓展,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使農業產業鏈的總價值量得到提升;圖4顯示初級農產品生產的價值最低,價值隨產業價值鏈的向縱深發展而增加。
第三,以初級農產品的生產為中心向外拓展的價值鏈環節發展越迅速,則對初級農產品生產的帶動效應越顯著,同時這些拓展出來的價值鏈環節為了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對農業產業價值鏈的薄弱環節(初級農產品的生產)進行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結成長期聯盟的關系。這不僅強化的農業產業價值鏈的薄弱環節,同時也增強了初級農產品生產的抗風險能力。
第四,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拓展,增加了企業的市場機會,也增加了就業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得到轉移,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四、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管理
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聯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上游產業(環節)和下游產業(環節)之間存在著大量的信息、物質、資金方面的交換關系,進行著價值的傳遞。因此,要發揮農業產業價值鏈對農業的促進作用,就必須從整個產業價值鏈系統來考慮對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管理。
(一)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分散的農戶生產要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必須有一批強大的企業,即“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將帶動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更多的增值,其意義非同一般。加入世貿組織,政府不能主宰市場,龍頭企業就首當其沖地成為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主體。所以政府對龍頭企業的培養應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優惠,培養龍頭企業,使它們從小到大,從大到強。
(二)密切上中下游的協作
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協同效應是建立在密切協作的基礎上的。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聯動性。產業價值鏈網絡各節點上的組織成員,不僅要考慮自身組織的增值,同時也要考慮整個價值鏈的增值。因此,將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環節進行整合,組成一個動態的、虛擬的網絡,真正做到降低各環節的運作成本,在整個網絡的每一個過程實現最合理的增值。
可以說21世紀的競爭不是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產業價值鏈之間的競爭。因此,產業價值鏈上的各環節的組織協調程度,關系到產業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組織成員的生存與發展。
(三)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
在農業產業價值鏈的上中下游環節之間的關聯性,要求產業價值鏈中的信息鏈暢通,由此保障農業產業價值鏈管理中獲得信息的及時性與可見性,最大限度減少庫存量和資金占用,引導供應和需求達到更加完美的平衡。信息鏈的暢通是協作的基本前提條件之一。只有保持必要的信息暢通,才能使產業價值鏈上的成員協調一致,信息的暢通和成員的協作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責任編輯:孫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