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與生態城市理論是在人們探索循環與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通過對陜西城市建設現狀與生態城市建設進行比較,使人們認識到生態化是陜西城市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為實現城市整體的最優化,應從政府管理部門、產業發展及城市經濟社會整體的循環體系優化構建等三方面對陜西創建生態城市制定相應對策。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一、循環經濟與生態城市的理念、內涵發展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20世紀60年代,從那時起,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各種污染治理措施,可持續發展思想也是人們在探索環境與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R.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危險,標志著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生態學時代”的開始。同一時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指出,地球與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一樣,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將自身的有限資源耗盡,最終走向毀滅。這一思想被看作是“循環經濟”理念的早期代表。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合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形態,它倡導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使用相結合,要求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中。因此,循環經濟的實質既是一種生態經濟,也是一種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概念的提出,是經濟學發展的新突破,它在理論上解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
生態城市思想起源于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田園城市理論為我們展示了城市與自然平衡的生態魅力。生態城市的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實施“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計劃中提出來的。在1984年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的五項原則。1996年,雷吉斯特領導的“城市生態學”組織又提出了建立生態城市的十項原則。澳大利亞建筑師唐頓也強調,生態城市就是人類社會內部及人類與自然之間實現生態上平衡的城市。這些思想都為后來生態城市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胡聃研究員2000年提出:生態城市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城市空間形態建設與自然環境建設相統一的人居形態總和。北京大學毛志鋒等2001年以廣州市為例,運用系統動力學和系統生態學方法探討了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原理和方法。關于生態城市這一概念的詮釋,還有不少。總而言之,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是以循環經濟或生態經濟模式代替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本質是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系統的生態化,是對環境與發展的整合性思考,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鄉發展而建立的空間布局合理,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復合生態系統。
二、陜西城市建設與生態城市的比較研究
(一)陜西城市建設的發展概況
陜西省地處全國內陸腹地,是我國大尺度地貌形態和干濕氣候的過渡帶,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生態問題突出,其生態環境本身就較為脆弱。后又隨著陜西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土地、綠地、水體等資源嚴重不足,城市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如“水”環境就是一個很大的桎梏。因此,陜西城市發展必須緊緊圍繞生態化建設展開。換句話說,城市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而建設生態城市是推動陜西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從陜西目前城鄉結構、產業結構與勞動結構看,“三農”問題仍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陜西生態城市建設及城鎮現代化發展與城郊或邊緣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不僅體現在陜西經濟與社會關系方面,還體現在陜西生態環境方面。因此,陜西生態城市建設要特別重視城鄉一體化,全面規劃和綜合協調。可見,基于循環經濟理念下的生態化城市建設是當前陜西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實踐綜述
在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及國際組織機構從不同角度對生態城市進行深入理論研究和探索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許多大城市相繼提出建設生態城市計劃,如美國的伯克利、克利夫蘭、波特蘭大都市區都啟動了生態城市建設計劃、舊金山綠色城計劃、印度的班加羅爾、丹麥生態村計劃、澳大利亞的阿德雷德、巴西的庫里蒂巴生態城市計劃等。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生態環境建設的探索。我國江西省宜春市,1986年由市政府作出了建設生態市的決策,這是我國第一個生態市,經過八年實踐和努力完成了總體規劃和剖析試點,到2002年,我國約有20多座城市如廣州、昆明、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大連等都先后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生態省、市、縣、村等評價指標體系,并且開始了試點。隨后,全國興起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浪潮。
(三)生態化是實現陜西城鎮體系建設目標的指導思想
陜西省省長陳德銘在2005年北京《財富》全球論壇發言,陜西將建成一個城市群和三個經濟塊。陳省長指出,在未來的十至十五年內,陜西將規劃建設若干個產業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和形成一個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南(中醫中藥中心)中(關中都市群的工業中心)北(能源中心)三個經濟板塊。很顯然,這樣的城市建設規劃就是要把陜西建設成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省。可見,要實現陜西人與自然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創建陜西生態省和陜西生態城市不僅是陜西人必然的選擇,而且也是陜西省政府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指導思想的具體措施。
三、循環經濟理念下的陜西城市生態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政府管理部門
首先要提高陜西政府政策決策者的生態意識,轉變觀念,在經濟相對落后的狀況下創建生態城市的過程中,一定要準確找準政府定位。從生態意識的角度看,生態城市的標準是:人們要自覺清醒地認識自身與生存環境的辨證統一關系;為了自身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自覺地善待環境的行為與認識等。因此,陜西要充分利用自身各類教育資源的優勢,讓各級政府官員深入了解省情和認真學習生態建市的理論,把創建陜西生態文明城市的觀念變成自覺行為。其次,必須重視和積極組織陜西社會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廣泛開展此類課題的研究工作,在合理借鑒國外相關的先進經驗基礎上,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同時在群眾中積極進行宣傳普及,引導公眾參與決策并支持陜西生態城市建設。最后,成立全方位協調、監督機制。實施陜西生態經濟發展鼓勵政策,全面加強協調引導,同時要嚴格環保執法,強化政府環境監督管理職能。
(二)產業發展方面
首先,陜西要特別注意強化每個企業單位的清潔生產工作,努力進行科技創新以創建企業內部有效的物料循環體系。其次,實施統一的陜西省高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規劃方案。根據城市競爭力理論,城市的經濟實力來源于構成城市經濟的眾多產業的部門。根據都市經濟區理論,未來城市的競爭也已不是單一的城市間的競爭,而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與其周邊城鎮共同構成的城市區域或城市集團的競爭。因此,陜西應該充分利用自身自然條件及農業發達且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等的優勢,借助西部大開發帶來的各種機遇,進一步完善省政府的“一線兩帶”發展戰略規劃,突出各中心城市作用并增強其輻射和傳導能力,順應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重組的基本規劃,在符合省情的產業分工基礎上,發揮各城鎮應有的地位作用,加快建設陜西特色產業群和城鎮帶,推進陜西生態城市體系的健康發展。因為,生態城市應是一種“區域市”,城市與周邊區域之間是協調、互養和協同發展的關系。
(三)城市經濟社會整體的循環體系優化構建
首先要編制陜西生態城市建設規劃,逐步推進陜西城市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陜西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省政府在陜北地區實施“山川秀美”“退耕還林”工程以及建“防護林”和“固沙網”來修復被破壞的部分自然系統時,也要努力形成理想的區域水環境發展戰略;形成節省能源的陜西公路、鐵路等交通體系網絡,不斷提升陜西城市公共空間質量,實現陜西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為改造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改善陜西城市人居環境的最終目的。其次,把陜西城市建設中各主要產業間的資源共享循環體系研究作為主要突破口,創建生態化的節約型新城市;建立城市內綠地體系和自然保護區;大力發展城市內生態建筑;多方籌集生態城市建設資金。使陜西生態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集約內涵式”地增長,即陜西城市經濟發展不僅要強調人的物質富足,而且要強調生態環境的經濟性。因為,生態城市建設不是追求城市各個子系統最優化,而是強調各個目標之間協調平衡,追求城市整體的最優化。
(責任編輯:石樹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