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國家公司治理模式不僅決定于該國資本市場發育程度角度,可能最主要決定于其傳統文化價值和國家政治制度。公司治理機制設計必須基于“私權力”價值觀念和與“私權力”價值觀念相對應權力制度傳統,同時提倡和追求“公權力”價值和相應的制度機制,以實現公司的“聯合性”和凝聚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公司治理模式;趨同;重新劃分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B
在資源配置方面企業相對于市場具有自己的優勢和能力,按交易成本理論企業取代市場主要是以委托代理成本和集體決策成本為主的內部交易成本小于在市場上交易的成本。公司成為最競爭力的企業組織形式,主要是由于公司體制在具有規模和專業化優勢的同時,在治理機制上成功地控制了委托代理成本和集體決策成本。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理論的核心內容。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劃分
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研究主要基于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和理論出發點: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持股東價值觀的國家,在公司治理問題上更側重于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持利益相關者價值觀的國家,則側重于從更廣泛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
一部分學者主要從公司所在國家資本市場發育程度角度,根據公司治理與企業外部市場關系密切程度分為外部人模式和內部人模式,即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認為絕大部分國家的資本市場都不象英美那樣發育完善,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也相對集中,基本都屬于德日公司的內部人模式。
也有人認為,還應強調將家族、國有等依靠行政權力控制的公司模式作為公司治理的第三種模式。
二、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趨同
現在還有一部分專家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各個國家相互依賴的背景下,公司治理的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有趨同的趨勢。
公司治理的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各有千秋,并且從某種特定角度看兩者也確實像是優劣互補,所以在面臨全球競爭的前提下,將兩種模式的改進完善一定程度上看作是趨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實質上,這兩種公司治理模式都是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的,相互之間在深層次上是具有明顯對立傾向的。
大家知道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可能存在的最大弊病是敵意收購給公司治理帶來的不穩定和以股東短期利益為導向形成的經營目標短期化。針對第一方面問題,英美公司采用的措施主要是作為大股東代表公司經營者增大自己的控股比例,增加收購成本和抗拒兼并收購的能力。為了使企業經營目標不受股權高流動性的影響,英美公司則主要采用了引進更多的銀行貸款等方式加以解決。而這兩方面措施都需要公司利用更多的銀行貸款,銀行間接資金的大量進入必然帶來銀行對公司的制約和影響。種種措施雖直接針對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弊端,實際上對該模式的核心優勢,如創新精神、冒險意識和決策效率也形成了很大制約。英美公司的目標取向和國家立法的公正仍傾向于公司經營的獨立、創新。決不會因噎廢食,人云亦云,而所謂的趨同只能是大量改革完善行動的表象。
德國和日本公司股權集中于銀行,公司由內部人控制、經營穩定,但也存在公司發展缺乏壓力、動力,銀行與公司高度依存形成經濟泡沫等嚴重問題。為了增加公司經營的壓力和動力,德國特別是日本近年來越來越強調廣大小股東的利益、重視他們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強調經營者的責任,逐步完善公司經營信息披露制度,約束經營者的行為。同時也開始重視機構投資者介入公司治理方式的探討,實現公司治理機制的進一步多元化。但短線投資者與銀行大股東的投資目標不同,上述措施必然使得銀行、公司以外的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的介入,進一步加大公司協調不同利益相關者目標價值的難度,以至于威脅公司內部的整體和諧。所以德國和日本公司在此方面的改革也是非常慎重的,規避各種風險、穩定公司經營和企業內部的整體和諧仍是企業政策和國家立法的底線。
總之,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下具體國家的公司治理都吸收其他國家不同模式的成功經驗,對自己的公司治理政策和機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從本質上仍保持著受本國傳統價值、文化左右的組織權力模式。
三、“公權力”、“私權力”不同集體權力價值下的公司治理
沿著文化、價值影響公司治理模式的思路繼續前行,我們可以將全世界公司治理模式重新分類,將前面提到的英、美、德等西方文化下持集體權力是“公權力”價值觀念的國家的公司治理歸為一類,將日本、韓國、中國、東南亞等具有東方文化傳統的持集體權力是“私權力”價值觀念的國家的公司治理歸為另一類。
“公權力”價值觀念下的公司治理強調的是在股東或利益相關者范圍集體權力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和利益的公正分配,強調企業經營權力和經營責任的對應,強調的是對公司權力的監督制約,強調的是將企業經營者個人利益與股東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協調一致。而“私權力”價值觀念下的公司治理強調的是企業內部不同人員在地位、利益方面的差別有序,強調的是公司整體的和諧穩定和相互之間的依賴關系,強調的是公司主要所有者、經營者對公司經營活動和公司內部各類人員的統治和控制,暗箱操作是其達到目標、目的的重要手段。
無論是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持股東價值觀,還是以德國(日本的情況還需具體分析)為代表的持利益相關者價值觀的公司治理理論實踐,皆是基于組織權力“公權力”價值觀念。公司組織權力都應為集體利益服務,而不能、也不允許、努力限制防止以集體權力謀取私利。上述兩種治理模式的重要區別是組織成員的資格范圍,一個是范圍較小的股東,一個是范圍較大的利益相關者。當然,這不等于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忽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其主要依賴市場、法律和其他公司外部環境和制度來保障實現股東以外的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利益價值,最起碼也是努力防止公司的經營活動侵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家族治理模式是“私權力”價值之下公司治理的典型方式。家族治理模式主要是指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實現分離,企業與家族合一,企業的主要控制權在家族成員中配置的一種治理模式。家族治理模式下,公司的所有權主要控制在由血緣、親緣和姻緣為紐帶組成的家族成員手中,公司的主要經營管理權也主要由家族成員把持,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高度統一,在家族公司內部不存在治理角度的委托——代理問題和相應的成本代價。家族成員掌控著公司的決策權,公司的重大決策由公司負責人兼家長一人做出。獨裁式決策機制也大大減小了公司的具體決策成本代價。家族企業的家長獨裁“成功地”解決了西方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問題、集體決策問題,原因不在于我們的成本代價小,正相反,也正是因為東方價值下的組織中委托——代理和集體決策問題的成本代價太大,我們只能“理智地”繞過這個問題。
家族公司從資金角度已失去了社會“合眾性”和“聯合性”,已不是典型的公司了。家族企業的統一經營行動是以組織整體凝聚力和競爭力為代價的。
就像西方的公司治理源于西方歷史上的政治權力思想價值體制一樣,亞洲家族公司的治理機制與東方社會傳統宗法制度及其后來轉化為的中央集權機制在權力制度、權力價值上也是有淵源關系的。
從公司治理角度,對于公司的最高決策、執行人在公司內部根本就不存在約束、監督的問題和機制。個人利益、家族榮譽和家族成員的尊敬是對公司負責人的主要激勵,而家族榮譽和家族成員對公司負責人的尊敬又是個人利益的主要內容,所以公司的經營業績就是對公司負責人的激勵。但是公司的最高負責人擔負著對公司其他成員包括家族成員的約束、監督和激勵的責任,在家族公司內部也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約束、監督和激勵機制,或者叫統治控制機制,以維系公司整體協調和穩定。
日本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是典型的股東大會——董事會——高級經理三層結構,名義上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高級經理負責日常經營活動。而實際上是法人大股東相互持股控制公司,大股東委派到公司中的高級經理對公司進行管理。董事會以社長為中心,社長本人還掌握著董事會的人事權,少數外部董事和另設的監事會均在社長的控制之下。日本公司內部治理與美國很相似,基本上是決策機構和業務經營機構合二為一,形成以社長為核心的獨裁權力機制。
英國和美國的股東監控機制建立在高度分散的、流動的股權結構基礎上,形成了“外部人”模式,或叫做“市場控制主導型”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日本公司的股權則比較集中,在外部機制上看是對大股東失控,在內部機制上看是對大股東的代表社長的失控。因此日本公司經理人員侵害股東和公司利益的腐敗案件層出不窮就不足為奇了。
公司的凝聚力、競爭力來源于其“聯合性”。而我國的組織權力制度和組織中的個人持有典型的“私權力”價值觀念,我們的公司更多地表現為統治性,“聯合性”比較差。我們的公司權力制度設計必須基于我們的“私權力”價值觀念和與“私權力”價值觀念相對應權力制度傳統,同時提倡和追求“公權力”價值和相應的制度機制,以實現公司的“聯合性”和凝聚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我們應當探討公司內部的平等價值,做到各利益相關者掌握的集體權力無論大小,利益、價值都能得到公正的保障。
(責任編輯:習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