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外部性是指個人或家庭的消費行為影響他人或社會,但個人或家庭并未因此而給予相應補償或取得相應報酬。無論是正消費外部性還是負消費外部性,其結果都使資源配置達不到怕累托最優狀態,導致國民收入減少,從而整個福利也就相應減少。
關鍵詞:消費;消費外部性;福利
中圖分類號:FD62.6
文獻標識碼:A
通常地,理論界把外部性(Externalities)劃分為生產外部性(Production externalities)和消費外部性(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然而,無論中外,理論界主要研究生產外部性,甚至以對生產外部性這一特殊形式的研究替代對外部性一般形式的研究,結果忽視對消費外部性的專門研究。
我國學者黎建新2001年發表于《消費經濟》雜志上的論文“消費的外部性分析”在國內關于消費外部性的研究方面具有開創性,該論文指出了消費外部性的表現、消費外部性的影響機理、提出了糾正消費外部性的主要措施。可惜的是,此后我國無人對消費外部性作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嘗試對消費外部性的特點、分類作出初步概括,并分析消費外部性對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
一、消費外部性及其特點
外部性或稱外部效應,也可稱為外在性、外在效應。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分別用“外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外在性”(Externali-ties)兩個詞條來解釋。但它只對“外在經濟”下了定義性解釋,而對“外在性”并沒有作明確的定義性解釋。實際上,此辭典認為,在生產領域中,外在經濟、外在性、外在效應這幾個概念在本質上是同義的:“外在經濟(不經濟)或生產中的正的(負的)外在效應,是一個生產者的產出或投入對另一個生產者的不付代價的副作用。”
用數學語言表述,所謂外部性就是某經濟主體福利函數的自變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為,而該經濟主體又沒有向他人提供報酬或索取補償。即: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認為:“某些時候,外在經濟也指消費活動,或對消費活動的不花代價的副作用。但是,這個意思在這里不加考慮。”可見,此辭典雖然看到了消費外部性,但可惜的是并沒有作進一步的分析。問題在于,隨著世界人口增加和消費活動增加,再加上不科學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對象(例如一次性物品消費、過度包裝消費、瀕危物種產品消費等),使得消費外部性特別是負消費外部性的影響越來越大,它對自然生態環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整個社會的福利都造成了重大的負面影響。
根據外部性的本質,結合消費的特性,本文把消費外部性定義如下:消費外部性是指個人或家庭的消費行為影響他人或社會,但個人或家庭并未因此而給予相應補償或取得相應報酬。消費外部性的本質與生產外部性的本質一樣,仍然是個體成本與社會成本、個體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異,只不過這里的“個體”即產生外部性的主體是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
消費外部性的特點尚未有人概括過。仔細比較消費外部性與生產外部性,筆者認為消費外部性具有如下特點:
1.消費外部性的產生主體是消費者。
消費外部性由消費行為所產生,因此消費外部性產生的主體是消費者。毫無疑問,生產外部性產生的主體是生產者。
2.消費外部性的產生主體具有眾多性、分散性。
這是由第一個特點所帶來的。正因為消費外部性的產生主體是消費者,而生產外部性的產生主體是生產者,消費者遠多于生產者。目前,地球上有65億人口,同時也就意味著有65億消費者,幾乎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都或多或少地會產生外部性,所以消費外部性的產生主體眾多。同時,消費者也遠比生產者分散,所以消費外部性與生產外部性相比就更加分散。
3.消費外部性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消費中,即體現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從實踐中看,消費者的消費活動,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用都多多少少會產生外部性。特別是衣著消費中片面追求時尚、食品消費中的過度包裝消費、用品消費中的一次性物品消費、交通消費中的轎車消費等等,都產生了嚴重的消費外部性。而相比之下,生產外部性則產生于各種生產過程中。
4.消費外部性具有累積性、漸進性,即每個消費者日常消費行為的外部性都很小,因為與企業相比,每個消費者日常消費量很有限,但這種微小的消費外部性日積月累會“匯合”成為巨大影響,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危害,這就是經濟學家所稱的“微小行為的惡行”。而單個生產者所產生外部性可能很大,有時甚至是爆發性的,例如某些大型排污企業每天在生產行為中所產生的外部性的量可能遠超過數萬甚至數百萬個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中所生產的外部性。
5.每個消費者產生的消費外部性的多少既與宏觀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相關,也與微觀主體的消費習慣、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等相關。從宏觀方面說,例如發達國家消費水平高,轎車普及,其居民消費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轎車消費,而發展中國家轎車消費并未普及,絕大多數居民以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由于轎車消費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因此,總體上說,發達國家消費者在交通消費方面所產生的消費外部性比發展中國家消費者多。從微觀方面說,例如,對于同樣消費一件帶有紙包裝的襯衫,一個消費者把紙包裝分類回收,另一個消費者把紙包裝不加分類而與其它各類廢物混雜在一起作為垃圾徹底扔掉,顯然后者產生的外部性要大得多。即同樣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但消費習慣、消費方式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消費外部性。
二、消費外部性的分類
在科學研究中,分類往往對能促使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筆者借鑒前人對外部性的分類并根據消費外部性的特點,認為依據不同的標準,消費外部性可以作如下分類:
(一)正消費外部性和負消費外部性
這是從消費外部性的影響性質上分類的。正的消費外部性就是某一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使他人受益而又沒有向他人收取費用,而負的消費外部性就是某一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使他人受損而又沒有向他人作出補償。這里的“他人”可以是社會上的某一個人、某群體人甚至整個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負消費外部性,特別是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并進一步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二)代內消費外部性和代際消費外部性
這是從消費外部性的時間維度來分類的。代內消費外部性的影響基本上在一代內,而代際消費外部性的影響超越一代,是幾代人甚至更遠。通常的外部性主要是從即期考慮資源是否合理配置,即主要是指代內的消費外部性問題。目前,代際消費外部性問題日益突出,由于消費活動引起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淡水短缺、臭氧層破壞等,都已經危及到我們子孫后代的生存。因此,可以把代際消費外部性稱為“當前向未來延伸的外部性”。這種分類源于可持續發展理念。
現實中常見的是代內消費外部性,但代際消費外部性影響更深遠,所以,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我們不但要關注代內消費外部性,更要關注代際消費外部性。關注代際消費外部性,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解決人類代際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尤其是要消除或盡可能減少前代人對后代人、當代人對后代人的不利影響。
(三)區域性消費外部性和全球性消費外部性
這是從消費外部性的空間維度來分類的。區域性消費外部性是指外部性的影響局限于一個區域,這一區域既可以是一國內的區域,也可以是跨越國界的由幾個國家所組成的區域。而全球消費外部性是指外部性的影響具有全球性。對于一國內部區域性的消費外部性、幾個國家之間的消費外部性、全球性消費外部性等不同范圍的外部性,需要不同的對策和機制、途徑來糾正。在實踐上看,以往主要是國內區域性的消費外部性居多,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與國之間的消費外部性以及全球性的消費外部性越來越突出。
(四)消費的環境外部性和消費的非環境外部性
這是從消費外部性直接影響的對象來分類的。消費的環境外部性是指消費直接影響生態環境,而消費的非環境外部性是指消費直接影響的并非生態環境而是其它,比如影響他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甚至影響整個社會風氣。現實中表現較多的是消費的環境外部性,但也存在消費的非環境外部性。例如,一個人注射某種預防傳染病的疫苗,使他人因此減少了感染上這種疾病的可能性,這是消費帶來的正的非環境外部性;另外,某些消費行為所引起的消費攀比也屬于非環境外部性。
(五)單向的消費外部性和交互的消費外部性
這是從外部性影響方向來分類的。根據OECD的觀點,單向的外部性是指一方對另一方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或外部不經濟。例如化工廠從上游排放廢水導致下游漁場魚產量的減少,而下游的漁場既沒有給上游的化工廠產生外部經濟效果,也沒有產生外部不經濟效果,這時就稱化工廠給漁場帶來的單向外部性。大量外部性屬于單向外部性。交互的外部性是指所有當事人都有權利接近某一資源并可以給彼此施加成本(通常發生在公有財產權下的資源上)。例如,一個進入已經擁擠的高速公路的駕駛員,他既是外部性的生產者,又是別人產生的外部性的承受者。上述這兩種外部性都造成了“成本轉移”或“成本置換”(Kapp;Pearce and Turner;Opschoor)。如果把上述例子中的行為更換成消費行為,就構成了單向的消費外部性和交互的消費外部性。例如,吸煙者對于非吸煙者產生的外部性就屬于單向的消費外部性;而幾個香煙嗜好者之間由于吸煙而產生的外部性則屬于交互的消費外部性。
交互的消費外部性的一個特例就是雙向的消費外部性。雙向的消費外部性是指兩個消費主體彼此之間都存在外部性,主要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間的外部經濟;二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間的外部不經濟;三是甲方對乙方有外部經濟效應而乙方對甲方有外部不經濟效應,或者反之。
(六)可控的消費外部性與不可控的消費外部性
這是從消費者通過個人主觀努力能否加以控制這個角度來分類的。可控的消費外部性是指這種外部性可以通過消費者主觀行為加以控制、減少或消除,例如對于吸煙所產生的外部性,消費者即吸煙者可以通過戒煙來減少或消除;不可控的消費外部性是指消費者難以通過主觀努力加以控制、減少或消除的,如家庭廚房烹調過程中散發的油煙對他人、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顯然,對政策或制度設計者來說,主要應該針對可控的消費外部性。
一種消費外部性可以從屬于上述多種分類中,因為一種消費外部性可以有多種屬性。例如,一個消費者聽音樂時,音量開得過大給隔壁鄰居午休造成的影響,這種消費外部性屬于負的、代內的、區域性的、環境外部性,而且是屬于單向的、可控的消費外部性。
三、消費外部性對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
消費外部性對于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可以從資源配置角度進行闡述和分析。
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指出:“只要存在外部效應,資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這就是說,無論是正外部性還是負外部性,無論是生產消費性還是消費外部性,其結果都使資源配置達不到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m)狀態。
福利經濟學認為,福利指的是人生在世各種各樣的欲望或需要所獲得的滿足(Satisfaction)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或心理的幸福或快樂(happiness)。根據福利經濟學家A·C·庇古的思想,影響社會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國民收入越大,福利就越大;國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就越大。據此可以肯定,由于消費外部性存在使資源配置達不到帕累托最優,國民收入減少,則整個社會福利也就相應減少。
消費外部性對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可以從下面兩方面來分析:
(一)負消費外部性對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見圖1)
在存在負外部性時,社會成本高于個人成本。在圖1中,MEC為邊際外部成本線,MPC、MSC為邊際個人成本線和邊際社會成本線,MB為邊際社會收益曲線。邊際外部成本加邊際個人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成本,即MEC+MPC=MSC。顯然,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說,帕累托最優的均衡點為E1點,但當存在負消費外部性時,消費者并不考慮邊際外部成本,消費者根據MB=MPC原則來決定購買量,即消費者的選擇在EO點,于是實際上在E0點達到局部均衡。
在圖1中,帕累托最優點為E1點,而實際均衡點卻在E0點。在E1點,消費量為Q1,由于MB是邊際社會收益線,MSC為邊際社會成本線,因此,在E1點社會凈效益為面積P1E1P2。而在E0點,消費量為Q0,在Q0消費量時,社會凈效益為:面積P1E1P2-面積E1E1E2,即消費量從Q1點向Q0點移動后,社會凈福利減少,減少量為面積E1E0E2。
(二)正消費外部性對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
在存在正外部性時,社會收益高于個人收益。在圖2中,MC是消費者的邊際成本曲線,MPB為邊際個人收益線,MSB為邊際社會收益線,它們與MC分別交于E。點和E1點,MEB為邊際外部收益線。邊際個人收益加邊際外部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收益,即MPB+MEB=MSB。顯然,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說,帕累托最優的均衡點為E1點,但當存在正消費外部性時,消費者并不考慮邊際外部收益,消費者根據MPB=MC原則來決定購買量,即消費者的選擇在E0點,于是實際上在E0點達到局部均衡。

在圖2中,帕累托最優點為E。點,而實際均衡點卻在E0點。在E1點,消費量為Q1,由于MSB是邊際社會收益線,MC為邊際成本線,因此,在E1點社會凈效益為面積P1E1P2。而在E0點,消費量為Q0,社會凈效益為面積P1E0E2P2,所以,社會凈效益減少,減少的量為:面積P1E1P2一面積P1E0E2P2=面積E0E1E2。即消費量從Q1向Q0點移動后,社會凈福利減少,減少量為面積E0E1E2。
上述兩方面的分析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正消費外部性還是負消費外部性,結果都會使整個社會福利都受到損失。因此,必須糾正消費外部性。糾正消費外部性的手段主要有政府命令與控制政策、經濟政策、道義勸告、人口政策等,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展開。
(責任編輯:席曉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