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界對現代化歷史過程的界定和現代性內容的爭論,通常并沒有將其同社會形態演進的宏觀背景聯系起來。從現代性的一些早期預設的內容可以看出,它是以對傳統的自然經濟為背景的價值理念的批判和對商品經濟為背景的價值理念的謳歌為敘事基礎的。因此,現代性及其運行的現代化實踐,都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派生物。
關鍵詞:現代性;現代化;社會形態;商品經濟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3-0004-04
一
近年來,現代性這個概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人們似乎在尋找現代性的確切含義。其實,現代性是一個歷史概念,其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現代性與現代化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現代性是現代化所造成的不同于現代化之前的文化特征或特性,現代化則是現代性產生、發展與實現的過程,即現代性的運行過程。這就意味著,現代性是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實現的。現代化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不斷深入,現代性也不斷實現、不斷變化。而某種典型的、具有深遠意義的現代性的實現過程,便呈現為現代化的某個階段。就是說,在整個現代化過程中,現代性的內涵是在不斷產生和完善的。
應該指出,作為邏輯范疇的基礎性概念的現代性,既有其預設性,又有其實踐總結概括性,總體上說還是來源于實踐概括性。所謂“既有預設性”,是指它的首倡者是在現代性的實踐運行出現之前提出的設想。所謂“又有實踐總結概括性”,是指現代性的比較豐富完整的內容,是在總結現代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關于現代性的一些本質性規定。這是一種“意義同質化的哲學反思命題,它通過對歷史時間與空間的還原,將雜多的人類實踐行為特殊樣式以抽象思辨的哲學范疇排序及邏輯編目,深刻地反映著現代性歷史生成與發展的辯證同一體的本質,同時又深層次地揭示了人類生存進化的現狀和缺憾(異化、祛魅、破碎及病態等)”[1]。所謂“總體上說還是來源于實踐概括性”,是指不管是現代性的邏輯預設還是其結果的最后總結,歸根結底,都有實踐根基。比如說“現代性的邏輯預設”,盡管首倡者是在未有現代化實踐經驗時提出的預見,但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也不能說這是他頭腦中自生的,而是有實踐根基的,至少是現代化實踐已初露端倪了。馬克思說得好:“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2]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類實踐的歷史發展是一個既前后區別又相互銜接的過程,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不是絕對斷裂而不相聯的,否則,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現代性概念的形成也是一樣。有的人企圖尋找一種與傳統社會截然對立的現代性,這顯然不符合唯物辯證的否定觀。現代性不是憑空出現的怪物,它盡管在豐富內涵上是現代社會現代化的總結和概括,但卻是來自于并生長于傳統社會的土壤之中的。比如,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似乎與現代性不沾邊,但從現代性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現代性邏輯預設卻發端于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一是基督教神學為現代性早期邏輯預設的產生提供了三條重要原理(人性最初的共同、心靈產生事物的模式以及意象、真理與自由相悖);二是歷史時間意識的萌發,為現代性提供了認知自身邏輯發生與發展的可能;三是歷史整體性觀念和歷史進步觀念的萌發,為以所謂主觀性的統治為特征的現代性注入了一種特有的思維方式和一種理解歷史過程的價值觀。可見,中世紀基督教的神學觀與現代性的邏輯預設也是有勾連的。[1]
現代化既然是一個歷史進程,其中折射出的現代性內容便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豐富發展的。如果哈貝馬斯所說的現代化是個尚未完成的事業是正確的話,那么,由現代人給現代性內容做全面完整的概括就為時尚早。人們只能對現代化演進的不同時段做一個大致的概括,而整個現代性的全面、完整、豐富的內涵,不到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完成之日恐怕是不能概括出來的。當然,這并不妨礙人們根據自己的實踐,對現代化的歷史過程給予大致定位,并對現代性進行邏輯預設和概括總結。
二
對現代化的歷史過程如何定位,國內學者爭論不一。有些學者認為,現代化最早發生于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觀點認為,從文藝復興算起,西方的現代化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文藝復興時代,其現代性是文藝復興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思想以及文學藝術領域的風格與精神,人本主義是其基本特征,而人本主義在本質上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主體主義。有人進而認為,現代性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人類主體性和個體主體性:實現人類主體性的沖動,使人開始了征服自然之旅,建立起日益龐大和強有力的科學—技術—工業—市場體系;對個體主體性的弘揚,使財產的個體所有制、民主體制、多元文化日益獲得承認和發展。二是工業化時代,其現代性當然是工業文明。三是當代,可稱為后工業化或后現代時代。后現代主義認為,“后工業時代的現代性”在社會特征、知識特征、文化特征、心態和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上都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另一些學者主張現代化是從17、18世紀開始的,其現代性標志是理性和啟蒙。這些學者在現代化后兩個時期的劃分上與持前一種觀點的學者大致相同。還有學者認為,現代化過程是相對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所屬于的那個時代的現代化稱作現代化,因此,在廣義上,任何一種文化從舊范式向新范式轉化的過程,都是現代化過程。
至于對現代性內容的歸納,更是諸說不一。20世紀的許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如胡塞爾、韋伯、齊美爾、盧卡奇、葛蘭西、霍克海默、阿多諾、哈貝馬斯、利奧塔、福柯、德里達、波德里亞、吉登斯、鮑曼等,都曾以不同方式關注現代性問題。他們關于歐洲科學危機、啟蒙理性、工具理性、技術理性、意識形態、大眾文化、現代國家等問題的思考,實際上都可以概括為現代性批判。但是,對于“什么是現代性”這一問題,他們的答案也莫衷一是。例如,哈貝馬斯傾向于從作為“時代意識”的文化精神方面理解現代性,把現代性“用來表達一種新的時代意識”[3];吉登斯則明確地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制度安排;利奧塔在精神層面上界定現代性,但他的興奮中心是作為“宏大敘事”的現代性,認為關于理性、自由、解放的允諾等“元敘事”或“宏大敘事”才是現代性的標志。[4]
由于很多思想家在思考現代性問題時,主要著眼點是現代社會的文化精神,如康德關于“啟蒙”的理解、胡塞爾的“純粹的理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啟蒙理性”、哈貝馬斯的“時代意識”、利奧塔的“宏大敘事”,于是有學者認為,“現代性首先作為一種理性的文化精神,這是完全合乎歷史邏輯的”。對此,筆者則不敢茍同。在筆者看來,上述現代化歷史過程的界定和現代性內容的爭論,均不乏一定的合理性,但卻都沒有將其同社會形態演進的宏觀背景聯系起來。從現代性的一些早期預設的內容可以看到,它是以對傳統的自然經濟為背景的價值理念的批判和對商品經濟為背景的價值理念的謳歌為敘事基礎的。因此,現代性及其運行的現代化實踐,都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派生物。當然,商品經濟按其發展程度,可區分為簡單或小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商品經濟兩種類型。嚴格地講,只有發達階段的商品經濟,才有資格稱為“商品經濟形式”。因為,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簡單商品經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未能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只有發展到社會化商品經濟階段,才上升為與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基于此,現代化的整個歷史定位,本質上應當是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之間的整個社會化商品經濟時期。對此,馬克思的社會發展三形態理論早已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論證。與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三種社會經濟形式的演進相對應,馬克思曾從人的解放程度的角度,把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大歷史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5]這樣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同時也是人與人建立社會聯系的三種方式。社會發展“三階段”或“三形態”理論,也可稱之為馬克思的“前現代”、“現代”和“超現代”理論,而現代性和現代化則是“現代”階段所具有的特征。第一個階段的特征是自然經濟、等級政治和共同體文化,這三方面都是前現代社會的特征。第二個階段的特征是社會化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個人主義文化,這三個方面構成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個階段的特征則是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人的解放程度來看,第一個階段表現為個人對社會共同體的過分依賴;第二個階段表現為人類和個體對自己勞動產品的依賴,類與個人的關系曲折地通過物來展現;那么,第三個階段則表現為人類從對自然、個人從對社會共同體的過分依賴中擺脫出來,個人成為在社會共同體中獨立自由的個體,而作為類表現的共同體也不是虛幻的而成為真正的社會共同體。就文化特征來說,第一個階段是社會共同體主義,第二個階段是個人主義,第三個階段則可以稱為“聯合體主義”。第一個階段著重從社會共同體出發,個人與共同體未分化,個人必須完全依附于社會共同體才能存在和發展;第二個階段著重從個人出發,社會共同體須依賴于個人才能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共同之處,都在于把個人與社會共同體(類)對立起來,貶斥其中的一個而抬高另一個。“聯合體主義”則相反,是把個人與社會共同體(類)統一起來,在聯合體中,不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294;而且,“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6]119。筆者之所以把第三個階段稱為“超現代”階段而不稱為“后現代”階段,是因為第三個階段是對第二個階段的辯證否定,是揚棄,是不同于現代化的更高階段,它是以產品經濟或時間經濟為背景的;而現代性和現代化的產生、發展,則主要或本質上是以商品經濟形式(作為與自然經濟或產品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特指發達的商品經濟)為背景的。
三
將現代性及其運行的現代化實踐,都定位在商品經濟的宏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它更正了我們對現代性及其運行的現代化的短時觀念。過去,人們在理解現代性和現代化時,往往對其長期性認識不足。比如,我們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定位在本世紀的中葉,許多人便以為到了那個時候,我國的現代化就實現了,現代性內涵也就展示完結了。但按上述現代性、現代化歷史背景的定位來看,則現代化的目標還遠未完成。因為,即使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了現代化,我們仍不可能進入到產品經濟時代,因此,現代化仍有繼續演進的空間,現代性內涵仍有許許多多有待展示的內容,我國及整個人類的現代化目標仍很遙遠,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有利于統一人們對現代性、現代化內涵的模糊認識。現代性毫無疑問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國際上,它在文學的、哲學的、政治學的、社會學的、法學的、經濟學的研究中,都已經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核心術語之一,同時,也是爭論最為激烈的術語之一,許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的批判,實際上都可以概括為現代性批判。然而,現代性問題似乎依舊是一個開放的、相互沖突而又糾纏不清的“星叢”。各種爭論雖然都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值得重視的觀點,但總給人某種過于泛化和牽強的感覺。在國內,許多學者雖然已經把現代性問題非常清晰地“課題化”了,但當我們具體展開關于現代性問題的討論時,面對的依舊是觀點的離散和缺少整合的現象,不同學科或不同學科領域以及不同研究者對于現代性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層面等,差異都非常大。產生這些問題甚至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將現代性、現代化的基礎,準確地定位在商品經濟形式這個宏大背景上。在筆者看來,如果共識了這種定位,則爭論不能說沒有,但肯定會比目前的狀況好許多。
第三,有利于深挖出資本與市場經濟聯姻這個現代性的最本質內容,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資本與市場經濟的密切結合,是現代性的生長點。如前所述,現代化的進行、現代性內涵的豐富,都要以商品經濟為背景,但商品經濟必須是居于統治地位并成為經濟形式時,才能產生現代化之果。簡單商品經濟在社會經濟中處于從屬地位,它的作用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當然也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出現。到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進入了較繁榮階段,其巨大威力才開始逐步顯現。而商品經濟作為經濟形式取代自然經濟的最基本方式,則是資本與市場經濟的密切結合,這才是轟倒傳統社會大廈的“重炮”,是產生并豐富現代性內容的生長點:一是14—15世紀的資本與市場或市場經濟萌芽的結合,既增添了現代性預設的重要內容,又為現代化運行準備了條件。比如,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現代性預設的重要內容——人文主義;新大陸的發現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與市場實現了空前規模的結合并催生出新生的資產者。他們以資本原始積累方式迫使大批農民同土地分離,淪為無產者;以強盜方式掠奪貨幣財富。這種“惡”的結果,為現代化大工業的產生做好了勞動力和貨幣資本的準備。二是17—18世紀的資本與市場或市場經濟初步發展的結合,使現代性內容既增添了理性和天賦人權的價值觀念,又借助資產階級革命催生出民主政治體制。三是18—19世紀的資本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催生出了現代性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即工業革命。四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經啟蒙運動到20世紀50年代,資本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使現代性的豐富程度和現代化的運行完成了一個階段,這實際上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從產生、發展而走向現代化的階段。這個階段,也就是在資本與市場或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基礎上所實現的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機構化(有學者稱之為“行政管理的科層化”)、人的主體和理性化的過程。正是這些現代性內容的積聚,構成了“現代世界”的豐富內涵。五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90年代,現代資本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結合,又催生出經濟全球化這個現代化的新階段,并相應展現出許多更新的現代性。這種現代性,在社會特征(信息社會性、高技術社會性、生產內容的復雜性、媒體社會性、消費社會性)、知識特征、文化特點、心態和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上都有所表現。上述可見,正是基于商品經濟形式的宏大背景,我們才能深挖出資本與市場或市場經濟的聯姻對于現代性全部內容的生長點的意義。
其次,資本與市場經濟聯姻又是現代化二律背反的深厚基礎。資本與市場經濟聯姻掌控的現代化及其現代性特點又必然存在著二律背反,即具有矛盾性。即使是公有資本與市場經濟聯姻掌控的現代化也是如此,只不過它同私有資本與市場經濟聯姻產生的現代化矛盾,在性質和解決方式上有所區別而已。公有資本與市場經濟聯姻中出現的矛盾,可以比較自覺地建立宏觀調控體制并進行經常性的調節。但是,不到商品經濟終了、產品經濟到來之日,資本與市場經濟聯姻并由之決定的現代性內容和現代化結果的二律背反將會始終存在。這是前進中的矛盾,只有在前進中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雄.現代性邏輯預設何以生成[J].哲學研究,2006(1):26-3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哈貝馬斯.后民族結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78.
[4]包亞明.后現代性與公正游戲——利奧塔訪談、書信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