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下,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體驗、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考核等諸多方面的改進,能夠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從而強化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職業素質;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3-0036-02
大學生職業素質是指大學生就業時應具備的與職業有關的性格、知識、能力、品質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養,它既是大學生在職業崗位上立足、發展的內在基礎,也是檢驗高等院校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據。大學教育主要應突出對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而職業素質又是其中的關鍵環節。
隨著國家制定的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實施,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又有了全新的平臺。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實踐體驗、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效果考核等諸多方面,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其一,選擇適應職業崗位要求的教學內容。高等教育要為社會培養能適應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各類人才,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把教學內容定向在“社會需要”上,結合經濟建設第一線的特點、要求和發展趨勢,選擇并突出那些具有定向性的教學內容。在進行一般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上,以學得會、用得上、能見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為原則,著力構建大學生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政治、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具體地說,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突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市場經濟理論教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都納入到市場經濟的運行軌道中。大學生要想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就需要正確認識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和價值,熟悉市場經濟的特性和運行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重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教學分量,用市場經濟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強化學生的市場經濟意識、誠信理念、競爭觀念和公平原則,使學生牢記在任何崗位上都要始終如一地按市場經濟規律去做人、做事。
二是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教育。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是職業素質的培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最直接的體現。現代職業觀不僅要求從業者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還要求從業者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許多用人單位甚至認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應加強并突出職業道德教育,注意把教育內容進一步細化,并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充實相應的內容。與此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開設《就業指導》類型的課程,對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和創業實施專門培訓。
三是創新意識和能力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代社會對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大學生在職業素質上普遍存在的最深層的缺失,正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充分顯現其固有的創新教育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固然是高等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但解決就業問題只應是高等教育的價值底線,培養大批創新、創業型人才,才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價值取向。《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課程,其本身既是創新的產物,又是學習和掌握創新能力的思想武器。在教學中,應結合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品德和創業意識教育,使他們樹立尊重創新、崇尚創新、追求創新、勇于創新的理念,提高以辯證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塑造求真務實、大膽質疑、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創新品質。
其二,強化開放性教學活動,實現理論教育的實踐性拓展。強調教學的實踐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本質特征。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是一個由內到外、由外到內的信息雙向流動過程。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遵循這一認識規律,力求將基礎理論教育與實際應用教育有機整合起來,形成兩者的良性互動。社會實踐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方法以及黨的方針、政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親身感受到科學理論的力量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而且能克服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讓理論在學生心靈中扎根。同時,實踐教學也使學生有機會透過紛繁多樣的社會現象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從而豐富和補充課堂教學的內容。為此,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基地,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參加實踐,在職業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德行,使德行成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自主的要求。
其三,創新教學手段,推廣研究性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把高等學校專業課通常采用的“研究性學習”培訓法移植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與當前普遍運用的專題教學法相結合,其基本思路是:整合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內容,突出基本矛盾和主要問題,給出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讓學生組成若干研究小組,通過收集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案,經集體研討后確定共識,形成結論。例如:圍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榮辱觀主題的由來”為邏輯起點,以“榮辱觀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價值的異同”、“榮辱觀與構建和諧社會”、“大學生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和行為觀”等主要論題為線索,展開研究性教學。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進一步研究的空間,使學生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形成相關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思想方法和重大事件的認識。同時,研究性學習中還要注重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個性化、開放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從傳統觀念下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適應知識社會需要的主動學習者。
其四,制定并實施成績加能力的綜合素質考評標準。突出素質評價,注重能力考核,應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考試方式改革的重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績考核,應從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綜合考核。既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考核他們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要考核學生的理解認識能力,更要考核他們的實踐表現。兩個層面相互補充、相互貫通,體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的原則。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應實施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績綜合評定標準。除了一般的閉卷考試外,專題論文、社會實踐報告、社會調查報告、職業道德訓導報告等,也應是重要的考核內容。成績考核的評價標準,應體現綜合性,注重實踐性,突出創造性。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的成績應按一定比例綜合評定。其中,理論考查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實踐考查要廣泛聽取班主任、輔導員、實訓基地指導教師以及學生干部的意見,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學校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形成整體效應。
總之,高校應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加大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育,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是高校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措施,也是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滿足大學生現實需要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