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外交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國家利益。外交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國家形象的塑造反過來影響國家外交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中國的大國外交戰略決定了中國的大國形象,大國形象不是自然生成,而是被塑造出來的。
關鍵詞:國家形象;大國形象;大國外交戰略
中圖分類號:B0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3-0078-04
近年來,圍繞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傳播學領域,國際關系學界對于國家形象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國家形象與軟實力的關系,以及國家形象與外交政策的關聯研究。但是,對于國家形象與國家外交戰略的關系少有人論及。事實上,無論是國家形象的塑造還是國家外交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目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國家利益。外交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一國實行什么樣的外交戰略決定了它準備以一種什么樣的形象向國際社會展示;國家形象的塑造反過來影響國家外交戰略的制定與實施,良好國家形象的塑造對于國家順利推行其外交戰略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國家形象與國家外交戰略的關系,是一個兼具理論與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國家形象與國家外交戰略的相關性
外交戰略指外交實體在一定時期內所形成的有關外交活動的戰略構想,它是外交實體對自身外交基本問題所進行的宏觀把握及進行外交活動的總體規劃。外交戰略旨在實現國家重大的#65380;長遠的國家利益,它具體指導一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外交政策與外交行動。
中國的外交戰略是國際關系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和分析了中國外交戰略的“應然”與“實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與說法主要有“和平與發展外交戰略”#65380;“韜光養晦#65380;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65380;“不結盟戰略”#65380;“大國外交戰略”#65380;“伙伴戰略”#65380;“多極化戰略”#65380;“和平崛起戰略”等。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它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國相對穩定的總體評價,以及一個主權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所展示的形狀相貌及國際環境中的輿論反映。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65380;國家行為#65380;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的體現。
既然外交戰略所考慮的是自身基本問題的宏觀把握,形象就不能不是其重要議題。從現實國際關系來看,形象問題日趨重要,確已成為關系國家長遠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國家間的競爭已經不單純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硬國力的競爭,以國家形象為內涵的軟國力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逐漸意識到國家形象對推進國家外交戰略#65380;維護國家利益#65380;擴大國家權力,以及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具有積極的影響,從戰略高度對國家形象重新定位,競相調整或重塑國家形象。例如,為了改變英國在世人頭腦中“老舊”的負面形象,英國政府提出了“創意英國”的概念,其目的就是把英國從一個“老牌國家”,重新定位為“酷不列顛”,借助于非政治手段,通過國家公關行為,改變其政治形象。國家形象的塑造不僅成為政府有意識的行為,而且成為公民社會關注的焦點。出于對美國不斷下滑的國際聲望的擔憂,美部分民間組織發起了改善國家形象運動,以改變外國人對美國的看法。30多個民間組織領導人于2004年成立了“公民外交聯盟”,并于2006年7月召開了首次全國最高會議。該組織主席基思#8226;萊因哈德認為,美國公司應關心美國在世界上的名聲,因為反美情緒遲早會對商業不利。
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國家外交戰略有著緊密的聯系。國家形象的塑造本質上是一種外交行為,構成國家外交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它必然要接受國家外交戰略的指導。同樣,國家在制定總體外交戰略過程中,對于本國的國家形象應該有清晰的判斷與準確的認識,對于準備構建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形象應有詳細的規劃,對于如何構建以及怎樣有針對性地改變國際社會對本國的負面看法應有明確的思路與實際行動。
大國外交需要大國形象
無論中國實際采取或者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外交戰略,成長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是中國外交戰略乃至國家大戰略的主要目標。當然,首要的是成長為在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和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大國不僅要在政治#65380;經濟#65380;文化#65380;軍事以及自然資源等各方面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居于領先地位,同時還應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并不必然是綜合國力的產物,它還與國家的外交戰略#65380;外交政策#65380;外交行為密切相關。
如果把大國外交上升到戰略高度來看,中國的大國外交戰略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國外交的方式,中國應當像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那樣思考和處理國際國內問題,在解決地區與全球性問題上,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在地區與全球的國際機制建設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二是大國外交的內容,中國應當抓住首要,把處理大國間關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三是大國外交的目的,中國推行大國外交,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快地推動中國穩步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全球性大國。四是大國外交的形象,中國應當有意識地構建自我的大國身份,認同自我的大國身份,并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何謂“大國形象”,它是指在現時代的國際社會中一個大國應該具有的良好精神面貌與政治聲譽,是國際社會對大國的道義要求與精神認同。其構成至少應包括現代身份#65380;世界貢獻#65380;戰略意志#65380;特殊責任#65380;有效治理等五個方面的因素。對于什么是中國的大國形象,或者中國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大國形象,學術界有不同表述,如郭叔勇認為,中國應持續構建四種國際形象,即和平力量形象#65380;改革開發形象#65380;安定團結形象#65380;獨立自主形象。鄭必堅認為,中國應樹立“和平大國”#65380;“文明大國”#65380;“可親大國”的形象。
當前,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觀念已經被大眾所接受,并成為指導中國外交決策的重要內容。大國形象是權力,是聲譽,也是特色。良好大國形象的建立對于中國大國外交戰略的推行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著中國的對外關系,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65380;走向大國的必由之路。沒有大國形象,大國外交戰略就很難推進。
首先,大國形象作為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國家利益與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國形象所反映的是國人對自身所處位置的重新定位,對國際社會某種新的承諾,代表著歷史的進步和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思考。國家形象的良性構建,能夠建立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信任,加深彼此之間相互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在政策層面上尋找戰略認同,消除敵意,構建中國和平與發展的良性環境;反之,任何有損中國大國形象的行為也是對中國國家利益的損害。國家形象是展示國家實力,顯示權力的重要手段,對于加強民族自豪感與國民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次,大國形象的“聲譽”具有激勵作用。國家形象的關鍵是聲譽。國家形象所反映的就是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基本精神面貌與政治聲譽。大國形象,即大國應該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與政治聲譽。這本身就包含有一種價值判斷,是國際社會對大國的道義要求與精神認同,是一種社會建構。大國形象的“聲譽”具有雙重激勵作用,一方面,它激勵大國遵守國際規范#65380;采取合作的態度處理國際事務;另一方面,它也經常被作為獎懲手段來激勵其他國家采取合作的態度。通過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維護世界和平#65380;促進共同發展的形象,尊重世界多樣性的仁愛寬厚的民族形象。發展#65380;穩定#65380;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國家形象,既有助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在國際社會更好地推行中國的外交政策,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第三,大國形象的“特色”是國家身份的重要標志。大國形象必須具有自身的特色,中國的大國形象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種特色既來自于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也來自于中華民族特定的歷史情感#65380;歷史使命與追求,并具有強烈的道德感與責任內涵。中國的大國形象應表現出一種道德和思想的力量和風范,表現出一個大國對全人類命運與發展的關切和責任感。在外交實踐中,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導公正的處理國家間事務,世界各國不論大小#65380;強弱#65380;貧富,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實現國家間正義與國際關系的民主化,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并提出了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在地區及世界事務上,中國承認并尊重現行的國際機制與游戲規則,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與救援行動,履行符合自己身份與地位的國際義務。這些無不體現了中國外交公正#65380;平等#65380;正義的價值取向,以及中國做“負責任大國”的風范,同時也構成了中國大國形象的鮮明特色。
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
大國形象首先應當是正面#65380;積極的。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實力的消長和國家利益的實現。一些國家盡管國家面積#65380;實力等硬件方面較弱,但是因為有良好的國家形象,也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的影響;相反,一些國家盡管有較強硬的實力,但國家形象不好,其自身實力的發揮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綜合國力的提高與自身的發展等有利事實是中國塑造正面#65380;積極的大國家形象的基礎。但是,國家形象與國家實力并非簡單的正相關,國家實力的強大并不必然帶來國家形象的“美譽”,很簡單的一個事實,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地區大國,但是由于西方社會對于中國的不了解以及部分勢力別有用心的宣傳,中國威脅論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的市場,從過去的軍事威脅論#65380;經濟威脅論#65380;文化威脅論#65380;人口威脅論#65380;環境威脅論一直到現在的軟權力威脅論,新殖民主義的指責,莫不如此。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客觀上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判斷并不完全等同于事物自身的屬性,并不是照相似的反映事物的形象;主觀上西方國家某些媒體對于中國的報道往往是歪曲的#65380;不公正的,而且在國際傳播界又占有極大的優勢地位。
國家形象既是國際社會對一國的認知與判斷,也是國家主觀努力塑造的結果,是一種社會建構;既是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也是我們希望國際社會看到和接受什么樣的形象的問題。具體而言,中國的大國形象塑造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大眾與決策層的“大國意識”。大國意識即是要以大國的心態#65380;行為方式處理對外事務。沒有大國的意識,外交行為中就很難體現出大國色彩來。一個大國不可能總是消極地應對別人制定的規則,在國際競爭中始終處于被動處境。大國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參與乃至主導國際規則的制定。當然,大國意識決不是大國主義,也決不是要與其他大國進行對抗或者關注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事情。鄧小平強調,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中國反對霸權主義,自己也永遠不稱霸。大國意識強調國家對國際體系的貢獻與責任。大國意識不僅是外交決策層考慮問題#65380;制定政策所必需的,普通國民大國意識的培養同樣十分重要,中國國民應該有更加成熟#65380;平穩的心態,理性客觀地看待各種各樣對中國的評論和聲音,普通國民的行為與思考應該與中國的發展相適應,不僅關心國家的發展,更能夠理性地推動國家的發展。
2.重視國際社會的“民意”。國際社會的“民意”是國際輿論的產物,但絕非僅被大眾傳媒所把持。它代表了一段時間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及對其價值判斷。“民意”盡管具有高度不確定性#65380;模糊與變動的特質。但是在一定歷史時間段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且影響國家的形象與對外政策選擇。比如在毛澤東時代,代表國際社會“民意”的是解放#65380;革命。決定獎懲的“民意”主要由激進的#65380;第三世界國家和革命運動組成,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要想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必須反映#65380;代表他們的意見。當前國際社會的“民意”則是和平#65380;合作#65380;發展#65380;人權等問題。決定獎懲的“民意”則主要由維持現狀的國家組成。形象成為國際社會評價國家行為的重要標準,中國應尊重國際社會的“民意”。誠意地聽取民意#65380;整理民意#65380;表達民意并代表民意。例如,在當前階段,中國既應該反映第三世界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同時亦應重視環保與人權#65380;區域安全與經濟一體化等國際社會賦予中國的新要求。
3.有所作為,積極進行國際參與。大國形象雖然是由國際社會建構出來的,但是其來源卻是國家實力與國家行動的客觀實在。大國形象意味著在國際與地區事務中有著更為廣泛的利益與訴求,勇于和善于應對區域的危機事件,能夠為國際社會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因此,除了一心一意謀發展,提高綜合實力外,中國還應采取符合其角色的實際行動,在全球性危機面前挺身而出,在小國面臨大國侵略的威脅面前伸張正義,中國的大國形象必然是良性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頂住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朝鮮核問題上,中國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立場,先后主持了五輪六方會談。這些在東亞地區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樹立起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考慮到中國“有全球性影響的地區大國”的定位,中國重點應當參與東亞地區的政治#65380;經濟#65380;安全事務,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
4.重視國家形象傳播的技術機制建設。總體上,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是由非中國人來塑造的。國際媒體的報道#65380;各國學者的研究#65380;國際社會的傳說,各國政府的宣傳都會對中國的大國形象構建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的大國形象不僅取決于中國的綜合國力,更取決于國際社會對此的解讀與判斷。為什么會出現“中國威脅論”,而且是在中國逐步融入國際社會的情況下反而甚囂塵上,關鍵即在于國際社會對中國綜合國力增長的“誤讀”與“曲解”。一方面,一些國家心存疑慮,按照現實主義的邏輯認為中國實力的增長必然會帶來更大的野心;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媒體的有意或者無意的“曲解”;同時,中國自身傳播努力的“缺失”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形成。又比如,中國“和平崛起”概念的提出,在國際上得到了良好的反響,反倒是突然冷卻后引起了頗多議論。中國有意的回避崛起這個詞語,好像是在掩蓋#65380;隱藏什么,容易引起國際社會的猜疑。
因此,中國的大國形象建設必須重視傳播的技術機制,建立大國形象戰略計劃。國家形象傳播的技術機制涉及到傳播的主體#65380;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即誰來制作或構建這種形象,如何構建這種形象,以及如何使這種形象在國際媒體乃至更廣泛的國際社會中建立起來并使之產生預期的效果等問題。國家形象是抽象的#65380;總體性的和群體性的,但是,它來自于豐富多彩的具體表象,其構建又是具體的。因此,通過國家外交與民間外交#65380;政府外交與公共外交相結合的多軌道外交,通過西方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影響西方國家公眾對中國的看法,全方位#65380;多層次的推廣包括中國政治#65380;經濟#65380;文化各個方面的國家形象,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