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功能主義的角度而言,貧富差距的存在有其必然與合理性。這種合理性的來源在于社會分層的機制得到社會大部分人的接受與認可,保持一定限度的貧富差距對一個社會的發展而言是良性的。
關鍵詞:貧富差距;社會分層;功能主義;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3-0089-02
貧富差距的擴大化和顯性化,是當代中國社會一個無可回避的現實。但如何解釋和看待這種社會現象,會因我們的視角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可以嘗試利用功能主義的社會分層理論來作一個解釋。
功能主義認為,社會分層之所以在各個社會中長期存在,是因為社會分層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凹热簧鐣系牡匚徊顒e#65380;收入差別#65380;貧富差別等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普遍現象,那么它作為社會的一個構成部分必然對社會發揮著某種功能,滿足著社會的某種需求。”(段若鵬#65380;鐘聲#65380;王心富#65380;李拓,2002:49)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斯和莫爾的經典分析就最為充分地表達了功能主義的觀點。他們認為,社會不平等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實上對于社會的正常運轉也是必要的。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有一些工作比另外一些工作更重要,特別是有些職位由最有資格的人承擔,對保證該職位的正常運轉來說至關重要。并且,這些所謂的“重要”職位都是要求接受過很多教育或培訓。尋求這類職業的人,為了取得與之相匹配的資格要花很多年做準備,并且絕大多數都犧牲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為了使最有能力的人甘愿為從事這些具有挑戰性的職業做出必要的犧牲,可以通過給這些占據著社會最關鍵職位的能人提供更多的實質性的刺激(財富#65380;權力和聲望)來保證做到這一點。(戴維#8226;波普諾,1999:256)他們斷言:“社會不平等……是一種無意識地演進而來的手段,社會借此得以確保那些最重要的位置能夠由最具有資格的人士來盡心盡責地充任??傮w而言,這些位置會帶來最為優厚的報酬,因此在等級排列上地位也就最高,他們(1)對社會的重要性最大;(2)所需的訓練或才干也最多?!?馬爾科姆#8226;沃特斯,2000:361)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功能主義學者的眼中,貧富差距乃是正常的#65380;必不可少的,正因為有差距,才能保證“那些最重要的位置能夠由最具有資格的人士來盡心盡責地充任”,才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充分激勵每一個人發揮出其潛在的能力。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向人們證明和展示了這種貧富差距所產生的激勵和示范作用的巨大力量。歷史經驗表明,“不允許差距的存在,實行平均主義,會使社會經濟的發展失去動力和活力,不僅得不到發展,而且會導致共同落后和共同貧窮。所以,合理的貧富差距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經濟基礎的狀況所決定的,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尚仲生,2002:102)。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過早地實行“按需分配”,消除貧富差距,將會導致社會效率的低下。事實證明,平均主義只能導致普遍貧窮。相反,當一個國家貧富逐漸拉開差距的時候,經濟增長往往也比較快速。鄧小平同志倡導的允許一部分人#65380;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以帶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改革政策就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場經濟的到來打破了平均主義,拉開了貧富差距。但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才有了二十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
既然,貧富差距和社會分層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必然而合理的,那么現在問題是:什么樣的分層才是能夠被人們所接受的?
事實上,社會學關于社會分層和地位獲得的研究范式,主要來源于先賦性與后致性理論?!吧鐣謱訉W家提出的操作性假設是:如果大多數成員在等級有序的階層結構中獲得的社會位置,主要由階級出身和家庭背景所決定,這個社會就是封閉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階級繼承是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階級位置主要取決于自己后天的努力,這個社會就是開放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代內流動是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形式?!?張翼,2004)但是,也正如許多社會學家已經認識到的那樣,任何國家#65380;任何社會都是不可能做到完全開放或者完全封閉的,而是處于兩級之間的某一點上,可見,對于一個現實的社會而言,不論是先賦性原因——家庭出身,還是自致性因素——個人努力,對于一個人最終社會地位的取得都是有一定影響的,只不過在不同的社會中,這些因素的影響力大小不一樣。通常,在當今社會中,人們會對所謂的由“先賦性”因素而獲得的財富和地位產生反感,而對于由“自致性”后天因素所取得的成就成寬容和接受的態度。因為靠自己的“后天努力”所獲得的財富被認為是正當的和來之有理的,這證明了當事人擁有享有這些財富的能力,是“適合”的財富擁有者與支配者。而僅靠家庭出身比別人優越,自身卻不付出任何努力者卻很容易被人懷疑他究竟是否有擁有這些社會資源的資格,這些人的財富和地位就會被社會認為是不合理的。
并且,社會學還常常使用“精英理論”來分析所謂的“富人群體”。在一個社會中,一般有三個基本的精英集團:政治精英集團#65380;經濟精英集團#65380;技術精英集團。他們構成了一個社會中的“上層階級”。當然,富人群體應該是高素質的,否則就應該被淘汰。這就是社會學中所說的“精英循環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應該具有一種機制,將不具備精英素質的人淘汰,而讓那些具備精英素質的人進入精英集團之中?;仡櫄v史,我們2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仿佛就是一個培育精英集團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應該去仇視富人群體。實際上,存在富人群體并不是什么壞事,關鍵在于要有合理的選拔與淘汰機制。于是結合先賦性與自致性的理論,我們就可以相對完整地勾勒出易被大眾接受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分層的形式:依靠自身素質和不懈努力所獲得的一切被認為是合理而正當的,并且身處高位的人也應該時時具備適合該地位的能力,否則就應該被淘汰。事實上,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恢復高考以來,影響人們獲得成功的先天性因素有所減少,反之后天性因素有所增加,并且無論是商界還是政界,擁有高學歷的人才都越來越多,這是非常積極的變化。這證明,我國的社會分層方式正在向一個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模式邁進。
不過,雖然目前我國社會分層的模式大體上而言逐漸趨于理性,但貧富差距依然處于一個較為顯著的水平。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的著名的收入分配差別“倒U曲線”的假設,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收入分配差別的長期變化軌跡是“先惡化,后改進”。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期,顯然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幾乎成為可以預見的事實??梢哉f,“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65380;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市場轉型的一種副產品,市場實行的是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競爭導致了勝者與敗者之間的分化,收入上的分化,貧富差距的擴大就是此種分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李強,2000;186)其實,合理的貧富分化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但是重要的是,這種差距必須是合理的,如果貧富差距過大達到了兩極分化的程度,或者財富的獲得是不正當的等等,就會出現尖銳的社會利益矛盾和對抗,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問題,這是我們應該注意避免的。
因此,關于貧富差距的合理性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首先,貧富差距形成的時間或速度應該是符合財富增長常規與人們對拉距速度認可程度的,而不應超過廣大民眾的心理承受力;貧富差距的最終導向應該是使廣大人民共同富裕的,而不是使更多的人陷入貧困;貧富差距應該是反映個人素質和主觀努力程度的差異的,而不是反映個人無法改變的先賦資源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致富途徑應該是合法的#65380;符合道德標準和主流價值觀的,而不是采用消極非法的手段獲得的財富。另外,我們應該加以預防的最關鍵問題不是兩“端”越來越“尖”,而是“中間段”越來越小,并且是趨向于更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做的不是阻止“窮的愈窮,富的愈富”,而是要保證社會必須有相當多數量的中間階層的存在。因為兩極分化指的是“社會財富愈來愈積聚在極少數富有者的手中,而貧困在社會成員的另一級積累,而社會中等收入者在數量和占總人口中的比例都在急劇減少?!?朱光磊,2002:38)因此,只要保證中間階層占有社會的大多數,就不會出現人們想象之中的“兩極分化”的現象??梢姡谪毟徊罹嗟膯栴}上,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在促進經濟增長與關注社會公平之間做出抉擇,讓貧富差距控制在人們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責任編輯: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