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者都致力于構建理想的或現實的和諧社會。由于他們所處的時代特點、面臨的社會矛盾、需要完成的現實任務各有差異,特別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程度不同,因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基點”上存在著差異性。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研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發展脈絡,對于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思想;馬克思主義者;發展脈絡;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3-0016-05
馬克思主義者所確認的“和諧社會”,是指社會自身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特別是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以保證社會全面、協調、持續、穩定地沿著必然發展的方向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才具備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主義者都致力于建設理想的或者現實的和諧社會。由于他們所處的時代特點、面對的社會矛盾、需要完成的現實任務不同,特別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程度不同,因而對“如何建設和諧社會”會做出不同的設計。這就出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立足點”或“基點”的差異性。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和諧社會思想及其“基點”的調整脈絡,對于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發展,對于建設中國和諧社會的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為基點,構想人類理想的和諧社會
社會平等和人的自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資產階級思想家和政治家把資本主義社會標榜為“平等、自由”的社會。馬克思和列寧則認為,剝削者不可能同被剝削者平等,在一個階級剝削另一個階級的一切可能性沒有完全消滅以前,決不會有真正的事實上的平等。只有消滅了剝削階級和私有制,才會有真正的社會平等和人的自由,從而實現社會和諧。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構建理想的和諧社會的社會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依據,深刻研究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這個社會自身無法解決其基本矛盾的對抗性質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沖突。解決矛盾的途徑只能是“無產階級將取得社會權力,并且利用這個權力把脫離資產階級掌握的社會化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1]。
他們指出,廢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大工業制度帶來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將首先被消滅”[2]369。隨著公有制的建立,社會將呈現出嶄新的和諧局面:“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共同而有計劃地盡量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消滅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2]371這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設想的在“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之后才能夠出現的理想的和諧社會。
恩格斯和列寧認為,只有生產力充分發展,才能徹底廢除私有制,實現社會和諧。
恩格斯指出,不能一下子廢除私有制,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建立公有經濟所必要的程度一樣。他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社會,并且只有在廢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創造出來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2]336-337。就是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廢除私有制的物質前提。一般說來,無產階級獲得政權后,通過沒收、贖買等途徑可以剝奪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并轉變為國有資產。但是,不能對小生產者私有制實行剝奪。列寧提出通過“合作制”改造小生產、實現公有制的新思路,這是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創新。他同時指出,這也是有條件的。農民在思想上要自愿參加合作社,并且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國家財政要支持合作社,要有充足的物質基礎以防備欠收、饑荒等。因此,這個過程要“經過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列寧認為,只有逐步把農民引入合作社,工人階級才能夠同千百萬小農在新的基礎上結成聯盟,從而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列寧認為,消滅剝削階級私有制之后,就已經具備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十月革命前,列寧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把“社會平等”同私有制、階級、貨幣的消滅聯系在一起。列寧曾經指出,“在貨幣消滅之前,平等始終只能是口頭上、憲法上的”[3]。十月革命后,列寧從蘇聯的實際出發,更強調實現完全的“社會平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包括消滅貨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認為,首先必須推翻地主和資本家階級,實現“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的平等。消滅工農階級差別,則是“一個無比困難的任務,而且必然是一個長期的任務”[4]64。
列寧的新觀念是:在剝削階級私有制被消滅之后,社會就迎來了新型的“平等、自由”的曙光,這個時刻的到來不需要等到“階級差別”(包括工農差別)、商品貨幣的完全消除。列寧說,廢除了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農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自由,享用自己糧食的自由,不挨餓的自由。誰都知道,在分配土地時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平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農民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4]64這就是說,廢除了剝削階級私有制,就已經初步地具備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新型的“平等、自由”社會的逐步完善是一個長期過程。和諧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階段性的差異,也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進程。
總之,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這是消除資本主義不平等,實現社會主義平等和人的“自由、解放”最重要的基礎。他們以“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為基點構想未來的和諧社會,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前瞻性。列寧在無產階級政權基本鞏固之后,實行新經濟政策,在沒有完全廢除私有制(甚至倡導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沒有消除工農階級差別、沒有消除商品貨幣的社會條件下,通過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開創了在“過渡時期”構建和諧社會的嶄新道路。這個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
二、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基點,構想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的和諧社會
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和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這個觀點在他的社會主義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毛澤東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理論。他的杰出貢獻之一,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他認為,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人民內部矛盾成為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題。他主張通過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一,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最深刻的理論根據。
社會和諧的根本,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運動中的協調。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與舊社會的基本矛盾相比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5]214。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相適應是基本方面,不相適應是非基本方面,而且是非對抗性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5]213-214。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消除社會發展的障礙,并在其發展和完善過程中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是我國實行社會改良和體制改革以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最重要的理論依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深刻的理論依據之一。
第二,毛澤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毛澤東認為,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之后,敵我矛盾雖然仍然存在,需要通過專政的方式解決,但它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中大量的社會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通過“民主的即說服的方法,而不是強迫的方法”來解決。正確區分“兩類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其目的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5]216。
第三,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的方針政策,為正確處理不同類型的人民內部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制度基礎。
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分類型地處理帶有全局性的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原則和方針政策,形成了我國若干具體制度的基礎。他認為,處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之間的矛盾,采取發展經濟的方針;處理經濟發展中結構性問題,采取“國家調節、綜合平衡”的方針;處理社會群體的利益關系問題,采取“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處理藝術和科技發展問題,采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處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關系問題,采取“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處理民族關系問題,采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處理宗教信仰問題,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等。所有這些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開創性意義和長久性價值。
第四,毛澤東倡導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相統一的原則,為形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政治保證。
為了實現國家的政治穩定和人民的民主自由,毛澤東反復強調,既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又要堅持民主集中制,“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6]。他特別強調堅持群眾路線和調查研究,“向群眾尋求真理”、密切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毛澤東還告誡人們,要防止人民內部矛盾發生轉化。“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得不適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5]211這些重要思想,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對于保持國家的政治穩定都具有指導意義。
毛澤東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基點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路適合中國國情而且富有遠見。遺憾的是,他期望的和諧社會局面并沒有真正形成。最深刻的教訓恰恰是離開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個基點,而錯誤地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個理論,包括一系列的方針和原則,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長久的價值和意義。
三、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基點,構建中國邁向“初步小康”階段的和諧社會
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總結建國以來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文革”期間我國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經驗教訓,果斷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點以及“貧窮與落后”的國內現狀,他期望以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基點構建和諧社會。他的理想目標是把中國建設成生產力發達、沒有剝削、沒有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
首先,鄧小平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一條是“發展生產力”。
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堅定不移地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并保持社會和諧。他同時指出,我們過去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最主要的缺點就是忽視發展生產力。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階段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生產力發展比資本主義更快。他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只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7]。因此,他反復強調,除非發生大規模戰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絕對不能動搖;一切工作都必須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三個有利于”標準是檢驗各項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只有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經濟搞上去,才是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堅持了社會主義。
其次,鄧小平指出,中國一切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都要靠把經濟搞上去。
經濟發達不一定實現社會和諧,但是經濟貧困肯定很難實現社會和諧。鄧小平認為,中國面臨著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教育科技事業要發展,國防建設要加強,祖國要統一,在國際事務中要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影響國家安定和社會發展。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關鍵在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因此,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只有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解決中國諸多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才有可靠的物質基礎。最后,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鄧小平認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8]因此,他在突出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始終強調堅持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兩個基本點”,并要求處理好兩者關系,強調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強調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強調“部分先富”、“先富帶后富”、“共同富裕”的辯證統一,等等。2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成就巨大,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民主法制逐步完善,教育科技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20多年,是我國建國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人民獲得實惠最多、社會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到20世紀末,我國總體上實現了“初步小康”的目標。事實充分說明,以“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為基點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思路,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性、合理性、科學性。鄧小平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持“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長久的指導意義,絕不能動搖。
四、以“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為基點,構建中國邁向“全面小康”、實現現代化的和諧社會
當人們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發展經濟、解決溫飽、總體上實現“初步小康”之時,新的社會矛盾逐步暴露出來。弱勢群體的救助問題、“三農”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腐敗問題以及就業、入學、看病、住房等社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要求實現更高層次的社會發展目標,建立更高標準的新型和諧社會。我們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適時地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把構建和諧社會的基點調整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這是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新成果。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21世紀初,江澤民明確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這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這個理論從“先進性”和“全面性”兩個方面規定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目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系中,蘊含著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系列內在要求。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綱領的思想,關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推進的思想,關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關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相互關系的思想,關于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思想,等等。
第二,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開拓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思路。
“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要素。由于我國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長期以來,我們黨把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放在第一位,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在我國絕大多數人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的基礎上,我們黨及時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到重要地位。江澤民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9]當然,我們現在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同馬克思設想的在“消除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基礎上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把它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內容提出來,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這對于保證社會主義建設健康發展、對于確立新型的和諧社會價值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第三,科學發展觀為構建新型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勾畫了藍圖。
發展是推進社會進步、建設和諧社會的動力。但是,發展什么?如何發展?為誰發展?則是見仁見智。科學發展觀“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10],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嶄新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堅持“全面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堅持“協調發展”,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根據科學發展要求和我國現階段實際情況,黨中央提出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胡錦濤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1]這為我國建立新型的和諧社會繪制了藍圖、指明了方向。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它既是人們不懈追求的遠大理想,也是人們不懈奮斗的現實目標。
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是社會矛盾的運動過程,舊的社會矛盾不斷解決,新的社會矛盾又不斷產生。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正視矛盾、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尋求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不斷解決社會矛盾,同時也不斷完善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隨著時代特點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黨的階段性任務的變化,以及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點、特征、原則和具體要求也會在繼承中發展、調整和完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產黨人的使命,探索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創新社會主義理論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
[4]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9]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79.
[10]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1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2-20(1).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