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約因論”在英美法系的衰落

2007-01-01 00:00:00
現代法學 2007年4期

摘要:約因理論是英美契約法的獨特內容,該理論的成熟形態是“交易約因論”,即契約的成立以當事人之間的交換關系為基礎,通常表現為受諾人的“法律受損”的“約因”就是交易的符號。“約因論”的衰落表現在多方面,既有“禁反言”等新的契約理論對它的挑戰,也有成文法對約因要求適用范圍的限制,而且,傳統的約因法則在司法實踐中也發生變革。“約因論”固有的形式主義、僵化性、技術性等弊病決定了其衰落的歷史必然性,而“約因論”的衰落也標志著英美契約法從古典向現代的歷史轉型。

關鍵詞:約因;禁反言;衰落;契約法

中圖分類號:F51

文獻標識碼:A

英美契約法最獨特之處是在契約構成要件上對“約因”(consideration)的要求,即將“約因”作為簡單契約。成立的必備要件。約因理論緩慢孕育于中世紀煩瑣的契約訴訟形式,其中,經過17、18世紀的成長,該理論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步入其黃金時期。在此階段,不僅約因要求在英美契約法中取得了支配地位,而且理論本身發展至成熟和確定。成熟的約因理論表現為“交易約因論”(Bargain Theory of Consideration),即契約的成立以當事人之間的交換關系為基礎,允諾人只有從他的允諾中有“法律獲益”(legal benefit),受諾人必須為允諾遭受“法律受損”(legal detriment),也就是付出某種東西作為該允諾的“約因”時,該允諾才有法律強制力。作為對此思想的表達,《美國契約法重述》第二版第17條第1項規定:“除第二項另有規定外,契約的成立必須具備交易,交易包含雙方當事人對交換的合意表示和約因。”《美國契約法重述》第一版第75條和第二版第71條都有關于關于“約因”的定義。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契約理論的變革,約因理論開始衰落。它不僅受到理論上的懷疑,司法判例的挑戰,還受到成文法的限制,在英美契約法學界甚至響起廢除約因的呼聲。

“約因”被比喻為英美契約理論這個“巨大機器的平衡輪”[1]。所以,約因制度無疑是研究英美契約法的絕好視角,本文將從多角度對約因理論的衰落展開描述和分析,以此考察英美契約法的變遷。文章的第一、二、三、四部分擬闡述“約因論”衰落的主要表現,第五部分從法理學角度對“約因論”的衰落進行探討和評析。

一、 “禁反言”對“約因”的挑戰

“禁反言”(estoppel)制度是“信賴契約論”的主要標志。“信賴契約論”(theory of reliance contract)是20世紀的產物,其基本觀點是人們自愿承擔契約義務的情形越來越少,生活中大多數契約責任是基于一方的受益或一方因信賴對方而遭受的損失而強行產生的。比如,一個人償還欠款并不是因為他還錢的允諾而是因為他已經得到了欠款的利益。“信賴”學派認為“約因”是歷史遺留的古董,無用的技術,即便有什么用處,最多是允諾嚴肅性的證明[2]。英國著名契約法學家阿提亞(Atiya )是“信賴契約論”代表,他認為,古典契約法注重保護“預期利益”,1770-1870年這100年是以“預期利益”為基礎的契約救濟的黃金時期,1870年以后,以信賴為基礎的責任和救濟開始受到重視,“允諾禁反言” (promissory estoppel)原則就是這一歷史潮流的明證。

(一“禁反言”原則在英國的確立

1947年的Central London Property Trust, Ltd v. High Trees House Ltd.是“禁反言”原則在英國得到確闡述和正式確立的經典案例。在該案中,出租人在二戰爆發時向承租人允諾將房屋租金減半,戰爭結束后,出租人起訴要求將房屋租金恢復到戰爭爆發前的最初契約的約定。丹寧勛爵判決原告勝訴,即戰爭結束后租金恢復到以前的價格。但是,他認為,依據“禁反言”原則,原告無法主張戰爭期間的租金差價。丹寧勛爵對“禁反言”的陳述是:假如一個人作出一個希望創立某種法律關系的允諾,允諾人應該知道受諾人會相信該允諾并據此采取行動,而事實上也發生了這樣的后果,盡管根據古老的普通法很難為這些允諾找到“約因”,但法院也不允許允諾人采取與允諾不一致的行動。

丹寧認為,該類判決是普通法與衡平法融合的自然結果,在普通法與衡評法的融合已經長達70年之久,傳統的約因法則必須受到重新審視,上述允諾取得有效性的邏輯后果就是:債權人做出的接受較少金額以滿足較大數目的債務的允諾(如果已經被債務人信賴,盡管缺乏約因,也是有約束力的)。可見,丹寧勛爵得出的邏輯后果與著名的 Foakes v. Beer案確認的原則是背道而馳的。

(二)“禁反言”理論在《美國契約法重述》中的發展

《法律重述》是內戰以后美國法的統一化運動的成果之一,其中的《契約法重述》是研究英美契約法的最重要資料。在公布于1932年的《契約法重述》第一版中,重述者們首先確立了約因在契約構成中的基礎地位,并在第75條對“約因”作了定義。該定義完全是霍姆斯(Homles)在《普通法》(Common Law) 提出的“交易約因論”的再現。但是,在科賓(Corbin)等人的努力下,《契約法重述》又新增了第90條:“若允諾人可合理地預期他的允諾將誘使受諾人做出確切而實質性的作為或不作為,而預想的作為或不作為也事實上發生了,那么,如果強制實施該允諾是避免不公平結果的唯一方式,該允諾是有約束力的。”顯然,第90條使得第75條所稱的“約因”不再是簡單契約成立的必備要素,即便是無償允諾也可以基于對受諾人“信賴利益”的保護取得強制實施的效力。難怪吉爾默(Gilmore)將第75條和第90條的沖突稱作《契約法重述》的“精神分裂癥”,并據此認為第一次《法律重述》是古典法學面對所謂的現實主義法學的攻擊的本能反應[1]65-66。

由于法院希望在司法救濟中與商業交易中日益增強的誠實信用道德意識保持協調,而暫時又沒有別的理論能夠在類似情況下為原告提供獲得救濟的理由,所以,第90條并非像學術討論中說的那樣“只限于非商業環境”,相反,它得到廣泛運用,“允諾禁反言原則”逐漸成為法官們阻止不公正結果的有效工具[3]。違約賠償責任這只“潘多拉盒子”被第90條規定打開了!

第一版第75條(關于約因的定義成為第二版第71條(交換之要件、類型的內容,條文本身的規定變化不大。只不過第二版的評述沒有強調“約因”是簡單契約生效的必備要件。但關于“允諾禁反言”的第90條的在第二版中變化顯著,不僅其篇幅大大增加,從條文內容上看,《契約法重述》第二版第90條(合理引致作為或不作為的允諾的條文與《契約法重述》第一版第90條相比變化相當顯著,“允諾禁反言”的適用范圍得以大大擴張。不僅如此,第二版對第90條的評述采用了“主要基礎之一”來描述“信賴利益”,第90條的內容上升為“基本原則”(basic principle),這再次說明“允諾禁反言”原則在第二版中的地位較之在第一版中的地位已大大提高,它在必要時候有超越“交易約因論”的可能。事實上,評述者留給約因制度的適用空間已少得微乎其微,因為似乎大多數契約案件都可以用第90條來解決,而不必訴諸第71條(第一版的第75條。

二、 成文法對約因要求適用范圍的限制

為了擺脫約因制度僵化的技術性要求對商業實踐帶來的尷尬,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各國皆用成文法對約因要求的運用進行限制。成文法從兩個方面侵蝕“約因”的領地:一是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某些類型的允諾不需“約因”就可以取得強制力;二是規定某些契約必須具備契據的正式形式,從而排斥了“約因”的插手。主要的立法如下。

(一)英國制定法

英國《1925年財產法》(Law of Property Act 1925)規定3年以上的租賃契約必須用契據(deed形式,這其實是以契據形式取代了“約因”來證明契約的效力。

(二)美國制定法

1.紐約州1936年頒布的《一般債務法》規定:關于要約、契約變更或債務免除的允諾只有允諾相對人的書面簽字證明,不需“約因”也有約束力。1970年密歇根州(Michigan)有同樣的法律規定。

2.美國《統一商法典》在遵循契約法一般規則時,也有一些買賣契約的特殊規定。其2-205條規定:商人做出的不可撤銷要約(firm offer)在規定時間內不可以因缺乏“約因”被撤銷; 2-209(1條規定:變更契約的協議不需“約因”就有約束力,只要該變更達到善意的條件。該條評述認為:這樣規定的目的是讓所有必要的、合理的買賣契約變更受到保護和實施,不受技術性規則(比如履行先前義務不能作為約因的限制。

3.賓夕法尼亞州的《標準書面債務法》(The Model Written Obligation Act)規定:“經債務免除權人(允諾人簽名的免除債務書面允諾),若還有簽名者以正式語言作出的將受該書面文書的約束的表示,則該書面免除債務允諾并不因債務人沒有付出約因而不得強制執行。”盡管該法要求苛嚴,不僅要有書面形式,還要有允諾人的正式聲明,但是,“約因”并不是該免責允諾生效的要件。

(三)國際法

1.《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契約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s of Goods, CISG)第29條第1款規定:“契約的修改或終止,可以僅僅通過當事人的協議實現。”可見,“約因”同樣被排斥在外。

2.《歐洲契約法原則》(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2-201)條規定:(1契約的達成只需滿足以下條件:①當事人有受法律約束的意向;②當事人有充分的協議;(2契約的達成或證明都不需要書面形式,也不受制于其他形式要求。契約可以用包括證人在內的任何方式證明。

3.《國際商務契約原則》也規定:“契約的達成、修改或取消只需要當事人的協議,不需要別的要求。”該條文的解釋說:“約因具有微乎其微的實際意義”,如果取消約因“只會帶來更大的確定性并減少訴訟”。

三、約因法則的現代變革

所謂“約因法則”就是法官認定“約因”是否存在進而確定允諾是否有效的具體方法和準則,這些法則在英美契約法著作中以“octrine of Consideration”來表示,它們是法官的司法經驗的產物。“約因法則”主要確立于18、19世紀,但它們在20世紀的司法實踐中經歷了內在的變革。比如,“允諾禁反言”原則大大削減了“平內爾原則”的銳氣,因為,如果一個免除債務的允諾對債務人造成了損失,即便債務人沒有付出“約因”,為了維護公平正義,該允諾也有被強制執行的效力。

(一英國法律改革委員會的約因修改建議

首先很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法律改革委員會(Law Revision Committee)于1937年提出的約因修改建議,上述建議是對傳統約因法則的重大修改。盡管它們還沒有被制定成法律,但是它們對法官的司法活動有較大的影響。主要內容如下:

1. 在排除“脅迫”或“不當壓力”存在的可能的情況下,如果允諾人作出一個以對方履行“既存義務”(pre-existing duty)而自己作一定給付的允諾,那么該允諾應被視作有“約因”支持的有約束力的允諾;

2.約因理論中的“約因須由受諾人提供”的要求應予廢除;

3.雙方當事人之間約定某要約在一定時間內有效的(firm offer,盡管沒有約因支持,在約定時間內該要約不得被撤銷;

4.在單務契約中,要約相對人開始履行要約行為時,要約人不得撤回其要約;

5.在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有關債務清償的約定中或在債務清償時,債權人作出的“債務人以部分支付滿足其全部債務”的允諾,應該具備拘束力;

6.“過去的約因”應該視為有效的“約因”;

7.允諾人在作某一允諾時,允諾人知道或應該知道受諾人會信賴此允諾并開始某履行以至遭到損害,則允諾人應該受到該允諾的約束。

另外,法律修改委員會對于當前流行的“書面協議雖無約因亦有效力的觀點”并未達成一致。

(二)關于“履行原有契約義務不能作為約因”的法則

判例法傳統賦予了普通法的柔韌與鮮活,判例蘊涵了法官的智慧,并成為法制變革的標志。Stilk v. Myrick案是英契約法的經典案例,更是約因學說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案例。該案中船主在航海途中對船員作出的增加報酬的允諾被裁定為沒有“約因”支持。該判決確立了 “履行既存義務不能作為新的允諾的約因”這一重要約因法則,即“正在履行中的契約的一方當事人向對方作出的增加履約的價金的允諾是沒有強制力的,”該原則其實是取消契約變更的效力。

1991年的Williams案與上一案例的事實非常相似。作為被告的建筑承包商與他人達成一份整修公寓的契約,被告又將其中的木工活分包給原告,在完成部分工作后,原告因為與被告約定的價格太低從而陷入經濟困難。為了逃避被告與他人的契約中的懲罰性賠償義務,被告允諾向原告增加部分款項以保證原告按時完成工作。可事后,被告卻否認他對新增款項的支付義務。

上訴法院法官在判決意見中一致認為:被告從原告按時完成工作的允諾中獲得了“實際利益”,這恰好是新的增加支付的允諾的“約因”。所以,被告有支付的義務。該判決與“Stilk案”判決的沖突是顯而易見的,法官們對約因原則提出的現代變革至少有以下幾點。

1.“受損”不再是“約因”的必備要件

“約因交易論”的三大構成要件是:獲益、受損、約因與允諾的交換關系。其中,受損是比獲益更關鍵的因素。本案中的原告沒有為增加報酬的允諾遭受任何損失,根據分包契約,他已經有按時完成木工活的義務。那么根據Stilk v. Myrick 案確立的原則,新的允諾不具備約因,當然沒有強制力。然而,在對本案的分析中,珀恰斯(Purchas法官提出,在現代的案件,法官應更加依賴“經濟脅迫”作為抗辯,而不是以缺乏“約因”為由否定第二個協議的效力,他說:“對約因問題的現代認定途徑應該是:如果有一方從契約的變更中獲利了,即便一方沒有遭受任何損失,該變更仍然應該視作約因支持的有效協議;如果雙方都獲益了,就沒必要要求有一方受損。”[4]

2.以“實際受益”取代“法律受益”作為“約因”的基礎

傳統“約因”構成要件中的“獲益”或“受損”都是指“法律獲益”或“法律受損”,即允諾人或受諾人從案件所涉的允諾中的所得或所失,如美國的Hamer v. Sidway124 N.Y. 538, (1891) 27 NE 256.案中,叔父對其侄子允諾如果侄子堅持到21歲以前不抽煙、不喝酒、不賭錢就給他5 000英鎊。法院判決叔父的允諾有約因,因為侄子付出了“法律受損”,即放棄了抽煙、喝酒和賭錢的權利。顯然,Williams案中新的增加支付的允諾沒有給原告“法律受損”,而被告也沒有從新的增加支付的允諾中獲得“法律受益”,因為新的允諾對原告的要求沒有超出原來的分包協議已經規定的內容。這一點與Stilk v. Myrick案的情形完全一樣。

但是,斯萊德沃爾(Slidewell)法官認為,Stilk v. Myrick闡述的原則在180多年后的今天應該受到限制和修正。本案的被告從新的允諾中至少獲得了實際益處,如,使被告逃脫了與他人的契約中的懲罰性條款的處罰,這些實際獲益就是被告增加支付的允諾的約因。拉瑟爾(Russell )法官也認為,Stilk v. Myrick案確立的嚴格約因法則在20世紀晚期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合適的。

總之,Williams案判決反映了法官在認定允諾效力時的思路的轉變,即當決定實施一個允諾時,法院首先考慮的是協議的公平、合理、以及反映商業現實性的需求,而不是“約因”的技術性要求[5]。

必須注意的是,“履行既存義務不是約因”法則在美國契約法中的變化也是明顯的。前述《統一商法典》2-209(1)條排除了“約因”在契約變更協議中的必要性,《美國契約法重述》第二版第89條規定:契約全部履行完畢前,當事人修改契約義務的允諾,在以下情形,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1)修改契約源于締約時不可預料的狀況,且該修改內容在客觀上公平合理;(2)修改內容沒有違反成文法規范;(3)當事人因為信賴允諾人修改契約義務的允諾,而使自己的地位發生重要改變,為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公平有強制執行允諾的必要。在1974年的Angel v. Murray .案中,法官正是依據上述規定作出了對被告有利的判決,裁定市議會對她作出關于額外支付的允諾是有強制力的。

(三)關于“過去約因”(past consideration)法則

所謂“過去約因”,就是受諾人在允諾作出前對允諾人的付出,因為該付出與允諾沒有交換關系,所以傳統契約法認為“過去約因”不是有效約因。該法則的最早的案例是英國的Roscorla v. Thomas案。賣馬人在賣馬協議達成后作出的關于他的馬是“健壯的、無病的”允諾被法官判決為對賣馬人沒有約束力,因為對于被告的允諾來說,原告提供的支付只能是“過去約因”。

在現代契約法中該原則有了許多例外和發展,由于曼斯菲爾德勛爵(Mansfield)在18世紀提倡的“道德約因論”在美國影響較大,美國契約法在此問題上的變革尤其突出。《契約法重述》第二版第86條規定:“(1一個允諾是作為對允諾從受諾人已經獲益的認可而作出,在防止不公平結果的必要限度內,該允諾是有約束力的……”1935年的Webb v. Mcgowin案.是闡述該規定的典型案例。該案中的上訴人Webb在工作中為了保護Mcgowin的安全而讓自己終身殘疾,于是,Mcgowin允諾對其給予長期生活補助。在補助中斷給付之后,Webb對其遺產管理人提起訴訟,要求從中斷之日起到訴訟提起之日期間的補助金。上訴法院法官認為,盡管原告即上訴人的損失不是出于允諾人Mcgowin的請求,但是允諾人得到了實質性利益,該利益就是他的允諾的充分“約因”。

四、對“約因論”衰落的法理評析

約因制度在英美契約法已有悠久的歷史,然而其衰落也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必然還是偶然?而且,“約因”是古典契約法的核心,它的衰落給契約原則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呢?

(一)對“約因論”的本體認識

由于早期煩瑣而機械的訴訟形式的限制,也因為王室法院對契約事物的壓抑,契約法在英格蘭的形成相對較晚,當英國的法學家們在18世紀開始探索系統的契約理論時,約因機制在訴訟實踐中已經存在了幾百年。誠然,英格蘭國王認為債務償還等契約事物與他維護王國公共安全的職責關系不大,但是,出于管轄權的競爭,普通法院不得不擴大對契約訴訟的受理,法官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區分當事人的哪些允諾可以成為訴訟的基礎,哪些允諾具有法律強制力。而“債務之訴”(action of debt)中“債務人獲益”要求和“簡式約定之訴”(assumpsit)中“受諾人的受損”要素成為約因理論的直接淵源。可以這么說,“約因”是在普通法契約理論貧乏的情況下法官們的司法經驗的積累,而正是“急于求成”的概括注定了約因學說的不完善以及歷史局限性。

形式主義、僵化性與技術化是約因理論的痼疾。“約因”起源于古老的訴訟形式,又依賴判例法傳統得以保存和發展,它無疑是普通法的獨特產物, 它當然也凝結著普通法的特質,其形式主義、僵化性與技術化應該是普通法對其打下的烙印。英國法律修改委員會在1937年的法律報告中呼吁,在許多案件中,約因原則已淪為技術,與商業習慣和人之常情都不協調[6]。格夫(Goff)勛爵在1995年的White v. Jones .案中表達了同樣的懷疑。他說:“我們的契約法被普遍認為的缺陷在于,它受到不必要的約因法則的技術阻礙。”[7]

其實,在對眾多案例的解讀中,我們也會看到,約因的技術規則甚至產生許多荒唐的結果,讓人不得不嘲笑它的刻板與僵化。比如,根據“平內爾原則”(Rule of Pinnel),債權人可以根據其喜好牽走債務人的一匹馬、一瓶酒或一面手鼓來沖抵債務,但是不可以選擇從債務人手中收取略低于原債務的價金的方式。“約因論”的一些法則,如“約因無須等價”的存在,使得它實際上并不能證明允諾的公平性,這有違早期約因創立者們的初衷。

總之,從“約因論”的產生及其內在原則來看,“約因論”在現代社會的衰落以及其他契約法則對它的挑戰都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是人的本性使然。約因理論必須逐漸擺脫僵化的技術困擾,以更加符合法律的精神和人類的現實需求。

(二)“約因論”的衰落標志著英美契約法的歷史轉型

約因理論的盛衰與契約理論的發展是同步的。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期這段時間一般被描述為“古典契約法時期”。為了滿足日益活躍的商業交易和不斷擴張的工業生產對更加豐富和完善的契約法則的需求,古典契約法學派的歷史使命就是從大量的司法判決中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則,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出明確的、系統的、連貫的契約法體系。與這一時代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相呼應,古典契約法學派極力主張契約的自由化、簡單化與客觀化。另外,古典契約理論的哲學基礎是法律實證主義,該學派的最突出特點是對規則的崇拜以及將法官作用限于發現事實和將規則運用于具體的案件。在上述現實和哲學背景下,以“約因”為中心的古典契約理論在英美法逐漸生成,“約因”成為非蓋印契約取得法律效力的必備要件,而且一系列確定“約因”有無的普通法原則得到闡述和發展,而這些法則成為古典契約理論的僵化性與形式主義的集中表現。

可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壟斷的加劇,人們對自由市場的狂熱降溫,古典契約法在現實社會中的失靈日益明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許多人都迫于生活或經濟的壓力簽訂契約,一個簡單的外在標準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合意;而且,對消費者權利、雇傭者的權利的保護,對商業倫理的維護也不是古典契約法的契約絕對自由原則能解決的[8]。從法哲學角度,20世紀30年代開始,新自然法學和現實主義法學逐漸主宰契約領域。新自然法學強調法律與道德的緊密聯系,指出法律應該追求公平正義,而不是形式性與外在性。現實主義法學不再注重法的概念或規則,主張從現實社會需求去尋找法律的真正意義,注重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于是,在現代契約理論中,誠實信用義務在契約訂立和履行過程中得以確立,古典契約法封閉的規則體系被打破,商業慣例、國家的調控政策或公序良俗都成為影響契約法的重要因素,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增大。古典契約理論的“約因中心論”自然衰落。

“交易約因論”下的古典契約法最為突出的原則有三:客觀契約論、契約責任絕對論以及對違約賠償責任的限制。伴隨著“約因論”地位的下降,上述幾大原則都受到沖擊。

“客觀契約論”是古典契約法極力主張的“契約的簡單化和客觀化”的體現,它忽略對當事人之間事實上是否公平的考察,將確認允諾是否具有契約效力這一復雜的法律問題簡化為一個外在、客觀的標準——“約因”。“客觀契約論”由霍姆斯在其《普通法》中系統提出,而霍姆斯理論的繼承者威林斯頓(Williston)在《論契約》中對客觀主義展開了詳盡論述,他說:“現在契約成立的關鍵不再是被稱為合意的主觀事物,而是作為當事人相互同意的表現的客觀事物。”[9]“客觀契約論”的邏輯后果是要約的自由撤銷,阿蘭·法斯沃斯(Allan Farrnsworth)教授說:“總之,我們的違約法律補救制度深受自由經濟哲學的影響,對不守諾言的人表現了明顯的寬容。”[10]威林斯頓以ickinson V. odds . 為典型案例陳述了他在要約撤銷問題上的觀點:“除非有蓋印的形式或有約因支持,任何要約在被受諾人接受以前都是可以撤銷的”。他還補充到:“即便要約規定了要約被接受的最后時限,甚至要約明確規定它本身不可撤銷,上述規則也適用。”

可是, “允諾禁反言”、“脅迫”(duress)、“誤述”(Misrepresentation)、“錯誤”(Mistake)等新的契約法則恰恰反映當事人內在的真實想法、關注當事人之間在是否有議價能力上是否平等、以“公平”(fairness)、“誠實信用”(good faith)為價值追求,它們往往賦予當事人在沒有“約因”支持的情形下獲得賠償的權利,或者成為當事人免除責任的抗辯理由。比如,根據“脅迫論”,一個人在受到恐嚇或不當壓力下被迫與他人達成契約,那么這個人可以不受契約的約束,盡管具備要約、承諾和“約因”的要件,該契約是可以撤銷的。而“允諾禁反言”原則則是誠實信用精神在契約的準備和制作階段的延伸,因為,如果受諾人因相信允諾而遭受了某種損失或自己的狀況發生了改變,為維護公平正義,允諾人不得撤銷自己的允諾,即便受諾人還沒有為此付出“約因”。

絕對契約責任論與前面論述的客觀契約論一樣,將“約因”作為證明契約責任的依據,回避了對眾多事實問題的探究,1647年的Paradine V. Jane案可視作英國法中的絕對責任淵源。盡管佃戶辯稱在租約期間他被普魯特親王指揮的保皇黨軍隊逐出土地,失去了對土地的使用權,可法院判決他租金照付。以該案的判決為基礎, 19世紀的法官們都熱衷于引用這樣的套語:“即使意外事件或不可避免的原由導致當事人自愿承擔的義務得不到履行,法律也不能免除他的責任。”這樣的“約因至上”的做法強化了約因原則的地位,提高了法官“尋找約因”甚至“創制約因”的技術,強化了古典契約論的僵化性。

然而,現代契約法認可了許多當事人免除履行責任的理由,除了前文的“脅迫”(duress)、“誤述”(Misrepresentation)、“錯誤”(Mistake外,“契約落空”(contract frustration)學說是也非常典型。“契約落空”學說的含義簡單描述為:如果某種與契約成立的假設完全相反的事由出現導致已經達成的契約無法履行(impossible),或履行不切實際(impracticable),或契約的履行對一方當事人已沒有意義(frustration of purpose),則法律免除當事人的契約義務。“契約落空”學說也起源于英國,最早的案例,即1863年的Taylor v. Caldwell.是契約無法履行的典型案例,原被告之間達成了租用音樂廳的契約,可是在約定的演出開始的前一天,音樂廳毀于火災,原告為準備演出遭受了損失,可法院判決免除被告的違約責任。而1903年的“加冕典禮案”Krell v. Henry.則是契約目的受阻的經典案例。該案中,被告租下原告的房屋以便觀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游行,可是因國王臨時生病,游行取消,法官裁定原告不得向被告主張未付的租金。

以上論述表明,20世紀以來,“約因論”的衰落反映了法律從對契約自由的機械維護過度到對契約正義的理性追求,這一變革標志英美契約法從古典向現代的歷史轉型。同時,筆者還認為,產生于煩瑣的訴訟程序的夾縫的“約因論”可謂是英美契約法最具個性的法理,在經歷了千年的變遷之后,目前所處的低谷在所難免,雖然有人提出“ 取消約因不會帶來英國契約法的發展障礙,外國法律體系沒有約因一樣運轉很好。”.

但筆者個人以為,約因或許像陪審制、對抗制訴訟程序一樣,已經成為英美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甚至是英美法律文化的標志,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何況也沒有足以代替“約因論”的理論出現。約因理論將繼續作為英美契約法的獨特篇章而存在,但是約因的演變歷程說明它與其他法律元素一樣不可能亙古不變,它在過去數個世紀的變遷預示了它將來的變革。

參考文獻:

[1]Grant Gilmore, The eath of Contract, Edited and with a Foreword by Ronald K.L. Collin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olumbus,1995, p.66.

[2]P.S. Atiya, “Contracts, Promises and the Law of Obligation”, 94 L.Q.R. (1978).

[3]Randy E. Barnett, Contracts Cases and octrin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5,pp.737-738.

[4]S. Wheel J. show, contract Law, Cases, materials and Commentary,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4,p.324.

[5]Adams Brownsword, Contract, Consideration and the Critical Path, (1990)53 MLR 536.

[6]A. G. Guest, Anson’s Law of Contract, 26th Edi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4 p.109

[7]Ewan McKendrick, Contract Law, 4th edition,契約法[M].麥克米倫法學精要叢書影印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2.

[8]Brian A. Blum, Contract ,Aspen Law Business.合同法.第二版[M]. 英文版Aspen釋例系列注釋本.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22.

[9]Samuel Williston, A Treatise on The Law of Contracts, 3rd edition, by Warter H.E.Jeager New York, Baker ,Voorhis CO. 1957,§21,p.42.

[10]Allan Farnsworth, “Legal 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70 Colum.L.Rev. (19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 五月婷婷伊人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亚洲天堂啪啪| 制服无码网站| 在线无码私拍|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 www.国产福利|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久久久黄色片|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va|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全部毛片免费看| 免费高清a毛片|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第一视频区|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jizz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网站| 欧美激情伊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一级α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色婷婷电影网|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午夜精品区|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