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犯罪論體系:功能、價值與實現途徑辨析

2007-01-01 00:00:00唐稷堯
現代法學 2007年4期

摘要:犯罪論體系研究的是行為可罰性的一般之法律要件。各國犯罪論體系在形式上各有千秋,在功能與價值取向上,都是為司法者提供一套判斷犯罪的基本思維方法,為罪與非罪判斷提供共通的標準,防止司法擅斷,實現實質正義,在實現路徑上則是殊途同歸。

關鍵詞:犯罪論體系;功能;價值

中圖分類號:F61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對我國犯罪構成體系進行批判和要求徹底改造的呼聲在學界不絕于耳,實務界對此卻基本沒有回應,近乎集體“失語”,這種理論與現實的反差要求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和更深層面對中外犯罪論體系進行辨析。

一、百花齊放: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現狀分析

犯罪論體系“研究的是一行為可罰性的一般之法律要件”[1]。我國學界對德日刑法的贊譽總讓人們覺得在犯罪論體系上仿佛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現行大陸法系各國展現的卻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百花齊放狀態。除德日三元遞進式體系外,至少還存在以下三種犯罪論體系:

(一)二元犯罪論體系

該體系將犯罪成立條件劃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兩部分,它們是所有犯罪成立所必需的“一般條件”。前者是一種“客觀事實”,或者說是一種人的外在舉止(包括由這種舉止所引起的結果,后者是指任何犯罪都存在的心理因素,即作為犯罪客觀事實存在原因的主體意志)。這種源于意大利古典學派兩分犯罪構成理論目前在意大利刑法學界依然具有重大影響。即使在當今德日刑法的三元遞進式犯罪成立體系支持者為數眾多的情況下,意大利一些謹慎的學者依然得出了二元犯罪論體系在意大利仍然占主導地位的結論[2]。

(二)準二元犯罪論體系

法國刑法理論將犯罪成立的一般條件歸結為三項,即法有規定、事實要件和心理要件。該體系認為,所有的重罪與輕罪都有共同的構成。這種共同的構成就是:法律對其實際受到禁止的行為做出明確定義,并且指明,成立這種罪名是否需要有“行為人有意(故意實施其行為”,或者僅需“行為人有不謹慎或疏忽大意” )。對德日刑法所提出的違法性要件(無合法根據要件,法國主流學者則認為,任何行為僅在其受到法律禁止或者不能依法證明)其合法時,始具有違法性質。違法性要件應當歸結為“法有規定”要件。由于“法有規定”事實上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論述,因此,犯罪的一般成立條件事實上就是“事實要件”與“心理要件”兩項。而類似德日刑法中的違法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則被歸結為“不負刑事責任的原因”,分別以“不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原因(具有證明效力的事實”和“不負刑事責任)的主觀原因(不可歸罪的原因”作為排除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3]。這種犯罪論體系既迥異于德日刑法,又與意大利刑法的二元犯罪論體系有所區別,姑且稱之為準二元犯罪論體系。

(三)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

它是俄羅斯刑法繼承前蘇聯刑法學犯罪論所使用的犯罪成立要件體系。該體系根據《俄羅斯刑法》第8條的規定

將犯罪成立條件定義為犯罪構成,它是“構成危害社會行為的客觀和主觀必要要素的體系,其要件在刑法典總則和分則刑法規范的處理部分中加以描述”,“與任何體系一樣,犯罪構成包括完整的許多分體系和要素。犯罪構成中的分體系有四個:客體、主體、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哪怕一個必要要素不存在,更不用說一個分體系不存在,就會導致整個犯罪構成體系的瓦解,就會導致人的行為不存在犯罪構成。”[4]

此外,大陸法系還存在兩個客觀現象:其一,同一國家的刑法規范之下兩種犯罪成立體系并存。例如,意大利傳統的犯罪論體系是二元犯罪論體系,而自上世紀30年代后,德國三元遞進體系成為主流[5]。但前者依然在現代意大利刑法學中得到了極權威人士的修正和發展。[6]其二,不同國家在刑法總則規范內容大體相同的條件下卻形成不同的犯罪論體系。例如,《德國刑法典》第二章第一節“可罰性之基礎”和第四節“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對罪過和阻卻違法與責任的事由進行了規定[7];而《法國刑法典》第二編第一章“一般規定”和第二章“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責任之原因”同樣也對罪過及排除刑事責任的事由進行了規定,其內容與德國刑法的規定大致相同[8]。一國刑法理論面對相同的刑法規范演繹出兩種犯罪成立體系,而不同國家刑法在大致相同的總則規定下卻形成相異的犯罪論體系,此種情景耐人深思。

二、正本清源:犯罪論體系功能與價值分析

考察現代社會各國的司法實踐可以發現,在民主政體和法治理念下,面對基本相同的具有刑事當罰性的行為,運用各種犯罪論體系指導定罪所獲得的結論會大致相當,顯然,在不同犯罪論體系外殼下,存在某種“源頭”上的共性——功能與價值。

從功利的角度看,如果僅僅是為了對付犯罪,刑法以及根據刑法所形成的犯罪論體系顯然是多余的,因為沒有了有關犯罪成立的一般條件的束縛,國家的定罪活動可能更加靈活,對犯罪的打擊可能更為及時、有效和便利。顯然,對犯罪論體系的探討不僅是純理論的,而且是客觀實踐的需要。德國學者指出,“犯罪論試圖通過創立一般特征,將犯罪行為作為一個整體,從理論上進行研究”,“犯罪論中所概括的犯罪概念的一般特征,使合理的、與事實相適應的和均衡的判決成為可能,而且它對維護法安全是起到很大作用的”[1]241-242。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犯罪論體系所總結的“刑事可罰性的所有條件的組合和分類,首先都具有簡化和完成案件審查的實踐性優點”;其二,它是“保證法律得到平等和理性適用的重要手段”,“可能使刑法在安全和可預見的方式下得到運用,并能夠避免非理性化、專橫性和隨意性”;其三,犯罪論體系“還意味著對法律適用的一種重要的簡化,這就是解除了法官判明方向的工作”;其四,犯罪論體系的構建“能夠幫助人們理解具體法律規范與體系化的目的論基礎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創造性的深化法律的工作成為可能”[9]。

綜上所述,犯罪論體系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方法論上的功能,其目的是為司法者提供一套判斷犯罪的基本思維方法和步驟,為實踐中認定犯罪提供指導,為實踐中的罪與非罪判斷提供一個抽象的、共通的標準。因此,犯罪論體系都是對既定刑法規范有關犯罪規定的體系性解釋,從而為司法活動的三段論定罪邏輯形成共同的大前提。二是價值論上的功能。在現代法治社會,犯罪論體系具有遏制國家濫用刑罰權的沖動以及防范法官任意司法的價值論功用。由于犯罪論體系所確立的普遍性犯罪評價標準,使個體權利不被國家機器肆意踐踏而有了基本保障,使罪與非罪的實踐判斷擺脫了恣意性、非均衡性和不可預測性,而使“合理的、與事實相適應的和均衡的判決成為可能。”就方法論功能的實現而言,由于對任何犯罪行為的判斷都必須根據刑法規范做出,因此,一般犯罪論必須從法律中推導或至少與法律相一致,這是構建犯罪論體系所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就價值論功能的實現來說,它不僅需要對既有法律規范的抽象和簡化,更需要有犯罪論體系構建上的觀念支持。只有在正確觀念和價值取向指導下的犯罪論體系,才能實現保障個體權利不被國家機器肆意踐踏的價值論功能。

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作為定罪標準和指導的犯罪論體系應當具有何種價值取向?從正面來看,犯罪論體系應當“將刑事政策的價值判斷融入刑法體系,使得法律的基礎、其明確性和可預測性、無矛盾的相互配合和細節方面的影響出現于每一種可以想象的案件中”;從反面而言,又必須對所構建的犯罪論體系心存警惕,防止人們落入“非常抽象的程式化的刑法解釋學的危險。該危險存在于法官機械地信賴理論上的概念從而忽視具體案件的特殊性。”[1]242-243這種危險表現在:一方面會導致司法人員在通過體系性的推導尋找解決問題辦法過程中“忽略具體案件中的正義性”;另一方面,犯罪論體系在簡化和減輕司法者尋找法律的困難的同時,“減少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并與刑事政策不相符合[9]128-130。由此可見,犯罪論體系的價值取向應當以現代民主法治社會的刑罰正義觀為核心內容,具體包括以下三點:首先,犯罪論體系應當實現與保障法的安定性,根據犯罪論體系所確定的具體犯罪的成立條件應當是明確和可預測的,滿足刑罰一般正義的需要,實現罪刑法定主義的基本要求。其次,犯罪論體系應當能夠體現現代刑法的實質犯罪觀。現代刑法的目的是“保護人們在社會中的共同生活,使之免遭嚴重違法行為的侵害”,而刑罰則是“根據不法和罪責的程度,為維護法秩序目的而規定和科處的、被理解為一種社會倫理非難的制裁”[1]244。因此,根據犯罪論體系所認定為犯罪的行為應當是國家值得動用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成立一般條件應當在質與量上體現行為對社會的客觀危害和行為人的主觀可譴責性。其三,犯罪論體系既是對成立犯罪一般條件的抽象和概括,也應當具有實現個別正義的機制。成文刑法規范的抽象性、語言文字的模糊性以及客觀事實的紛繁復雜都導致根據刑法規范的文字表述運用犯罪論體系所確定的“犯罪行為”中很可能包含實質上不值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論體系應當具有將這種不值得處罰行為排除出去的機制。

三、殊途同歸:犯罪論體系功能與價值實現路徑分析

(一)可罰行為類型:實現犯罪論體系功能與價值的路徑起點

為了實現犯罪論體系在方法論與價值論上的基本功能,各國的犯罪論體系無一例外地將值得刑罰處罰的行為進行抽象和類型化,建立可罰行為類型,其共同特點有二:包容性與價值化。

所謂包容性是指可罰行為類型在基本組成要素上既包括行為的客觀面,也包括主觀面。在大陸法系中,二元犯罪論體系、準二元犯罪論體系以及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的可罰行為類型顯然包含了行為的客觀面特征和主觀面特征。而在德日體系中,可罰行為是以構成要件(tatbestand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其內涵則存在一個變化過程。在貝林格首倡的古典犯罪論體系中,構成要件被設定為純“客觀的”,即只是對行為客觀面的、外在的特征的描述,這“意味著把所有主觀的、內在心理性過程都排除出行為構成,因為它們全都被分配給了罪責。”[9]182然而,這種純客觀的可罰行為類型很快就在司法現實面前遭到了否定。因為構成要件不僅是司法定罪的基本標準,而且起著指導社會公眾行為的作用,將客觀與主觀要素都納入可罰行為類型中,將構成要件作為一個包含主客觀內容的綜合評價標準,更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和客觀事實。“就現實性而言,犯罪……可以像多棱鏡一樣有不同的側面,但卻不能分解為一個個相互的構成要件”,“如果不考慮行為的心理因素,就不可能對人的行為做出任何有價值的判斷。”[2]75-76;83正如英美法系學者所言:“行為無罪,除非內心邪惡(An act does not make a person guilty of a crime unless the mind is also guilty)”[10]。事實上,“在許多案件中,不僅僅是罪責,而且還有構成行為的不法,都取決于行為人的意志指向——也就是說,取決于主觀的、內在心理性的要素。”[9]183基于這個理由,主觀的內容被不斷地補充進構成要件的內容中,先是內心傾向、目的等特殊的主觀構成要件要素,然后是故意、過失等一般的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在英美法系中,可罰行為類型的構成要素也包括行為的客觀特征和主觀心態兩部分。美國刑法中的可罰行為的基本要素被稱為“Ingredients of crime”,包括“Mens rea(Intent)”——犯罪心態和“Actus reus”——犯罪行為的客觀樣態兩部分[11];在英國,可罰行為的基本要素被稱為“The elements of a criminal offence”,包括“The external elements(Actus reus”——犯罪行為的外在要素和“The mental element(Mens rea)”——犯罪行為的內在要素[10]38;57。我國學者總結說,這些行為的客觀特征和主觀心態構成犯罪成立的本體要件,它們是種種具體罪行的抽象,形成行為樣態[12]。

所謂價值化是指可罰行為類型并非價值中立的類型,而具有價值判斷的蘊涵。在英美犯罪論體系中,作為犯罪本體要件的一般性可罰行為由刑法分則性條款所規定的具體構成要素抽象而成,而這些分則性條款則是建立在行為本身具有刑事政策上的危害性和行為人具備責任條件的假設全體之下的,它是刑事責任的基礎,側重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其價值內涵是顯而易見的[12]51。在法國的準二元犯罪論體系中,犯罪成立的一般條件歸結為三項,即法有規定、事實要件和心理要件,其中的事實要件與心理要件構成可罰行為類型,“法有規定”則是所有(具體的可罰性行為共同的前提。“法有規定”意味著這種行為受到法律禁止,因此,這種可罰行為類型的構建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意大利二元犯罪論體系更是明確指出,“所謂犯罪的法律形象(即可罰行為類型——筆者注,就是包含法律規定的全部構成要件的犯罪事實,因此,沒有犯罪心理因素,或者不考慮否定犯罪存在的正當化原因,就不可能有準確的犯罪形象”,“違法性是‘犯罪本身固有的內在本質’,因而只能是對行為的整體評價”,可罰行為類型(犯罪的法律形象必然包含心理因素和價值因素[2]82-83。俄羅斯刑法的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認為,犯罪構成不僅是對可罰行為的類型化,而且是“客觀危害社會的行為的事實構成”,是“構成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客觀存在體系”,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4]177。因此,這種犯罪構成體系所抽象的行為類型必然是具有價值內涵的行為類型。

在德國古典犯罪論體系中,作為可罰行為類型的構成要件被設定為“無價值的”行為類型[9]183。其目的在于排除法官的任意性,最大限度地實現罪刑法定原則的宗旨。然而,實踐發現,將構成要件完全中立化,事實上根本行不通。由于構成要件本身在內容上并非只是記述性要素,而且還存在大量的規范性要素,必須進行價值判斷,更重要的是,構成要件的形成本身就是價值選擇的結果。就刑法而言,“應當處罰的行為是違法有責的行為,但并不是所有的當罰行為都能夠作為犯罪予以處罰。國家從謙抑原則的角度出發,在應當處罰的行為中,僅將真正有處罰必要的行為抽象出來作為犯罪,并對其科處刑罰”[13],而罪刑法定原則又要求必須事先將應當處罰的行為類型化,因此,立法者是將當罰行為類型化之后抽象為構成要件的,這種通過抽象而形成的“構成要件是刑法規范所關心的行為類型,而刑法規范是以保護社會生活上的重要生活利益為目的的”,在本質上,它是指將法益作為事實而予以侵害或者危險化的行為類型[14]。作為可罰行為類型的構成要件必然是違法有責的、存在價值蘊涵的行為類型。正如德國學者羅克辛所指出,“所有的刑法規范都是命令公民實施一定的行為或者禁止公民實施一定的行為,這些規定同時也對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了評價:它們至少在原則上是需要譴責的,是社會無法忍受的,所以要通過構成要件規定這些行為并處罰它們。”[15]

(二)“原則—例外”模式:犯罪論體系功能與價值實現路徑之一

所謂“原則—例外”模式是指各犯罪論體系都是將可罰行為類型的各構成要素作為行為構成犯罪的基本條件,當具體行為的特征與可罰行為類型的構成要素相符合時,該行為原則上成立犯罪,這使得值得刑法懲罰對象的一般性條件得以闡明,但為防止對該行為類型的純形式主義適用,如果出現了刑法所規定的排除行為犯罪性的事由,則該行為不構成犯罪,這些事由事實上就是例外性條件,它們是從消極的角度對成立犯罪的條件進行規定。它們將形式化的可罰行為類型賦予了實質化的內涵,在一般正義的前提下求得實質正義的實現。

在英美刑法中,行為符合犯罪本體要件所規定的主客觀方面的條件原則上成立犯罪,而作為責任充足條件的合法辯護事由則是犯罪成立的例外性條件。它從反面表明,要成立犯罪,除應當具有犯罪本體要件外,還必須排除合法辯護的可能。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公訴方只需要證明被告人行為符合犯罪本體要件,即可推定被告人具有刑事責任基礎,如果被告人不抗辯,犯罪即告成立。如果被告人在責任能力、行為的正當性或行為的可寬恕性方面能夠舉證進行辯護,便可排除犯罪[12]51。這種極富控辯對抗色彩的雙層次犯罪論體系是非常典型的“原則—例外”模式。在德日犯罪論體系中,由于構成要件是違法、有責的可罰行為類型,因此,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原則上就具備違法性和有責性,只要不存在例外的排除違法事由或排除責任事由就構成犯罪,違法性和有責性都是通過確認是否存在排除違法事由或排除責任事由的消極方法來確定[13]71。在德日刑事訴訟的司法實踐中,對于符合構成要件的事實,由檢方承擔舉證責任,對于構成法律上的妨礙成立犯罪事由的事實,則由被告人一方舉證,而所謂“構成法律上的妨礙成立犯罪事由的事實最終就是違法阻卻理由或責任阻卻理由”[16]。所以,“犯罪成立的基本事實原則上成為證明的對象,而阻卻事由作為例外事實予以考慮,也就是說,犯罪論的體系是根據原則—例外的關系來構筑的”[14]87。作為例外條件的排除犯罪性事由與作為原則條件的可罰行為類型相對分離。

法國準二元犯罪論體系、意大利二元犯罪論體系和俄羅斯刑法的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中作為例外條件的排除犯罪性事由不是相對獨立的犯罪成立條件,而是作為可罰行為類型主觀或客觀構成要素的消極性條件而存在,這些消極的、例外的條件是對可罰行為某個構成要素的否定,通過對構成要素的否定進而導致對行為實質犯罪性(可罰性的否定)。在意大利二元犯罪論體系中,德日體系中的阻卻違法的事由被稱為“排除犯罪的客觀原因”,是作為“犯罪客觀要件所研究的內容之一”,而阻卻責任事由則被作為“排除犯罪的主觀原因”或罪過的要素納入犯罪主觀要件中[2]156;115-117;139-144。在法國準二元犯罪論體系中,阻卻違法的事由被稱為“不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原因”,成為“排除該行為作為犯罪的‘法有規定’要件”的消極條件;而阻卻責任事由作為“無刑事責任的主觀原因(不能歸罪的原因”則是排除“心理要件”的消極條件[3]341-342。在俄羅斯刑法的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中,由于犯罪構成中任何一個必要要素或分體系(即要件不存在,就會導致整個犯罪構成體系的瓦解,導致人的行為不存在犯罪構成),因此,其排除犯罪成立的例外因素必然是對各要素或各要件的否定,通過對組成要素或要件的否定證明行為不符合犯罪構成,進而否定行為的犯罪性。俄羅斯學者認為,《俄羅斯刑法》第13章所規定的“排除行為有罪性質的情節”(包括正當防衛等所“排除的都不是某些犯罪要件,而意味著整個犯罪構成的不存在)”。而在論述這些情節為什么導致犯罪構成不存在時,則是以該情節對某個犯罪構成要件的否定為由來論述的。例如,執行命令及身體或心理受到強制等事由之所以排除行為的有罪性質,在于“行為人造成的損害并非出于其意志和愿望”,而是“他們被剝奪了完全控制自己行為的可能性或處在執行對他們具有強制力的命令或指令的過程中。”[4]439;443這顯然是對犯罪構成主觀要件的否定。

(三)“規范—超規范”機制:犯罪論體系功能與價值實現路徑之二

所謂“規范—超規范”機制是指現代社會的各種犯罪論體系都存在以超規范的內容從實質犯罪觀角度否定行為刑事可罰性的機制。罪刑法定要求刑事可罰行為的基本條件都由法規范明確規定或可以從法規范推定出,這使可罰行為具有了規范性。但是,現代刑法所處罰的只能是實質上值得動用刑罰懲罰的行為,而由于規范的抽象性、一般性和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對行為是否在實質上值得處罰的評價卻無法單純通過規范自身而獲得,超(法規范評價因此而成為必要和可能。這種“超規范”機制事實上是犯罪論體系“原則—例外”模式中“例外”內容的具體化和補充)。

英美法系的超法規機制存在于作為責任充足要件的“合法辯護”中。這些辯護理由本是長期司法實踐的理性總結,是判例法傳統的產物。因此,即使制定法已明確規定了多種合法辯護理由,但依然允許法官為實現實質正義而(通過判例創造新的辯護理由以此來解決可能存在的合法與合理的沖突)[17]。同時,由于具體犯罪條文(如盜竊罪中只涉及定性描述而沒有定量的規定),法律賦予了司法官員(包括警察、檢察官和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將情節輕微不值得刑罰處罰的行為排除在犯罪圈之外[10]16。

德日刑法體系中,違法性和責任要件中則充滿了“超規范”色彩。以違法性要件為例,理論與判例都允許超法規的阻卻違法事由存在。在德國,《刑法典》只有關于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規定,但德國刑法界都公認被害人的同意與推定同意、職權行為及被允許的危險等事由也是超法規的正當化理由,可以阻卻違法性[1]449-489。究其原因,在于大陸法系中的違法性雖然是獨立的要件,但其判斷標準卻不是法定的而是超法規的,不是形式的而是實質的。“由于合法化事由在成文法中只得到極不全面的探討,以至于合法判決的作出,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借助于成文法以外來考慮合法和不法的實體內容如何”[18],于是,“借助于實質違法性學說,能夠在法律所承認的范圍之外,發展新的合法化事由”乃理所當然[1]255。

意大利二元犯罪論體系認為,“排除犯罪的客觀原因”的合法性根據在于“利益平衡”的結果或者是行為“無社會危害性”,這種根據顯然是超規范的。由此,意大利刑法在“排除犯罪的客觀原因”之外,還存在“非刑法規定的排除犯罪原因”,如醫療行為、暴力性的體育行為等[2]159;195。法國刑法的準二元犯罪論體系表面上看雖然沒有超規范判斷的內容,但在司法實踐對犯罪成立與否的判斷中,仍然存在超規范判斷。例如,出于治療原因而墮胎、出于善意而違反海關規則是不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原因,“用已經取得經濟進步來證明本應受到禁止的所謂‘擬制競爭的串通行為’的合理性”等。這些具體的“不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原因”顯然都是根據超規范內容做出的。其原因在于,“立法者僅懲罰那些有意實施的具有反社會性后果的行為”[3]344;246。而這些原因恰恰就可以導致行為實質上不具有反社會性。

在法律上,《俄羅斯刑法典》第14條犯罪的法律概念從社會危害性角度對值得刑罰處罰的行為的根本特點做了實質化的規定。在犯罪論體系上,犯罪是符合犯罪構成四要件的行為,犯罪構成是體現行為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構成,這就為行為的非犯罪性判斷提供了超規范的空間。俄羅斯刑法犯罪構成體系的超規范判斷機制典型地體現在對情節輕微行為的非犯罪化上。俄羅斯學者明確指出:情節輕微的行為在同時具備兩個條件時不是犯罪,一是它應該在形式上具備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要件;二是它在實質上不具備社會危害性。俄羅斯學者在論述不構成犯罪的情節輕微行為所具備的第一條件時,使用了“形式上”和“刑事法律所規定”兩個定語,以此與實質上符合犯罪構成的真正的犯罪相區別,并指出,“一般說來,之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因為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是輕微的”[4]152,這實際上說,輕微情節在一般情況下是作為否定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條件而存在,這就將犯罪概念的超規范的社會危害性判斷納入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的判斷中,從而避免了體系上可能出現的既符合犯罪構成又不成立犯罪的矛盾。

四、中國犯罪構成體系:功能、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在我國理論與實踐中,犯罪構成要件即犯罪成立條件,因此,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就相當于國外的犯罪論體系,它源于前蘇聯,與當今俄羅斯刑法的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有許多共同之處。雖然該體系存在種種不盡人意之處,但仔細分析就可發現,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同樣具備實現現代刑法犯罪論功能與價值的基本要素與條件,只是學者對犯罪構成體系的誤解和不當解釋使該體系面臨種種詰問,但這顯然不能成為推翻現行犯罪論體系的理由。

(一)可罰行為類型:實質化的犯罪構成

在我國的犯罪論體系中,犯罪構成即是可罰行為類型。首先,我國刑法理論與司法界都認為:所謂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的整體。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在于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這意味著犯罪構成即為認定犯罪的唯一規格和標準。其次,犯罪構成在內容上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體,因此,它既包含行為的客觀面,如犯罪客觀方面,也包含了行為的主觀面,如罪過。再次,由于我國的犯罪構成在內容上是包含所有犯罪成立條件意義上的行為構成,因此,這種可罰行為類型所包含的內容就不僅是客觀的、中立的和“裸”的行為要素,而必然包含有關社會評價的要素,即該類型是一種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行為類型。最后,我國犯罪構成內容的基本要素都已明確規定在了刑法條文中,其中共通性要素規定在《刑法總則》中,如犯罪主體和罪過,各具體犯罪的特別要素規定在分則性條款中,如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由此可見,我國犯罪構成作為可罰行為類型具備了現代刑法犯罪論體系所要求的包容性與價值化的基本要求,能夠為司法者提供一套判斷犯罪的基本思維方法和步驟,不僅為實踐中的罪與非罪判斷提供一個抽象的、共通的標準,從而為司法活動的三段論定罪邏輯形成共同的大前提,而且也為遏制國家濫用刑罰權的沖動、防范法官任意司法和保障個體權利不被國家機器肆意踐踏提供了基本保障。任何犯罪論體系都是以犯罪的法律概念為基礎,其全部內容都是對犯罪的法律概念進行邏輯分析和展開的結果[2]74。這意味著任何犯罪論體系都不能離開現實的刑法規范而構建。因而,我國以犯罪構成體現出的可罰行為類型就與德日、英美體系有明顯的不同。例如,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故意既包括對行為客觀內容的明知,也包括對行為社會屬性(社會危害性的明知,其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是心理事實與價值評價的統一);而德日體系中的故意只是對構成要件客觀內容的明知與容忍。正是學者對犯罪構成體系的誤解和不當解釋才使該體系面臨種種詰問,這顯然不能成為推翻現行犯罪論體系的理由。其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是純粹的心理事實,而對該心理事實的價值評價則是在責任要件中,通過違法性認識判斷和期待可能性判斷來實現。這種法規范上的差異決定了以德日或英美體系為藍本而重構我國的犯罪論體系不具備法律上的基礎,強行重構很可能導致司法實踐的混亂。這恐怕也是實踐部門對理論界的爭論集體“失語”的重要原因。

(二)分而治之:實質正義的實現路徑

民主與法治觀念下的現代刑法要求犯罪論體系既是對成立犯罪一般條件的抽象和概括,也應當具有將不值得處罰行為排除出去而實現個別正義和實質正義的機制,對此,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同樣具備。但其與德日、英美的犯罪成立要件體系相比,重大區別在于:無論是“原則—例外”模式還是“規范—超規范”機制,這種實現實質正義與個別正義的機制都是在可罰行為類型之內完成,采取的途徑是一種按照犯罪構成各要件分而治之的方式,即通過規定某一要件的例外性、消極性條件或對某一要件事實的超規范評價而否定該要件,進而否定整體的犯罪構成的符合性,而不是采取如德日或英美的犯罪論體系那樣從不同角度對一個整體行為(類型是否成立犯罪進行肯定或否定判斷的方式)。

首先,我國《刑法》第13條對犯罪實質概念的明確規定決定了我國刑法中作為犯罪成立要件的犯罪構成不是純粹的形式的犯罪構成,而同時具有危害社會并值得動用刑罰處罰的實質內容,它不僅存在法律的表現形式,而且是在內容上(表現為四個要件能夠決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的犯罪)構成,所以,“犯罪構成各要件的實質是各種犯罪行為特殊本質在行為不同側面的表現,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區別。”[19]其次,我國犯罪論體系同樣存在“原則—例外”模式。在傳統教科書中的犯罪構成章節以外所論述的排除犯罪性事由,都可納入某個要件中作為該要件的消極性因素而存在。例如,正當防衛行為之所以不構成犯罪不是因為其屬于犯罪構成之外的排除犯罪性事由,而是因為正當行為不具備犯罪客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由于犯罪構成各要件是對犯罪行為內容的平面分割,所以,通過確認行為不符合犯罪構成中任何要件的規定,就可否定行為符合犯罪構成,進而排除行為的犯罪性。這意味著我們在行為構成的四個方向都具備辯護的可能性,我國學界所謂行為已經符合犯罪構成但卻在四要件之外存在排除犯罪性的事由可能導致犯罪論體系的內外矛盾的判斷實在是對這種“原則—例外”模式的誤解。事實上,當代俄羅斯刑法學者對此已經有正確的認識,他們指出:如果排除行為有罪性的情節的存在使表面上與犯罪行為相似的行為成為合法行為或對社會有益的行為,這種情節所導致的是整個犯罪構成的不存在[4]438-439。所謂“原則”,在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中是指行為在客觀外在事實上和表象上與某罪的具體犯罪構成(可罰行為類型類似,而“例外”)則是指行為某個方面不符合犯罪構成的某一事實條件(如刑事責任年齡或價值判斷條件(如違法性認識,最終導致該行為不符合犯罪構成而不成立犯罪)。再次,由于犯罪實質概念的存在,我國犯罪論體系同樣存在“超規范”機制,但書所設置的“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和犯罪故意中的行為人主觀上對社會危害性認識的判斷都具有明顯的“超規范”色彩。這種超規范機制的存在使犯罪構成體系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具有了開放性可能。我國的刑法傳統上是社會危害性的實質內容優先于刑事違法性,在類推存在的情況下,但書的意義在于確保所有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可納入刑罰打擊的范圍。但在罪刑法定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后,類推定罪的危險已經消失,形式違法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和強化,判斷犯罪的成立與否是根據法律的明確規定,社會危害性不再具有“入罪”功能,因為行為的客觀特征已經在分則性規范中得到相對明確的說明,罪刑法定原則的存在使這種開放性并不會導致對不應當成立犯罪行為的定罪,即“超規范”只具有出罪功能而不會導致僅僅根據客體而“入罪”。

參考文獻:

[1]漢斯·海因里希·耶賽克,托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總論[M].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241.

[2]陳忠林.意大利刑法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76-78.

[3]卡斯東·斯特法尼,等.法國刑法總論精義[M].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12-213.

[4]庫茲涅佐娃,佳日科娃.俄羅斯刑法教程(總論:上卷·犯罪論[M].黃道秀,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170.

[5]杜里奧·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學原理[M].陳忠林,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94-97。

[6]陳忠林.意大利刑法學原理:譯者序[M]//杜里奧·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學原理.陳忠林,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

[7]德國刑法典[M].徐久生,莊敬華,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47-51.

[8]法國刑法典[M].羅結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7-10.

[9]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 (總論)[M].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6-127.

[10]Jonathan Herring. Criminal Law[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英文影印本:38.

[11]Arnold H. Loewy, Criminal Law, 4th Edition[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英文影印本:125;148.

[12]儲槐植.美國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4.

[13]大谷實.刑法總論[M].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1.

[14]野村埝.刑法總論[M].全理其,何力,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90.

[15]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114.

[16]小野清一郎.犯罪構成要件理論[M].王泰,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140-145.

[17]宗建文.刑法機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96-97.

[18]馮·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02;213.

[19]陳忠林.論犯罪構成各要件的實質及辨證關系[M]//陳興良.刑事法評論(6.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32-3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天堂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日韩AV无码一区|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成人免费一级片| 99这里精品| 欧美成人第一页|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美女免费|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黄色在线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69av在线|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不卡|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成人小视频网|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99热最新网址| 亚洲人网站|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www.国产福利|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jizz国产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五月天在线网站|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在线天堂| 久久中文电影|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va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性视频一区|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a| 欧美笫一页|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区一区|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区| 亚洲精品黄|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色视频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一级色|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久草网视频在线| 天堂亚洲网|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免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