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40萬準大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不就讀
近年來,被錄取而不報到的準大學生已形成一個群體。2003年,教育部發展規劃司透露,當年有46萬人收到通知書后不去報到。迄今,這一現象并未得到緩解。2007年高考臨近,各地高考政策陸續頒布。甘肅省普通高校招生的一條新規格外引人注目:凡按考生志愿錄取但未報到入學的考生,下一年度錄取時,可能因誠信缺失而不予錄取,后果由考生自負。
“社交疲勞癥”讓現代都市人苦不堪言
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現代都市職場人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努力構建著自己的“關系”。他們戴著表情各異的面具奔波于各色“假面舞會”。隨著社會財富的急劇膨脹,人們謀取財富的欲望越來越大,而在很多人眼里,財富增長跟社會關系密不可分。因此,人們就會更加熱衷于這種社交。然而這種社交活動不是放松式交往,而是帶有很大心理壓力的交往,往往把成敗、獲利大小作為標準,久而久之,人們就容易患上“社交疲勞癥”。
人人都要上崗證
近日,文化部推出了文化行業準入證——“文化職業資格證書”,所涉及職業基本上涵蓋了文化藝術領域內所有的工作崗位。目前已公布的劇作家、導演、演員、舞蹈家、畫家、書法家,考古、圖書資料、樂器演奏專業人員等30多種國家職業標準中,馬上實施推行的只有18種。隨著這個制度的完善,今后整個文化藝術行業領域都將實行持證上崗。由行政力量主導的“職業資格證書”將在文化藝術行業內堅定實施。未來幾年里,一個新的文化培訓和考證行業將從此產生。
中國鄉土建筑亟待保護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介紹,分散在廣大農村地區的鄉土建筑,總體保護形勢嚴峻,不及時加以引導,將隨時面臨著被拆、遷、整、改等嚴重威脅。
在江蘇無錫舉辦的以“鄉土建筑保護”為主題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呼吁加強保護力度,倡導全社會關注鄉土建筑。
鄉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鎮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還包括祠堂、商鋪、作坊、橋梁等建筑,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直接表達民族、地域的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