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是陜西人民的“母親河”,孕育了八百里秦川。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渭河流域出現了嚴重問題:水資源過度開發、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河道沙石資源無序開采,使渭河逐漸喪失了自我修復功能。目前渭河已出現了“上游污染了,中游水干了,下游淤滿了”’的嚴峻局面。
今年第十五屆“世界水日”和第二十屆“中國水周”的第一天,共青團團陜西省委和陜西省水利廳、陜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聯合啟動了“渭河健康生命行——陜西省保護母親河行動”大型系列公益活動。作為該次活動的組成部分,渭河流域管理局等單位組織了“渭河健康生命行”大型有獎征文活動。本刊選編了部分獲獎作品以饗讀者,以期更多的人來一起“維持河流健康生命”,保護我們的家園。
曾經的輝煌
渭河,曾經是一條多么浩蕩而神氣的河!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西巡,從渭河源頭的濁源河擺渡,留下“驚濤鳴澗石,澄岸瀉崖樓”的詩句。明洪武年間,名將徐達率軍西征,在渭河源頭的清源河修了灞陵橋方才通行車馬。
曾經的渭河水系水源充裕,水流豐沛。作為干流的渭河連接黃河,除了用于農業灌溉,主要承擔著漕運,是千年古都長安重要的交通生命線。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輸粟濟晉救災,史稱“泛舟之役”。此后,歷代都以渭河為貢道,輸送漕糧、木材。漕渠鑿通后,把昆明池與渭河、黃河打通,船只可由水路直入都城,足見那時的關中平原,水天一色,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苦澀的現狀
渭河之水滋潤了中國文化數千年。可是在我們這代人手里,不過一二十年,渭河已不能稱其為河。
下游——污染、淤積、倒灌
“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關于渭河,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渭河從甘肅進入陜西境內的寶雞時為二類水質,但寶雞以下全程污染逐步加劇,到達潼關入黃河時已全部變成劣五類水質,群眾形容陜西為‘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從西安出發,注入寶雞市和渭南市境內的渭河,我們看到的是寶雞峽水電樞紐上那干裂的泥土。寶雞峽水利樞紐的工作人員和水電站邊的老鄉說,這里一年有8個月是這樣。而就在大壩的右壁上,寫著“保護水源,人人有責”的大字標語。
在渭南的華縣,渭河里的水是上游西安、寶雞等城市的生活污水匯集而成的。人呆上一會兒,眼睛就有睜不開的感覺,嗓子難受,氣味更是讓人無法多呆。
華縣的渭河河床上有兩座三層橋,即所謂的橋上橋。這兩座橋記錄著河水“溯流倒灌”后積滿淤泥的河床。當地環保部門的人說:“我們這兒干旱時無水,澇時就是大災。”
關中——旱、臟、澇
2000多年前,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形容長安周邊的河流風貌,“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態”。八水與遠郊縣區的諸河流構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水系網,除增益河山險固之外,在灌溉農田、方便運輸及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用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也為大都市的形成準備了條件。西安在以渭河為代表的八水沖積而成的千里沃野上歷經千年,造就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花樣年華”。
西安的“八水”,有的成了垃圾河,有的成了臭水溝。對西安來說,灃河、涇河、渭河、黑河等幾條過境河流是西安農村灌溉的重要水源,其中尤以“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的灌溉面積最廣,而令人驚詫的是,正是這灌溉面積在八水中排第一的渭河,其水質在各河流中卻排在倒數第一。
生態來水減少、源頭污染企業“越關越多”、生活污水被源源不斷排放到渭河中……種種原因導致了渭河水質的嚴重污染。據媒體報道,渭河不但水質全部都是劣五類水質,而且各項污染物也嚴重超標。更令人震驚的是,渭河中源源不斷的大部分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成為沿岸農村灌溉農田的重要水源。
渭河水系曾經水源充裕,水流豐沛。史載宋代秦嶺北麓的斜峪關曾經是造船業中心,年產木船600余艘,足見那時的關中平原水路交通之發達。
而今,當年浩浩蕩蕩的渭河,已成為大半年無水的“季節河”。今日渭河嚴重缺水,而渭河的水患同樣讓人深深地憂慮。2003年8月24日,一場特大洪災突然降臨陜西渭河流域,洪災持續到10月5日。在洪水肆虐之下,數十人死亡,20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大量農田、村莊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雖然距那場災難已有3年多,但當地人說起來還是心有余悸。用他們的話說:我們是住在“水盆”里呀。
渭河邊的老鄉還說,從2003年到2005年,他們那里是“三年兩大災”。去年春天抗旱,到了秋天眼瞅著玉米就能掰了,突然洪水下來,一個棒子也沒能拿回家。
源頭——泉干枯,河斷流
民國年間詩人楊景熙有詩云:名山矗立萬千年,詳注水經代代傳。導渭探源來大禹,窮奇搜異有前賢……閑眺城邊渭水流,長虹一道臥橋頭。源探鳥鼠關山月,窟隱蛟龍秦地秋。遠岸斜陽光射雁,平沙激石浪驚鷗。一帆風順達千里,東走西安輕蕩舟。
因為甘肅有黃河最大支流渭河之源,源頭所在地也就有了“渭源”之名,渭源縣的知名度也許不高,但那里渭河上的廊橋——灞陵橋卻留下了諸多名流的遺墨。孫中山之子孫科在橋上書有一匾曰“渭水長虹”,蔣介石則題“綰轂秦隴”。可見當年橋之輝煌。
渭河的命運,是今天我們國家無數江河的縮影———樹被砍了,水源地遭到破壞。我們的一些部門,一方面熟視無睹,一方面高唱凱歌。1998年長江下游洪災之后,國家痛下決心停止了對天然森林的砍伐。可是,這幾年對江河的過度開發,又帶來新一輪的災害。我們必須重新反思人類與江河的關系,這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綠色的希望
把一條水量充足、水質純凈的渭河留給后代,讓子孫后代在渭河的懷抱里“詩意地棲居”,是歷史賦予我們神圣的使命。
渭河是一本深奧的書。要真正做到與渭河和睦相處,必須正視渭河與人如何實現和諧共處。水資源的短缺與水環境的惡化是渭河的癥結所在,如何把握并處理好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水資源、水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是現在和將來必須解決的最大課題。以解決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改善水環境為核心的渭河綜合整治工作,已列入政府議事日程和實施日程。在人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關心自己身邊的污染問題,關心渭河的綜合整治,甚至學會了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污染糾紛,維護自己的權益;各種媒體都把環保當做熱點焦點,渭河的報道宣傳聲勢之大前所未有。有群眾的監督,媒體的監督,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參與渭河的綜合整治,我們有理由相信,渭河問題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只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