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是一本由一些無頭無尾無來由的些許小事組成的書,不像《紅樓夢》那樣寄托著某種哀思,也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解讀一段歷史,居然也流傳千古,書中的大量成語典故飄揚于國人之口,熏陶了無數人的心靈,豈非異數?
實際上沒有什么意外。言為心聲,行為心表。放開了心胸,生活當然會呈現另外一種姿態。看人、看月、看一切平凡的事物,畫面自然會有不同的清晰度。《世說新語》以身心完全投入的方式,裁下漢、魏晉一個個生活中的畫面,如遠方的雷聲或深山的泉聲,模糊了生活與詩、現實與玄想的界限。
人的生命過程,就像茶入沸水,漸開、漸濃,再漸至淡而無味,與清水合而一體;又如山嵐霧靄,散聚有時,起于枯葉朽木覆蓋的山坳,消失于強烈陽光的映射,但又似乎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生活中也常常有類似這樣的情感:對于某個人或某種情,念則有,不念則無,如茶似靄,但總叫人步步回首、依依不舍。
讀《世說新語》就是這樣一種感覺,《世說新語》值得國人回首回味。
古代別的敘事巨著,要么以波瀾壯闊的情節獨占鰲頭,要么以顯微鏡下的精微獨擅勝場,唯《世說新語》意在言外,像石濤、八大山人的大寫意,在混沌一團的簡約中呈現出天地、人情、生活、心靈的浩渺無際。
大道至簡,要言不繁,庖丁解牛,游刃肯綮。《世說新語》分36卷,“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魯迅),這36卷,猶如生活的36個棱面,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多種生活和心靈,聲色香味、喜怒哀樂俱全,一顰一笑,盡顯魏晉風流!
《世說新語》中沒有離世隱遁之行,頂多算是“心遠地自偏”,所以它本質上還是入世的;更沒有今人所津津樂道的勵志競爭之道,有的只是單純的人——如原始森林中的千奇百怪的植物,各自循生命之道,展個性之姿,榮枯興敗,一切在和諧中讓人看得真切、聽得入神,只覺天心月滿,華果掛枝。
《世說新語》不僅值得我們在寫作上揣摩,而且值得我們在生活中深思。其中人物,意態張狂而不做作,避世而不棄世,恣意而不妄為,另類而給人以快感、令人神往,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今天有嗎?我們學得來嗎?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世說新語》的篇幅簡短,與中小學生文章類似:沒有復雜的生活,只有一顆未經污染的心。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向《世說新語》學習寫作敘事、寫人、愛憎,進而悟入生活,提煉生活,這樣形成的文字自然會晶瑩靚麗,光芒而無泥滓。《世說新語》僅憑一事甚至一言的記載敘述,就通達人的心扉性靈,此等手段,堪稱至簡之筆、至繁之蘊。
學習的關鍵在于轉換。我們學習《世說新語》并不是為魏晉風流招魂,為玄遠時尚張目,今人自有今人的生活、視野和風尚。窗前覽《世說新語》,一是熏沐寧靜清淡之風,二是學習文字的簡潔筆法。為什么就那么寥寥幾行,一個人物的形象就變得活脫脫的、甚至連心靈也變得通通透透了呢?
多讀、善思《世說新語》,說不定真的能讓智慧開竅、眼光具有穿透力。
難以忘懷的牽掛、盤桓止步的惆悵、山高路遠的深情,遍布人間心靈,但少有人在這些面前咨嗟體味,并在意識的深處掩埋發酵,乃至孕育出一枚枚文字甘果。其實,真實的做人與處世之道盡在于這些體察與唱詠之中。
和著日光月光、攜著同伴、散開懷抱,請跟我來,唱一曲路遠天高、望一回迢迢長路、轉一轉疲憊的眸子,聆聽一次自然天籟,不求醉倒,只求氣無凝、血奔騰、心空曠、不失現代人的真性情。
如此,自然洗匆忙生活的弊病、去競爭壓力的煩惱,坦然面對一切的一切,而一切的一切又只歸為一個一。文章是文字化、平面化的生活,生活是一篇篇散開了的文章。讀書、寫作、做人,全是一回事。
生活的豐富多彩,最終是由人性在在寧靜中呈現出的五顏六色決定的。精神僵死、心靈拘謹的人,縱然住豪宅、品名酒,又怎會有生之歡、死之嘆、愛之切,以及生命中林林總總的切膚之痛呢?
讓我們在以機關算盡為能事的今天,做一個魏晉之士那樣能放下、尚本真、飄逸于天地間的“笨小孩”!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