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紫桂自號古鐵。1970年生于湖南慈利,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現任湖南美術出版社編輯。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發展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書協書法創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民進湖南省委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70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永和書社社員。書法作品曾獲首屆中國書法最高獎——中國書法“蘭亭獎” 創作提名獎,首屆全國書法小作品大賽金獎,第二屆流行書風展銅獎,全球華人書法大賽優秀獎等;曾入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全國第三屆流行書風大展,2005中國杭州首屆國際草書大展,首屆全國百名著名中青年書法家提名展,中國書法院“二王帖系”書法提名展等;出版有《胡紫桂書法精品》(中國文聯出版社),曾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書法家。
對于胡紫桂,說心里話,我早就想為他寫點東西了,一方面,這些年來我一直關注著他,而且把他作為榜樣來學習;另一方面,我的《永和臉譜》系列是每個永和書社成員都要寫到的,只是這兩年想安安靜靜地讀點書,因此在寫了幾篇之后就擱筆了,準備過些時間再把整個系列完成。

我知道胡紫桂這個名字是在1998年,當時他還在中國美院學習,他的一幅小楷作品上了西泠印社第二屆國際書法篆刻作品展。這件作品寫得非常精致,爽利而不失 “十三行”的遺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我知道他是湖南人后就有一股強烈結交的愿望。2002年,首屆“蘭亭”獎展覽征稿期間,湖南省書協舉辦了一次全省重點作者的看稿會。在這次會上,我第一次見到了長發飄飄的胡紫桂。當時他把一件行草手卷展放在地上,滿臉真誠地請大家提意見。這件作品帶著比較濃郁的剛出國美校門畢業生的書寫風韻,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也是那次看稿會上為數不多的能打動人的作品之一。
當我們欣賞一個人的作品時,往往會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想象著作者的人格魅力,也會從作品中推測作者的笑貌音容和內心世界,因此,前人就有“書如其人”之說。但是,當我們綜合歷史上許多例證的時候,這句話卻往往會和我們開著玩笑,許多作品都不是“書如其人”的,至少不能全如其人,這就要看我們所說的“人”是從哪個方面來認知了。
據傳有人看到歐陽詢的作品時,以為歐陽詢是個偉岸英俊的男子,可一見面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這個又矮又丑的男子竟然是“森森然如武庫之戈戟”的書法作品的作者,就連如唐太宗般的英雄人物也會經常拿歐陽詢的長相為笑料,由此可見 “書如其人”并非盡然。當我們看到胡紫桂那激越蕩漾,時如磐石臥溪,時如春水奔瀉的行草書作品時,我們會認為他是個風風火火、事好張揚的人,至少會是一個在公眾面前狂呼吶喊、指手畫腳的人物,但是你一見到他就會感覺到這個人的外貌與其作品風格相距甚遠。他總是給人以沉著憨厚的感覺,充滿磁性的男中音,說起話來絲毫沒有半點張揚,真誠的眼神瞅著你,頓時會使你全身洋溢著溫暖,根據我和他交往的經驗判斷,他的確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在了解了他的書法歷程后,我更想通了“書如其人”并非針對人的外貌而言,而是個人內心世界的表述。
胡紫桂出生于湖南慈利縣一個風景秀美的地方,不知什么原因這個大山里的孩子喜歡上了書法,并在那個很少人膽敢走上專業道路的時期里,毅然走進了中國美院系統地學習起了書法篆刻來,這樣的選擇在當時是要有一定勇氣的,就是在今天如果沒有絲毫保證的情況下,許多人也是很難走出這一步的,因此,在他的骨子里,自然有一種豪氣在,有一種敢闖敢拼的精神在,我想他內心深處的這股精神正是他豪情書風形成的根本原因。這個時候他的書法還是以穩健為主,盡量展現他在中國美院的學習成果。主要以傳統的面貌出現,儒雅文靜,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提名獎的那件作品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也是他這種書法風格的絕版之作。從此以后他的書法面目就慢慢地發生著變化。這一步,也只是他在書法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從中國美院畢業后,他回到湖南待了短暫的時間后就背上行囊來到北京,經朋友的介紹在今日美術館打起工來,工作干得很出色,但不出半年便毅然辭去了這份職務,一心一意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日語。在北外學日語的那段時光的艱辛是外人所不知曉的,不過段艱難的日子。但是,這種艱難并沒有壓倒他的意志,反而磨練了性格。他常常自得其樂,在冬日寒冷的北京,陪伴他的除了枯燥的日語單詞和筆墨紙硯外,還有他最心愛的二胡。這段時間,紫桂在積蓄著某種力量,期待著迸發的日子。終于,這個時刻來到了——湖南美術出版社招聘編輯,胡紫桂果敢地報名參加了應聘。他憑借著自己的才情和積累,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出版社的新成員。此后,他的書風大變,大開大合、激越跳蕩、瀟灑飄逸的書法面貌常常出現在他的筆下。
胡紫桂以二王為宗,同時大量學習了日本書法家藤原佐理等人的書法作品乃至假名書法,從中吸取營養,把日本書法中那種跌宕起伏、節奏明快的特點融入到二王的行草書中去,另外輔之以顏真卿的沉穩厚重,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長線條的運用是他比較擅長的,更是他獨特的書法語言。在二OO四年“永和書社第二回書法篆刻作品展”中,胡紫桂的一幅書寫在未印內容的新聞報紙上的作品就是學習日本假名書法的成功之作。從這一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胡紫桂豪放書風形成的信息。自此,他的作品在自信中開始激蕩起來,就如過山車忽上忽下,忽靜忽動,忽緩忽急,忽左右顛簸,忽前后穿梭,忽靜止于高山之巔,忽奔涌于飛瀑之中,忽如巨石佇立在危崖之上,忽如細流漂游于崇山之間,這種書法格局的出現,已完全沒有了學生時代的膽怯與惶惑,自信豪邁之情一一發諸筆端。今年七月,“七十年代書家作品展覽”在山東舉行,胡紫桂的幾件作品又有了新的氣息,他在原有的瀟灑飄逸的基礎上增加了些許沉著和蒼茫,更加耐人品味和咀嚼,仿佛與他的外貌慢慢接近了。
書法風格變了,但他的為人處事依然故我,保持著那份沉著冷靜而不事張揚的心態,默默地為書法藝術事業的發展做著事情,一部部經他親手編輯的圖書相繼與讀者見面,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古代經典系列更是得到了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這兩年由他負責主要編輯工作的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工程——《吳冠中全集》,也極少同朋友們談起,更沒有絲毫得意的神色。
這樣的人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