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著名書畫家錢松巖先生在他著述的《硯邊點滴》一書中說:“諸健秋先生工人物山水,又善傳神。”這是對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諸健秋的山水、人物畫形態逼真、神情宛然的概括評價。
諸健秋(1891—1965),名鵠,字若侯。江蘇無錫人。現代著名書畫家。他出生于藝術世家。父親諸海岸,是一位以花鳥見長的著名畫家。諸健秋自幼耳濡目染,愛好書畫,8歲便能臨摹家中客廳懸掛的清代畫家王小梅之《仕女圖》。父親見他天賦過人,不忍將其埋沒,在自己作畫時,常常向他講授繪畫技藝。
1904年,14歲的諸健秋,去長兄諸永年在上海所開設的畫鋪學習鉛畫。兩年后,由父親托人介紹,拜無錫名畫家趙鴻雪為師,專攻人物畫。由于名師指點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學,深得趙鴻雪之真傳,為諸健秋日后繪出形象逼真、神情宛然的人物畫打下了堅實基礎。
青年時代的諸健秋,因家庭生活窘迫,在無錫崇安寺圖書館路上開設“鏡秋室”,以為人畫鉛畫照為生。同時,他利用工作之暇,攻學國畫,后正式拜國畫大師吳觀岱為師。在老師的教授下,諸健秋對元四家及吳門畫派的特點都有了較深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蒼潤清秀、平淡天真的畫風。
諸健秋在學習繪畫的同時,開始研習書法及詩詞。在書法上,他每天必臨李北海和米南宮,還認真研究孫過庭的《書譜》。經過數十年的苦心鉆研,終于在書法上有所建樹。建國初期《無錫日報》的報頭及錫惠公園中的“映山湖”的題字,均出于他的筆下。在詩詞方面,他十分注重學習古典文學,并常向詩壇前輩及同道虛心討教,來提高自己的詩詞水平。
經過系統地訓練和學習之后,諸健秋再重畫人物畫時,便有了質的飛躍。他畫仕女,取法清代華喦,形象生動多姿,敷色鮮嫩不膩,氣質輕俏靈秀,畫面內蘊深厚。其所畫的《碧山吟社圖》,二十多位人物,僅寸許長,臉如豆粒,但個個栩栩如生,容貌各異,衣冠服飾、舉止神態均無一雷同,令人嘆為觀止。1934年,在由劉海粟發起赴德國柏林普魯士美術學院舉辦的“現代中國畫展”上,諸健秋參展的《仕女圖》,深受德國藝術家們的贊嘆。
諸健秋生活淡泊,處事謹慎,頗具愛國之心;不慕榮利,拙于交際,從未辦過個人畫展。“九·一八”后,他奮然參加“抗日救賑書畫義賣”活動,將所得畫款全部支持抗日斗爭。1941年,諸健秋還冒險掩護過新四軍兩名技工。可見他的愛國熱情,人品之高尚。
新中國成立后,諸健秋先后出任蘇南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文史館館員、中國農工民主黨無錫市常委、無錫市文聯副主席等職,并當選為無錫市人大代表。1965年病逝于無錫,終年74歲。家屬遵其遺愿,將他收藏的部分古書畫名跡捐獻給國家,其中包括明清名家珍品32件,現分藏于江蘇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和無錫市博物館。另有《健秋畫存》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