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王建源,1954年生,漢族,江蘇無錫人。現系江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研究院特聘書法家,無錫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作品先后入選全國第六、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八屆扇面書法展,中日書法大展,中韓書法大展,獲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大賽銀獎。理論文章十多篇發表于《中國書法》、上海《書法》雜志、臺灣《書友》雜志、《書法導報》等專業刊物,出版了《王建源書法作品集》。


日子過得真快,回憶與建源相識至今已經十八年了。1987年秋的某個晚上,我到南京藝術學院去拜訪黃惇兄。他當時正主持一個新招收的書法進修班。學員十余人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骨干分子。他們的學習熱情極為高漲,脫產學習一年,晚上的課程竟也排得很滿。我就在教室里與師生見了面,并客串地作了“示范”。建源就是這個班上比較老成的學員之一。當夜我投宿于他們寢室。自此我一直與建源保持著聯系,盡管見面機會不是太多。


黃惇兄是個非常有責任心的好老師,他愛生如子,敬業投入是有口皆碑的。現在真可謂桃李滿天下了。以前我當中青展評委,參展作品中不少一目而知出黃門。當今大概除了日韓之外,老師是不愿意看到學生亦步亦趨地學自己書體了,黃惇兄想亦如此。但“近朱者赤”,凡經正規系統的學習,與老師朝夕以對,得其親炙,不受到熏染反倒是不可思議的,直觀的教學,能使學生免除暗中摸索的迷惘,坐收事半功倍之效,這是積極的一面。然而老師操作的步驟幾乎無隱,時日既久,學生深受籠牢且難以自振,也是伴生的消極影響之所在。這種利弊參半的教學方式,目前似乎還難以看到有根本改變的可能。這就要憑學生自己的修為。聰明點的,不數年排闥而出,淘洗而盡;偷懶點的,則自謂得師真傳,足謀稻粱了。建源1994年出過一冊書法集,曾蒙寄示,印象中黃先生的影子時時而在,“黃家樣”的行書幾占大半。由于建源本是江南大學的書法教師,薪火相傳的結果,也使他的學生竟具同一面目,近年多次入選國展的溧陽朱國平就是顯例。


最近看王建源的書法,我能深切體會到他力圖掙脫束縛的努力。他學八大山人,學金冬心,學其簡古而不襲其奇怪,我覺得是建源的高明處。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割斷以往所學的脈絡,希圖重起爐灶變得面目全非顯然不是明智之舉,何況“黃家樣”本為高格,在此基礎上只需略加變動或稍作提升,就可以區別于以往的熟爛。建源畢竟最專擅的書體為行書,而已過知天命的年齡也促使他尋覓一種更能抒發襟懷的樣式。三年前,我在建源的寓所已看到墻上迥異于昔的嘗試性創作,那還屬比較明顯的規模八大的痕跡,當時我已首肯建源力求突破的勇敢。經過這幾年的熔鑄,我覺得他自出機杼的風格已初步成型。那是一種點畫更為凝練、結字屏絕佻巧、章法透露疏秀的境界。這種格調與我所了解的建源的性情非常合拍,也與長年呼吸于湖光山色的人文景觀非常合拍。我由此認識到早年學董幾可亂真的八大山人,何以在失國出家之后變成這樣一種面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