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逯國勝號牧石,男,徐州市人,祖籍山東惠民,上世紀80年代底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書法藝術專業班;上世紀90年代進修于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班;榮寶齋畫院首屆中國畫家高研班。系北京大學書畫社名譽理事、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南京印社社員、徐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彭城印社副社長、西楚印社理事。現職江蘇省沛縣書畫院院長、政協委員。
1956年我出生于徐州市四道一巷小天主教堂。1965年我們的家庭落到了安徽太和縣。我有位長兄,特別喜愛繪畫,我受染于長兄繪畫之事。1970年我上中學時擔任美術板報宣傳員,受到董潤甫老師的親身教誨,從石膏局部到整體,靜物到人物,色彩和寫生,走向正軌的繪畫程序,為以后的藝術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浪潮中,我來到了江蘇沛縣,經人介紹,我被當時縣文化館的美術輔導老師程大利所識,把我調到了美術名作學習班,進行系統的繪畫創作學習。在他的指導幫助下,我創作出了《獻給科學家》、《農大歸來》、《長征自有后來人》等作品,參加了省市美術展。在這,我了解了清末至現代的,如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等大師的藝術成長道路,“詩、書、畫、印”在他們的藝術成就中,都充分的綜合展現給后人。
“詩中有畫”講的是詩與畫之間“感悟”,“畫中有詩”講的是畫的“意境”,“畫中有書”講的是傳統中國水墨的書法用筆,也是中國文人畫的特質。“書中有畫”不是講書像繪畫,而是指書法的本體構成的表現。“書中有印”講的是書法在書寫過程中,行筆應蘊含著指印刀法的雄渾、澹茫的金石效果。“印中有書”文字印:文字是構成印的基礎,文字構成了印,而治印的刀法則服從書法用筆的行路,構成了兩者相融。使我從中認識到了中國畫和書法、印章的關系。中國畫講究用筆,筆也就是書法的線,線的形質,更講究印章刀法的金石氣息。為了畫好國畫,我選擇了從印章入手的路子。刻好印首先要把書法寫好。1976年以來我就臨摹了大批碑帖,如《張遷》、《石門頌》、《散氏盤》、《九成宮》以及清人鄧石如、趙之謙等的篆書、楷書、隸書等。印從《西泠八家》直追秦漢入手,無論是石是磚,都在嘗試。
1979年知青返城,從事櫥窗、廣告的設計宣傳。在這近十年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臨摹了一批秦、漢、明清印作。從1985年起,我利用業余時間讀完了首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專業。在這期間結識了彭城印社創始人之一李天池兄,他在篆刻方面很有造詣,對我幫助很大,利用他的條件,我刻、臨的印多次通過他轉交于西泠印社副社長、浙美書法教授劉江先生指導,劉江教授每次都是用鉛筆在我的印脫稿紙上作批語,肯定與否定,談出他的看法,再由天池兄回寄于我,使我在篆刻上受益匪淺,奠定了我的篆刻之路。我刻出了大量的作品,參加了黑龍江佳木斯舉辦的首屆全國篆刻段位評展,榮獲八段的好成績,連獲商業部舉辦的全國商業職工書畫篆刻大賽首屆三等獎、二屆二等獎,全國首屆現代篆刻大賽三等獎的成績。
1988年底考入了北京師范學院書法藝術證書班,脫產學習,系統的學習了書法史略、文藝概論、書法、篆刻美學、古漢語、古詩詞、古字畫欣賞與鑒定等十幾門有關的課程,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有次我赴景泰西里拜望康殷老師請教,康老對我治的印給予了肯定,并為題了“頑石點頭”四字相贈,臨行前,康老還找出許多關于文字、治印方面的材料給我,老師對我的教誨,哪敢忘卻。
1990年初又脫產進修于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一次張辛教授同我去看望大康先生,我隨身帶了印有幾十枚的冊頁本求教。不知大康老師已患有食道癌癥到了后期,他老卻不顧病痛,欣然打開冊頁看了許久,說道“好!好!張先生你看他的印,路子多么正,有秦漢之風。”轉頭來告訴我“小逯你已有個人風貌,就按這樣的路子走下去,不要看那時風的東西……”康老問起張教授和我還需他做什么,由于我對老師的崇拜,順口說出請老師題個展標,康老答應了,這時師母提醒康老到服藥的時間了。我與張教授急忙向康老告辭。返回江蘇后不到一星期之久,就收到了北京康老掛號郵來的文件,打開一看,那雄渾、端莊的魏筆書法寫的《逯國勝書畫篆刻展》標,另題有一張漢畫像石拓片。
1992年沛縣書畫院成立,調入書畫院從事專業書畫印的創作。2003年我又赴浙江杭州參加浙江美院、美術報舉辦的中國書畫鑒定研修班,陳佩秋、楊臣彬、單國強等老師主課,系統的對宋元明清的代表作品進行梳理認真學習,對中國傳統優秀作品用紙、制作手法、題款、鈐印、裝裱的傳承探討鑒定學習。并參加了西泠印社舉辦的篆刻創作評展班,由劉江、陳振廉等教授主課,講解了中國印學的發展、傳統與現代如何繼承如何發展以及他們的創作經驗和手法。2005年又再次赴京城榮寶齋畫院首屆中國畫家高級研修班,學習花鳥創作。
1999年應南京大學出版社之邀,出版高教美術教材叢書,出版《逯國勝教學篆刻》。
書、畫、印分別發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晚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中國書法》、《書法賞評》、《篆刻》等報刊。入展全國第三屆書壇新人展,全國第二屆正書大展,全國第三屆篆刻藝術展,西泠印社第五屆、第六屆國際篆刻評展,國際印學團社博覽展,全國印社篆刻展,江蘇篆刻精品展,江蘇書法五十年大展,當代江蘇書法篆刻精品晉京展,首屆海峽兩岸甲骨文展,篆刻辭條入錄西泠印社編《中國印學年鑒》印人傳。獲《今日江蘇》篆刻大賽銅獎,96“邢臺”全國書畫篆刻大賽篆刻金獎,北京首屆中韓書法展銀獎,上海“伊翔”杯全國書畫大賽書法一等獎,紀念中國總工會成立七十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等。國畫獲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250周年全國書畫優秀作品獎,全國第四屆山水畫大展精英獎等。
作品被江蘇省博物院、吉林省圖書館、北京盧溝橋抗日紀念館、張大千藝術館等。1996年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社教部、中國文聯等四家單位授予“跨世紀藝術人才”稱號。2000年被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中國文聯藝術指導委員會、人民畫報、中國畫報社授予“弘揚華夏文化、促進藝術發展方面作出貢獻的世界華人優秀藝術家”榮譽稱號等。
回顧往事,就拿我以前講過的話作結束語吧。“德不可偽立,名不可須成,藝不可詐取” 。“書畫同源”,乃書、畫、印之緣事,吾入其道,何苦之談?結什么果?苦與甘,嘗者自有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