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漢人的名與字
周代貴族出生三個月后要取名,長大成人,行過冠禮之后要取字。名和字之間在字義上一般都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清代的王引之寫過《春秋名字解詁》,是解釋春秋時代人名和字之間訓(xùn)詁關(guān)系的專著。其后王萱齡著《周秦名字解詁》,俞樾著《春秋名字解詁補義》,胡元玉著《春秋名字解詁駁》;民國時期,黃侃寫過《春秋名字解詁補誼》;前幾年,吉常宏、吉發(fā)涵出版了《古人名字解詁》一書,可謂集此種學(xué)問之大成。這些著作都是沿襲王引之的研究方法,通過考察古人名和字的關(guān)系來解決訓(xùn)詁學(xué)上的一些問題。
在《史記》、《漢書》中我們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人名和字之間的關(guān)系不一定緊密。有些人直接以排行為字,有些人將排行字與含義美好的另一字組合為字,或者徑取含義美好的兩個字組合為字。這里摘取《史》《漢》中一些資料,略作說明。
1 直接以排行為字者。如:
胡建、眭弘,字孟
彭越、蕭成,字仲
張歐、吳廣、枚乘,字叔
劉邦、張釋之、公孫弘,字季
這一類字只是表明排行,和名完全沒有關(guān)系。
2 在排行字后再綴一字者。如:
蕭望之,字長倩
東方朔、于定國、雋不疑,字曼倩
江充,字次倩
為什么這么多人都用“倩”取字呢?需略作考釋。《說文解字》云:“倩,人字。”段玉裁據(jù)《韻會》改為“人美字也”。因為“倩”有“美”的意思,后來成為士的美稱。《漢書·循吏傳·朱邑傳》說:“昔陳平雖賢,須魏倩而后進。”師古曰:“倩,士之美稱,故云魏倩也,而韋氏便以為無知之字,非也。譬猶謂汲黯為汲直,黯豈字直乎?且次下旬云‘賴蕭公而后信’,亦非何之字也。”此處韋氏指韋昭。韋昭認為“倩”是魏無知的字,可能就是因為看到西漢人多以“倩”為字。但顏師古認為“倩”是美稱,并非魏無知的字,并舉例反駁:時人稱“汲黯”為“汲直”,而“直”并非汲黯之字;并且后文與“魏倩”對稱的文字是“蕭公”,而“公”也非蕭何的字。我們認為,用“汲直”作為反駁的論據(jù)并不恰當(dāng),因為“汲直”是時人就汲黯的性格為他起的別號,類似今天的綽號。但是說“蕭公”與“魏倩”對稱行文,所以均不是人的字,是可以成立的。另外,我們還可以補充一點:在西漢,“倩”字作為人的字多與排行字或其他美稱連用,單叫“倩”的僅此一例。所以,顏師古的說法是可信的。由此,我們可以論定,“倩”字有“美”的意思,首先是作為士的美稱,然后演變?yōu)閷iT給人取字的用字。
“曼倩”的意思,也需略作考察。“曼”有“長”的意思,《濤經(jīng)·魯頌·閟宮》云“孔曼且碩”,毛傳曰:“曼,長也。”《淮南子·汜論訓(xùn)》“侯同曼聲之歌”,高誘注:“一曰:曼,長。”《玉篇》、《廣韻》也有此訓(xùn)。現(xiàn)代漢語中所說的“漫長”與此相通。所以此處“曼倩”也就是“長倩”的意思,“曼”是排行字“長”的變稱。
除了“倩”字以外,西漢取字的常用字還有“君”、“公”、“卿”、“賓”、“翁”、“孺”、“孫”等。這些字可以分為三組來討論:
第一組,“君”、“公”、“卿”等在古代是表示官位和爵位的,后來也演變?yōu)槭康拿婪Q,從而被吸納為取字的用字。如:
路溫舒,字長君
王莽,字巨君
申章,字曼君
戴德,字延君
戴圣,字次君
翼奉、竇廣德,字少君
周慶,字幼君
張摯、夏侯勝、韓延壽,字長公
蓋寬饒、黃霸,字次公
師丹,字仲公
蔡千秋,字少公
杜延年、陳萬年,字幼公
司馬相如、施讎、薛廣德,字長卿
鄭昌、嚴延年,字次卿
衛(wèi)青、王章、朱邑,字仲卿
田叔、周堪、龔遂、李陵、丙吉、劉辟疆,字少卿
鄭弘,字稚卿
“延”與“曼”同義,也是“長”的變稱,現(xiàn)代漢語有“蔓延”、“延長”可以參證。“巨”是“大”的意思,“幼”、“稚”都是“少”的意思,也是排行字的變稱。
第二組,“賓”是對客人的尊稱,也被用于給人取字:
衡成、韓勛、林尊、張山拊,字長賓
王昌、郇相,字稚賓
第三組,“翁”、“孺”、“孫”三字,或為敬老的尊稱,或為愛幼的昵稱,后來也被西漢人拿來取字,如:
梁丘賀、費直,字長翁
疏廣,字仲翁
魏相,字弱翁
汲黯、韓安國、韋賢、杜周,字長孺
灌夫,字仲孺
貢禹、韋玄成,字少孺
王宇,字長孫
王獲,字仲孫“弱”字也是“小”的意思,是排行字的變稱。
以上諸字中,“孫”字比較特殊,它可以和“公”、“王”、“翁”等字直接連起來用,符合古語的習(xí)慣,所以有以此為字的:
馮遂、竇嬰、榮廣、馮嫣,字王孫
顏安樂,字公孫
趙充國,字翁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子”字雖然也是士的美稱,但是由于“長子”“仲子”等已經(jīng)成為普遍大眾的稱呼,所以很少被直接用到字中。但我們還是找到一例,陳遵的祖父陳遂,字長子。
3 這些美稱,除了和排行字連用以外,也有相互組合,即以兩個美稱為字的,如:
龔舍,字君倩
馮野王、樓護,字君卿
召信臣,字翁卿
蘇武,字子卿
龔勝、方賞,字君賓
尹忠、田延年,字子賓
淳于長,字子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西漢人取字,除了單取排行字之外,還有很多專用字,這些字往往和排行字一起,或者互相組合,構(gòu)成人的字。對于這些字,我們無法推求它和人名之間的關(guān)系,這也是文章開頭列舉的幾種著作為什么大多只是解釋春秋時期的名字關(guān)系的原因。
當(dāng)然,對于上舉諸例,如果強作解釋,有些也是可以講通的。例如,王莽字巨君,“莽”有“大”的意思,“巨”也有“大”的意思,可以關(guān)聯(lián)。路溫舒字長君,“舒”有“長”的意思。司馬相如字長卿,他因慕藺相如的為人,所以起名相如,《古人名字解詁》說,因為藺相如是上卿,所以字長卿,“長”就是“上”。我們認為,這種解釋雖然也講得通,但是很難用這種方法對這些名字做系統(tǒng)的訓(xùn)詁學(xué)解釋。
對于西漢人取字的這種現(xiàn)象怎么解釋呢?我們認為,這和當(dāng)時社會的姓名權(quán)的狀況有關(guān)。徐復(fù)觀先生在《兩漢思想史》中說,西漢初年,周代的貴族制度倒塌,庶民獲得了姓名權(quán)。以前的平民百姓有姓而無氏,因此,這個時期的姓氏忽然增多:有以地名為姓的,有以官職為姓的,有以職業(yè)技藝為姓的,等等,不一而足。徐先生的觀點對我們頗有啟發(fā)。我們認為,在取得姓氏的同時,取名和字也必然備受重視。但是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文化出現(xiàn)斷層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的文化水平比較低下,即使是很多戰(zhàn)功赫赫的新貴,對于舊的文化傳統(tǒng)也沒有什么修養(yǎng)。像皇帝劉邦,也只是平民出身,他的字只一個“季”字,其他平民的取字更是可想而知了。所以大家就會把一些意義美好的字如“倩”、“君”、“公”、“卿”、“賓”等字,或者對老人小孩的稱呼“翁”、“孺”、“孫”等字當(dāng)作取字的專門用字,比較容易地解決了問題,而不去搞什么高深的訓(xùn)詁學(xué)游戲了。
二、從西漢人重名現(xiàn)象分析其命名心態(tài)
除了《史記》《漢書》以外,西漢元帝時史游所作的《急就篇》中包含了很多漢代人名,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料。《急就篇》本是為童蒙識字而編寫的教科書,“篇首廣陳諸姓及名字者,以示學(xué)徒,令其識習(xí),擬施用也”(顏師古《急就篇注》)。這些名字本是作者虛構(gòu)的,但是,歷來學(xué)者也有弄假成真的。顏師古說:“說者乃云是當(dāng)時弟子名姓,又云是古賢圣之人,本出《易緯》,史游重述,此說皆非也。姓者并是古來所有,非妄造之。名字或是舊人已經(jīng)稱用,或是新構(gòu)義理,然非實相配屬,真有其人,所以章中自云‘姓名訖,請言物’,又云‘諸物訖,五官出’,以此求之,其意可曉。”(顏師古《急就篇注》)顏師古的辨正非常精確。但史游虛構(gòu)姓名,電并非向壁虛造,肯定要以當(dāng)時的人名為藍本,顏師古注常將漢代同名之人引為注腳,可見其大體能反映當(dāng)時人取名字的傳統(tǒng)。今略依《史》《漢》,兼采《急就篇》,談一談西漢人名多有重復(fù)的特點,并略依人名的內(nèi)涵分類,以探尋當(dāng)時人們的心態(tài)。
1 以長壽之意取名的。
西漢人名取長壽之意的很多,最多的可能要屬“延年”和“千秋”了。取名“延年”的,見于《史》《漢》者,有李延年、杜延年(重名者兩人)、田延年、劉延年、孔延年、韓延年、張延年、姬延年、雕延年、嚴延年、乘馬延年;《急就篇》有“宋延年”。取名“千秋”的,《史》《漢》有韓千秋、田千秋、鄂千秋、車千秋、任千秋、張千秋、夏侯千秋、蔡千秋;《急就篇》有“周千秋”。另外,取名“彭祖”的,《史》《漢》有劉彭祖、竇彭祖、嚴彭祖、趙彭祖、直彭祖、張彭祖;《急就篇》有蕭彭祖。另外,《急就篇》中尚有“衛(wèi)益壽”、“鄧萬歲”之名,亦以長壽為內(nèi)涵。
2 以建功立業(yè)之意取名的。
《史》《漢》中取名“安國”的,有孔安國、韓安國、劉安國、戎安國、單安國;取名“廣國”的,有張廣國、竇廣國;《急就篇》有高辟兵、戴擴郡、馮漢強、由廣國、范建羌、郭破胡、焦滅胡等名,以蘊含抗擊匈奴、建功立業(yè)之意。
3 以儒家倫理道德取名的。
《急就篇》有鄭子方、景君明、董奉德、程忠信、桓賢良、柳堯舜、樂禹湯、樊愛君、崔孝讓、顏文章、祝恭敬、茍貞夫、丘則剛等名,在《史》《漢》中這類名字并不少見,但重名的比較少。
名字可以從側(cè)面反映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西漢人的生活注重長壽,注重建功立業(yè),注重道德修養(yǎng)。而這些特點,和當(dāng)時學(xué)術(shù)上的風(fēng)尚以及國家的政治傾向可以相互印證。
注重長壽,可以看作是道家學(xué)說在人們心中的反映。漢初黃老思想的影響范圍極廣,而道家最注重養(yǎng)生。彭祖,曾被載入《莊子》,相傳是道家一流的人物,是壽星中的代表,是道家向往的對象。西漢人熱衷于用“千秋”、“延年”、“彭祖”等蘊含長壽之意的名字,曲折地反映出西漢時期道家學(xué)說對人們的思想影響之大。
注重建功立業(yè),則是對當(dāng)時政治生活的反映。整個西漢,戰(zhàn)爭頻仍。高祖劉邦提三尺劍而亡秦滅項,統(tǒng)一中國;漢景帝時削平諸侯叛亂;漢武帝時抵抗匈奴侵略;這些都是國家第一等的大事。西漢承襲秦朝的傳統(tǒng),特重戰(zhàn)功,平民出身的人,有戰(zhàn)功就可以封侯。人們追求富貴功名,參加戰(zhàn)爭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安國”、“廣國”、“破胡”等名字,是對西漢人尚武精神很好的詮釋。
注重道德修養(yǎng),可以看作是儒家思想在西漢人生活中的反映。漢武帝時期經(jīng)學(xué)獨尊,其影響慢慢擴大。儒家主張內(nèi)圣外王。內(nèi)圣,表現(xiàn)其教化的一面,儒家主張?zhí)岣咦陨淼牡赖滦摒B(yǎng);外王,表現(xiàn)其事功的一面,人們可以通過明經(jīng)而治國平天下,這也是時人獲取功名的重要手段。所以,取名以倫理道德為內(nèi)涵,表明了當(dāng)時的人們對內(nèi)圣外王的追求,是儒家思想影響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