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中小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數量在90%以上,占國家進出口總額的69%,中小企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國內中小企業的成長卻十分艱難,資金緊張始終是制約其擴大規模的一大瓶頸,我國中小企業有80%缺乏資金,其中最大的壓力其實來自于應收賬款。商務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應收賬款余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并正在以每年15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如何幫助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出口企業盤活應收賬款、加速資金流通,正逐漸成為各銀行關注的熱點。
某出口企業負責人認為,“我們每年要向近十個國家的上百個企業銷售產品,大量的應收賬款使企業對資金流的需求超過了生命對水的渴望。但是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企業應收賬款的融資是非常苛刻的,這顯然是把我們這樣的企業拒之門外。”
現在的商業銀行為企業應收賬款開出的融資解決方案非常有限,大部分產品均存在明顯缺陷,因而實際上并未能有效解決出口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出口企業應收賬款融資需求。傳統的國際保理業務和出口信用險項下融資業務,多數需要針對每一筆應收賬款進行信貸審核,牽涉合作方較多、作業鏈條較長,出于成本和效率考量,無論銀行還是企業都只能操作單筆金額較大的應收賬款融資業務。這就從事實上導致小額應收賬款無法納入銀行融資的視野。
深圳發展銀行經過對廣東和華東數百家企業調查后發現,中小型出口企業多數相對穩定地與5~6家境外買家做生意,且面臨越來越苛刻的收款條件,賒銷(O/A)代替信用證(L/C)成為主要的出口結算方式,賬齡多在90~120天之間,但收款及時,平均收匯率在95%以上,出口核銷率基本都達到100%,現金流質量很好。可是,這些中小出口企業單筆出口單據金額平均不到8萬美元,其他銀行提供的以解決賒銷為主的保理、出口信用險融資產品門檻太高,而且多數企業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擔保手段,融資十分困難。再有目前全球采購已形成了買方市場,非信用證結算方式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方式,在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信用證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率只占10%左右,主要原因是國際市場出口商品競爭異常激烈,買方越來越傾向選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支付方式,賒銷(O/A)、托收等結算方式日益盛行。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大量應收賬款占壓資金,無疑極大地增加了出口企業的壓力。
深發展看中了這些企業保有良好結算紀錄的現金回流,將出口企業零散的多筆應收賬款集合起來,納入一個應收賬款“池”中,然后按“池”內余額提供一定比例的短期融資便利。這就是“出口應收賬款池融資”計劃。此產品是針對那些相對固定的為國外多個買家出口貨物,交易頻繁、筆數多、單筆交易金額又很小、過往交易記錄良好的出口企業,僅憑其貿易形成的零散應收賬款集合成“池”,并整體轉讓給深發展,其即可從該行獲得貸款,而無需額外提供抵押和擔保。深發展專家對于這項產品介紹說:“能夠進入池內的應收賬款可以涵蓋包括L/C(信用證)、D/P(付款交單)、D/A(承諾交單)及O/A(賒銷)等幾種結算方式。在此過程中,銀行以應收賬款回款作為還款保障。‘應收賬款池融資’產品的最突出特點是,其為目前收匯風險最高的賒銷結算(O/A)出口企業提供了量身定做的融資渠道。”
對于出口企業來說,采取這一融資方式的好處在于:一是盤活應收賬款,持續改善企業經營現金流,加速資金周轉;二是無須其他擔保或抵押,僅憑應收賬款轉讓輕松獲得銀行融資;三是提供專業化出口應收賬款賬戶管理,節約企業管理成本;四是跨越單筆賬期融資,可批量或分次支取,手續簡捷、靈活;五是規避了匯率風險,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大環境下,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前鎖定出口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