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觀察光療時間對光療效果的影響,將32名新生兒黃疸患兒平均分為A、B兩組,A組采用持續光療法,B組采用間斷光療法,對兩組光療后膽紅素下降后百分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A組膽紅素下降百分率為(50.6±13.4)%,B組為(58.0±13.4)%。提示間斷光療效果優于持續光療。在光療治療時要加強患兒護理,防止意外發生。
關鍵詞:光療、光療時間、新生兒黃疸、護理
文章編號:1008-6919(2007)03-0088-02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臨床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出生后3-5天時出現的以皮膚粘膜黃染為特征的臨床表現。它是由于新生兒體內膽紅素升高,肝功能未完全發育成熟而造成的生理性黃疸,10-14天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療。但對較嚴重的新生兒黃疸應采取正確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否則可發展為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該病預后差,病死率高。對于黃染消退較慢的患兒臨床常采用光療法治療,但光療時間對光療效果影響如何?在此,我們進行了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32名足月產新生兒,無產傷、感染、肝炎等引起病理性黃疸的疾病,其中女嬰19名,男嬰13名,年齡4天。
1.2材料:上海合力醫療器械廠生產的雙面新生兒藍光治療儀、眼罩、嬰兒紙尿褲。
1.3方法:將32名患兒隨機平均分為A、B兩組,每組16名,戴好眼罩,穿紙尿褲裸露皮膚放于藍光箱內用單面燈管進行照射。A組采用24小時連續照射法照射3天,B組采用照射8小時停止16小時法照射3天。照射前后用經皮黃疸測量儀檢測患兒黃疸指數,用公式:
膽紅素下降百分率=
計算出A、B兩組膽紅素下降百分率,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用t檢驗。
2.結果:
表 AB兩組光療前后膽紅素下降情況

檢驗結果:A組光療前后膽紅素水平:t
2.79,p
0.01;B組光療前后膽紅素水平:t
2.96,p
0.01;兩組膽紅素下降百分率:t
1.39,p
0.05。
3.討論:數據分析可表明間斷光療效果優于持續光療效果。與持續光療相比,它還具有以下優點:①減少了患兒因長時間照射造成的體液丟失。②減少了藍燈對眼角膜及外陰皮膚粘膜的損傷。③方便母乳喂養。④減少了患兒長時間裸身的恐懼感。因此,新生兒黃疸光療采用間斷照射療法。對黃疸程度重的患兒可延長照射天數。
4.護理:
4.1保持恒溫:光療中患兒體溫要控制在36.7℃-37.3℃,每2小時測體溫一次,發現患兒體溫升高時可暫時關閉燈光,體溫正常后繼續照射。箱溫保持在30℃-32℃,室溫保持在20℃-26℃,濕度保持在55%-65%。
4.2消除患兒的恐懼感:由于光療時,患兒需裸身并罩遮光眼罩處在箱內,因此患兒會產生恐懼感,出現煩燥哭鬧而影響治療。為了消除患兒的恐懼感,醫護人員或患兒家長在光療前對箱內的患兒進行皮膚撫觸,使患兒逐漸適應環境,安靜后進行治療。
4.3皮膚護理與粘膜保護:光療前要給患兒剪短指甲,戴上軟布手套,防止抓傷皮膚,抓落眼罩,給患兒罩不透光黑色眼罩,妥善固定,防止脫落。穿好紙尿褲,保護會陰部,男嬰要注意保護睪丸,光療過程中,保持會陰部皮膚干燥、清潔,及時更換尿褲,防止發生紅臂。
4.4飲食護理:光療中,患兒不顯性失水增加約40%,因此要保證患兒足夠的水份與能量,按時喂水、喂奶,哭鬧不止的患兒要防止嘔吐與窒息,進食不佳的患兒可進行輸液治療,保證水份供給。
4.5健康教育: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使他們對本病有正確認識,治療不當可引起并發癥,了解光療是治療本病簡單有效,經濟方便且對患兒無痛苦治療的方法,充分得到患兒家長的理解與配合,使患兒得到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朱延中主編,兒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4-65.
2曹玲,新生兒高膽紅血癥的護理,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