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有關專家預測,2007年國家對醫藥行業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加強,藥品政策性降價繼續進行,外資企業介入程度加深,市場形勢將更加嚴峻;跨國公司加快實施全球化戰略,民族藥業發展更加困難。
2006年是我國醫藥行業形勢嚴峻的一年,面臨國家政策的重大調整和嚴格監控、主導產品價格處于低價徘徊、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國家連續對制劑產品降價、人民幣連續升值等諸多不利因素,但全行業總體上仍取得了較好成績。有關專家預測,2007年國家對醫藥行業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加強,藥品政策性降價繼續進行,外資企業介入程度加深,市場形勢將更加嚴峻;跨國公司加快實施全球化戰略,民族藥業發展更加困難。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影響2007年醫藥行業市場形勢的主要因素:一是原材料價格依然居高不下。煤、電、油、運、水、蒸汽、農產品等各種原材料、動力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其中相當部分在2007年還有上漲的趨勢,使醫藥生產成本不斷升高,困擾醫藥行業的發展。
二是制劑藥品降價不可避免。2007年,國家發改委將進一步對藥價進行調整,業內關注已久的國家發改委第21次藥品調價政策出臺。此次價格調整主要針對心腦血管和內分泌類藥品,仍以降價為主,平均降幅達到21%,其中專利藥平均降幅為10%,原研藥平均降幅為16%,部分產品的最高降幅甚至達到80%-90%。今后,國家發改委將每兩年對藥價調整一次。對于制藥企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是環保治理投入加大,贏利能力降低。化學原料藥產業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隨著國家對環保監管力度加大,制藥企業在環保治理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加大了企業的產品成本,降低了企業的贏利能力,也是造成醫藥制造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是跨國公司加快實施全球化戰略,民族藥業發展更加困難。從世界醫藥經濟的運行情況看,跨國企業加快實施全球化戰略,競爭熱點就是具有強大發展后勁的中國市場。這對中國醫藥市場產生的影響是,在跨國公司加大對中國投資的同時,外商獨資企業將成為主導,外資企業市場份額上升,同時跨國企業將研發中心也搬到中國,使得專利藥生產和科研本土化的進程加快,對國內制藥企業將產生一些影響,也將促進國內醫藥產業的結構調整。
“十一五”是我國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時期,有關專家建議,應盡快落實醫藥工業發展規劃,加快完善醫藥發展相關配套政策,為“十一五”醫藥工業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醫藥行業應充分利用好四個有利因素。
首先,2007年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國家將出臺新的醫改方案,政府將加大衛生投入,解決醫療機構的收入補償問題。在國家發改委對藥品降價的同時,醫保目錄還將擴容調整。這為企業營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其次,隨著國家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政策的進一步落實,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將更加高漲。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藥創新體系將逐步建立,企業研發的新產品必將拉動2007年醫藥經濟的增長。
第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醫藥行業面對的煤、電、油、運、水、蒸汽、農產品等各種原輔材料、動力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進一步加強能源管理,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將成為企業苦練內功的首選。企業將制定措施,明確目標,依靠技術進步節能降耗。通過節能降耗降低產品成本努力增加效益,在2007年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局面。
第四,2007年將繼續加快國際認證的步伐,這為制藥企業產品走進國際市場、出口創匯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醫藥行業出口會繼續增長,將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2006年1至11月全國醫藥行業發展狀況
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醫藥行業2006年1~11月份的統計數據,盡管受國家政策調控以及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影響,我國的醫藥行業仍然表現為穩步上升的趨勢。其中,生產、銷售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出口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成本費用持續增加,經濟效益有所回升,利潤增幅終于超過10%。
醫藥行業抗風險能力逐步提高
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認為,2006年是中國醫藥行業多事之秋的一年,在醫藥市場多變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醫藥行業抗風險能力正逐步提高,但行業整體贏利水平依舊不高。
2006年1~11月,我國醫藥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760.23億元,同比增長18.39%,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其中,化學原料藥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161.71億元,同比增長17.11%;化學藥品制劑工業累計實現1353.87億元,同比增長14.48%;中成藥工業累計實現1031.37億元,同比增長13.86%,增幅列各子行業之末;中藥飲片加工業累計實現191.41億元,同比增長30.56%;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行業(簡稱醫療器械)實現399.61億元,同比增長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業實現381.07億元,同比增長24.85%;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行業(簡稱衛生材料)實現209.04億元,同比增長39.93%,在所有的子行業中增幅最大;制藥機械實現32.14億元,同比增長31.85%。

2006年1~11月,醫藥工業總產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醫藥工業中所占的比例為67.94%,山東、江蘇和浙江省繼續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山東、河南和廣東省。
2006年1~11月,全行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661.45億元,同比增長16.55%。全行業累計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525.59億元,同比增長19.71%。其中,衛生材料、中藥飲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藥機械和醫療器械行業分別完成銷售產值203.77億元、179.21億元、361.24億元、30.10億元和38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品制劑和中成藥行業為銷售產值最高的3個分行業,分別完成銷售產值1124.37億元、1285.14億元和958.7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增速進一步下降。
2006年1~11月,全行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590.26億元,同比增長26.83%,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作為醫藥出口兩大組成之一的化學原料藥行業,出口交貨值占全行業的45.59%,在面臨反傾銷反壟斷雙重壓力下,實現出口交貨值269.09億元,同比增長17.59%;出口交貨值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醫療器械行業,累計實現出口交貨值137.93億元,同比增長42.52%。在成品藥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藥分別實現出口交貨值61.41億元和26.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49%和24.07%,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化學藥品制劑累計實現出口交貨值51.60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8.46%。
產銷銜接方面,2006年1~11月醫藥工業平均產銷率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個百分點,處于歷史較高水平,整體產銷較為穩定。除醫療器械行業和制藥機械行業產銷率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1.28個和4.41個百分點外,其他分行業的產銷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2006年1~11月,全國醫藥工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461.74億元,同比增長為18.12%。其中,衛生材料、中藥飲片加工、制藥機械、生物生化和醫療器械行業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92.97億元、169.32億元、29.53億元、347.38億元和379.7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42%、35.62%、30.25%、25.04%和23.21%,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品制劑的銷售收入增幅相當,同比分別增長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業的平均增幅,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147.95億元和1248.51億元;中成藥工業實現銷售收入945.82億元,其增幅列全行業末位,為13.47%。

“成長的煩惱”考驗行業贏利水平
對外部環境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北京恒通制藥公司董事長劉秉政表示,原輔料、包裝材料、能源等年年不斷漲價,工業用電分段計時,高峰時用電比居民用電高出2倍;企業自備井過去國家不收水費,現在用一噸水2元,每月少說要使用2萬噸水,導致成本企業自身難以消化。假如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沒有辦法控制住外部因素造成的企業成本節節上升。
自2003年底以來,水、電、煤、汽等上游生產要素持續處于較高的價格水平,醫藥生產成本也相應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對上游原輔材料、水電煤運價格處于高位壓力的同時,企業開工不足、行業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業的經營費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導致企業成本費用持續上升。
2006年1~11月,醫藥工業成本費用的增長幅度一直領先于銷售收入的增長。本期醫藥工業銷售成本同比增長了20.86%,比銷售收入增幅高了2.74個百分點,達到3122.48億元。其中,化學原料藥累計銷售成本為757.24億元,同比增長16.03%;化學藥品制劑為613.10億元,同比增長20.31%;中成藥為472.91億元,同比增長19.77%;中藥飲片加工為100.10億元,同比增長39.31%;生物生化制品為194.48億元,同比增長28.35%;衛生材料為124.12億元,同比增長48.42%;醫療器械為18.32億元,同比增長25.70%;制藥機械為18.32億元,同比增長33.78%。
2006年1~11月,全行業銷售費用累計為455.77億元,同比增長13.61%,增幅較同期有所下降。
2006年1~11月,全國醫藥工業累計實現利潤352.89億元,同比增長10.44%,盡管仍處于歷史低位,但是終于扭轉了2006年以來利潤增幅一直處于10%以下的局面。
本期出現虧損企業1449家,行業虧損面為25.36%,累計虧損額36.72億元,同比增長17.58%。
從分行業的利潤看,2006年1~11月,衛生材料、醫療器械、中藥飲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學原料藥工業分別實現利潤總額12.62億元、36.35億元、8.75億元、38.10億元和65.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中成藥累計實現利潤84.24億元,同比增長僅為2.36%;化學藥品制劑實現105.41億元,同比增長僅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來一直處于負增長的局面;制藥機械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85億元,同比下降了5.50%;作為行業利潤貢獻最大的兩個領域--化學藥品制劑和中成藥兩個成品藥領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響了全行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從分地區來看,排名前10位的省市累計實現利潤260.54億元,占全行業的比例為73.83%。其中,北京市扭轉了利潤呈負增長的趨勢,較去年同期略有增加,而天津市則首次出現負增長情況,山東、江蘇和河南省的利潤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朱長浩等業內專家指出,要在較短時間內扭轉行業贏利能力脆弱的形勢,除了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營造較為寬松的外部環境外,關鍵還需要企業不斷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打鐵要靠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