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手術配合中藥治療陳舊性肛裂的療效。方法縱切橫縫加切口減張配合中藥內服、坐浴治療。結果106例患者有104例痊愈且不復發(fā),治愈率達98.1%。結論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療效佳,手術設計符合肛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要求,利于基層醫(yī)院推廣。中藥治療能加快術后消腫止痛、促進傷口愈合,防止便秘導致再次發(fā)生肛裂。
關鍵詞:陳舊性肛裂 改良縱切橫縫術 中藥治療 治愈率達98.1%
文章編號:1008-6919(2007)03-0060-02
中圖分類號:R657.1+4
文獻標識碼:B
【經驗交流】
1994~2002年,我科采用縱切橫縫加切口減張術[1]配合中藥內服和坐浴治療106例陳舊性肛裂患者,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男50例,女56例;年齡16~62歲,平均32歲。病程3~12年。肛裂為縱形潰瘍73例,橢圓形潰瘍33例;合并哨兵痔93例,合并肛乳頭肥大62例,有便秘史85例,均有便血和排便周期性疼痛。如按1975年全國肛腸外科病防治會議制定的肛裂分類標準,均為陳舊性肛裂,其中65例為反復發(fā)作者。
2治療方法
2.1手術治療
常規(guī)術前腸道準備,患者取左側臥位,肛周皮膚及肛門直腸內常規(guī)消毒,100例采用局麻,6例采用骶麻。手指擴肛使括約肌松馳,暴露肛裂部位,自肛裂上端0.3~0.5cm(上端切口一般不超過齒線上方0.3cm),至肛裂下緣外0.3~0.5cm作一棱形切口。在粘膜部位切到粘膜下層,肛管皮膚切除疤痕組織及潰瘍中心的櫛膜帶和內括約肌,肛緣部分應切開哨痔和皮膚,并切開外括約肌皮下部一部分。清理切除裂痔及肥大乳頭,再將切開的粘膜頂部及兩側作少許潛行分離,使粘膜端可以牽拉到肛緣皮膚端,以沒有張力為度。在切開粘膜的頂端上0.4~0.5cm處,用圓針一號線穿入,經過創(chuàng)底組織從肛緣皮膚切口遠端外0.4~0.5cm皮下穿出并結扎,結扎時注意手法用力不得過猛、過快、以免撕傷粘膜。此針結扎后,使原來的縱行切口變成兩個半月形創(chuàng)口,再分別將兩個半月形創(chuàng)口的粘膜與皮膚緣縫合(每側1~3針)。最后,在縫合部皮緣外0.8~1cm處作一半弧狀皮膚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創(chuàng)面用1‰新潔爾滅或3%來蘇爾再行消毒一次,覆蓋凡士林紗條,包扎。術畢。
術后給予抗生素,口服甲硝唑;控制進食多渣食物,以流質和半流質食物為主,以控制大便2~3天。術后第8、10天分別擴肛[2]一次。
2.2 中藥治療
2.2.1原有便秘的85例口服麻子仁丸每日兩次,無便秘者亦每日口服麻子仁丸,(如便爛者停用),每日一次。
2.2.2榆花散[3]加味內服(基本方),每日一劑:
地榆12槐花10荊芥10生地15
枳殼10防風12首烏25赤芍10
按病人具體情況加減。
2.2.3 中藥坐浴,每日一次,基礎方為:
地榆18防風15苦參25蒼術20大黃15冰片1(沖)第一次大便前可用溫鹽水1000ml灌腸以利于排便。以后每次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液清洗。
3結果
本組106例,平均住院5天后改門診換藥。術后1個月開始隨訪,后每3個月一次至1年止。1月內術后感染復發(fā)2例(其中1例不按要求換藥,1例出院后即停服麻子仁丸致便秘),其他104例隨訪1年至三年均未復發(fā)。1例半年并發(fā)肛乳頭肥大,后作切除。患者均覺愈合后肛門稍寬闊,即使排硬便亦未復發(fā)肛裂。無1例直腸粘膜下移脫垂,肛門控制功能良好,總有效率為98.1%。
4討論
肛裂的發(fā)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確[4]。多發(fā)生于便秘、肛周慢性炎癥刺激或其它肛周手術所致之肛門狹窄。由于大便干硬,排便時用力過猛,引起肛管皮膚裂傷。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皮膚全層而無法愈合,由于肛管后正中部位皮膚較固定,加上此處成角的彎度,使之易受損傷,成為肛裂發(fā)生的常見部位。肛裂繼發(fā)感染,更難愈合,加之慢性炎性刺激使櫛膜帶增生變厚,肛管的彈性作用大大減弱,大便時易使肛管皮膚裂傷;再者,內括約肌是不隨意肌,很容易發(fā)生痙攣,這是肛裂不易愈合和便后痛的重要因素。本術式改良縱切橫縫加切口減張,由于創(chuàng)緣外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切開,縫合張力的牽拉,使肛管皮膚自行向肛內移動,既擴大了肛門,又不致于術后發(fā)生直腸粘膜下移脫垂。術中同時切斷了櫛膜帶和內括約肌,消除了其病理改變,有效地解除了肛門皮膚環(huán)狀狹窄,使肛裂術后不易復發(fā)。中藥治療中的麻仁丸,能潤腸能便,有效地防止術后硬便摩擦、損傷傷口;槐花散加味,善清腸涼血疏風,鞏固療效;中藥坐浴,即中醫(yī)之“滌法”,以中藥煎湯熏洗會陰部,通過熱和藥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氣血流暢,且能減少感染的機會,達到腫痛消減、加快愈合的目的。
實踐證明,本手術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面積小,療效可靠;對醫(yī)療設備和器械的要求不高;手術設計和治療原理符合肛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要求,是治療肛裂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別適宜于基層醫(y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胡伯虎,李寧漢編著。實用痔瘺學,第1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4月。172.
2張慶榮著:肛門直腸結腸外科,第1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年3月。96~97.
3王蓉新主編。方劑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23.
4李雨農主編:中華肛腸病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第1版。1990年7月。41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