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坐位硬膜外穿刺法在下肢骨折麻醉中的應用。方法回顧性分析18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穿刺成功率增加,而術后腰痛等并發癥減少。結論坐位硬膜外穿刺法能廣泛地應用于下肢骨折的麻醉。
關鍵詞:坐位 硬膜外 穿刺 下肢骨折
文章編號:1008-6919(2007)03-0066-01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B
【經驗交流】
椎管內麻醉是下肢及下腹部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穿刺時的體位包括側臥位和坐位兩種,而坐位主要應用于“鞍麻”(1)。我院于2005年起將坐位穿刺方法應用于下肢骨折手術的麻醉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有關體會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本組187例,其中男101例,女86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76歲。疾病種類包括:粗隆間和股骨頸骨折、股骨干骨折、髕骨骨折、付韌帶及交叉韌帶斷裂、脛腓骨骨折等。全部患者入手術室后先開放靜脈通路,然后幫助患者取坐位,盡量使軀體與下肢垂直或略前傾,并由助手扶住患者,術者站在患者的左后方,經垂直入路或側方入路常規穿刺即可。
結果:本組全部患者硬膜外麻醉均取得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達60%。
體會:良好的穿刺體位是硬膜外穿刺成功的關鍵,而下肢骨折的患者因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所以在穿刺時使用傳統的方法往往不能擺出很好的體位,致使穿刺困難、反復穿刺,增加了副損傷,術后腰痛的機率增加(2),或者因為穿刺不成功而被迫改為全身麻醉,無形中增加了麻醉的難度,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坐位時病人不用屈曲下肢,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所以能夠輕松地擺出合適的體位,為穿刺操作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應注意:對于臥床時間較長,身體虛弱患者,坐起時應注意循環功能的改變,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或其他意外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俊杰,趙俊,主編.現代麻醉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582.
2盛卓人,主編.實用臨床麻醉學.第3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