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兒童期小陰唇粘連的診治及預防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26小陰唇粘連的臨床資料。結果26例患兒經分離術及藥物治療全部治愈。結論兒童期小陰唇粘連經分離術及藥物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療效,而預防本病的關鍵在于提高衛生意識及早期的積極治療。
關鍵詞:兒童期 陰唇粘連 治療 預防
文章編號:1008-6919(2007)03-0066-02
中圖分類號:R726.1
文獻標識碼:B
【經驗交流】
兒童期小陰唇粘連在門診病例中占一定比例,本病與衛生條件有密切關系。我院自2001—2006年10月共收治兒童期陰唇粘連患兒26例,治療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26例,其中年齡最小的5個月,最大的4歲,平均年齡22個月。均為農村患兒。均因家長發現患兒排尿異常或認為外生殖器異常而就診。
1.2臨床表現 急性期患兒可哭鬧或訴說外陰疼痛、瘙癢。檢查可發現外陰、陰道口及尿道口粘連、充血,并可有膿性分泌物。若病程遷延致陰唇粘連,可出現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分叉或尿流順腿流出等,這主要因粘連的部位和粘連的程度不同而異。查體時可見在兩陰唇之間有一層極薄的膜狀組織,也可見粘連部位組織不完全增厚,致使尿道口及陰道口被部分或全部掩蓋,造成排尿異常或外生殖器異常的假象。
1.3治療首先用利多卡因與地卡因混合液行局部噴霧麻醉或氯胺酮基礎麻醉。麻醉成功后使患兒取截石位,用雙手拇指向外、向下扒開陰唇,對于輕度粘連者可自然分開。對于較重者,用一手分開陰唇,另一手持探針從陰唇裂隙部伸入并鈍性分離粘連部位,至兩陰唇完全分開為止,并在創面上涂以雌激素軟膏或抗生素軟膏。為防止再度粘連,術后要保持外陰清潔,每天用1:5000的高錳酸鉀液坐浴1-2次,并在浴后繼續涂以軟膏,一般4-5天即可痊愈。
討 論
2.1 致病原因出生后1個月~14歲稱兒童期,兒童期體格持續增長和發育,但生殖器仍為幼稚型,陰道狹長,上皮無皺襞,細胞內缺乏糖原,陰道酸度低,抵抗感染能力弱,容易發生炎癥(1),加之農村衛生條件和衛生意識較差,多數幼兒愛穿開襠褲,愛坐地玩耍,又不能經常清洗外陰,極易導致局部感染(2)。若在急性期被家長忽視或治療不得當,很容易導致陰唇粘連。
2.2 鑒別診斷 小陰唇粘連往往會被誤認為外生殖器畸形,給家長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所以需與某些先天畸形(如先天性陰道閉鎖、處女膜閉鎖等)相鑒別:(1)病史:陰唇粘連患兒是后天出現的排尿異常,否認先天性疾病。(2)查體:先天性畸形患兒往往大、小陰唇發育良好,尿道外口正常,只是陰道處于閉鎖狀態,而無陰唇之間的粘連;而陰唇粘連患兒則在小陰唇間有粘連帶,并常常將尿道口掩蓋。
2.3 預防與治療 本病如發現及時并及早治療,并不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而本病的關鍵在于預防:首先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換內衣褲,便后清洗外陰,盡量不穿開襠褲,不坐在地上玩耍,以減少感染的機會。一旦發現幼兒外陰紅腫、分泌物增多,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
參考文獻
1樂杰,謝辛,豐有吉.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6-263
2劉新民.小兒陰唇粘連及生殖道畸形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9):5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