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對象是政府官員,那時叫“致仕”。春秋戰國時期,建立了致仕制度。唐代,官員退休以后,五品以上官吏可得一半俸祿,有功之臣,由皇帝批準也可得全祿;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賜予田地,可以養老。
到了宋朝,許多官員都不愿自動退休,皇帝只好從制度上加以鼓勵和限制:一、年過70,不再升官;二、經常讓御史檢查彈劾年過70、精力衰退的官吏;三、由皇帝親自下令,或官員的親屬規勸超齡官員退休。
到了明朝,官吏退休的年齡從70歲提早到60歲。明孝宗進一步規定:凡內外文武官員自愿告退者,不分年齡,照品給俸;無世職者,60歲退休給半俸;未至60歲、因病退休者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