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殖民地時代,大多數農夫都淪為地主的雇農,終日在地里辛勤勞作,卻只能勉強糊口。有一年遭遇了罕見的大旱,糧食欠收,農夫們一無所獲,紛紛去逃荒。有一位農夫的境遇尤其悲慘,他的妻子罹患瘧疾,糧食和錢也都用得精光。
一天他坐在村頭的大樹下,挖空心思地思忖怎樣能弄到錢。只要有一點錢,他就可以帶著老婆孩子去城里,到了城里,總會有辦法找到點零工維持生計。忽然他看到自家的奶牛正在附近嚼著枯草和灌木,頓時靈機一動——把牛賣掉不就有錢了嗎?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趕去市場,站在一棵樹下向過往行人訴說自己的困苦,求他們買下自己的牛,但是沒有人露出一丁點兒興趣。
時間緩慢地過去,太陽無情地照射著干旱的大地。汗水濕透了農夫骯臟的衣服,他精疲力盡,看起來無比凄慘。黃昏將至,他曾經滿懷的希望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一位商人走過來,看著這農夫,一陣同情涌上心頭,他決定要幫農夫把牛賣出。
他問了幾個問題,然后用洪亮的聲音充滿熱情地向行人們宣布:女士們,先生們,好機會千萬不要錯過。這頭奶牛每天能產兩桶奶,早晚各一次。不要被她的外表迷惑,她看起來病怏怏的,其實只是因為剛剛生了小牛。
這頭牛的品種非常優良,去年在鎮里的農產品展銷會上勇奪大獎。我的朋友出于急需,愿意出讓這頭牛。對于這樣一頭獲獎奶牛,他的要價在我看來簡直低得荒謬。這樣的好機會可不是每天都能遇上。
頓時好幾個人圍攏過來,人人都想把牛買下。于是商人問農夫,你準備要價多少?
農夫站起身來,驕傲地揚起頭說,這頭牛這樣好,我不賣了,它永遠都是我的。
對于擁有的東西,我們往往不懂得珍惜,有時候需要通過別人的看法,才能了解它的真實價值。
《印度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