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讓微軟變成“工作狂”的樂園
用人之道:“讓小組成員充分了解什么方面應該改善,更開放,使員工學會思考,激發他們的潛能。”
比爾·蓋茨帶領的微軟公司在20多年里一直在飛速發展,微軟公司的軟件大軍像當年的蒙古騎兵一樣橫掃世界。數據顯示,微軟的人才流動率是IT業中最低的,微軟是世界著名的“工作狂”的樂園,員工的使命感強烈,求知欲旺盛,忠誠度極高。這都與其獨具特色的用人機制是分不開的。
比爾·蓋茨的用人哲學就是——用最聰明的年輕人。他的搭檔,微軟現任總裁鮑爾默說過,發現一個好小伙就要千方百計地抓住他!微軟每年都要在世界各地最知名的大學里舉辦大規模的招聘會,用千奇百怪的考試題目和車輪大戰般的面試挑選出最聰明的學生,有時候比爾·蓋茨還要親自面試應聘者。
“讓小組成員充分了解什么方面應該改善,更開放,使員工學會思考,激發他們的潛能”,這構成了微軟的用人哲學。因此,能力、熱情、自覺性及發展潛力是微軟用人時考慮的首要因素。而想要管理這些天才,管理人員也必須是某個領域里的專家。因此選拔人才的時候,比爾·蓋茨把管理能力放在第二甚至是第三位,這也是他和別的企業家不同的地方。這大概是最值得管理學家們反思的地方。
日本首富堤義明:不重學歷,重能力與忠誠
用人之道:“用奴才不用人才!”
堤義明一直謹記中國荀子“性本惡”之告誡,嚴承父親“不交朋友”之遺訓。接掌西武集團40年,他把這種“奴才”的用人法發揮到了極致,也把西武集團發展成為一個經營鐵道、連鎖飯店、百貨商場、休閑設施,購買了日本1/6的土地,擁有一流職業棒球團隊的企業王國。
“不用聰明人”——一個新員工能很快上手工作,反應敏銳,舉止得體,在一般公司可能會因此而快速提升。而在西武,這種人卻絕不會被安置在重要崗位上。堤義明固執地認為,少數“聰明人”頭一年表現出色,第二年起就開始動腦筋偷懶,倒是起初成績平平的人,一旦進入角色,便能堅持長久地埋頭苦干;公司職員一般從事的是重復性的工作,較少創造性;那些才華橫溢、喜歡挑戰、不安于現狀的人是不適合在公司里干的。
“感恩與奉獻”——一般大公司都熱衷于在一流大學網羅最優秀的人才,西武集團卻不這樣。在堤義明看來,畢業于名牌大學的職員,假如提升他當課長,他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少有感恩之情;要是當不上,則會牢騷滿腹,或者看到同學在其它公司當上了課長而遷怒于本企業;而“出身較低”的人往往能腳踏實地投入工作。
做企業是積累——一般大公司老板,怕關鍵位置上的高層管理人員,建立起自己的勢力范圍,不便于貫徹統一的意志,經常做崗位輪換,有些或因在地域公司表現優秀而榮升總部高官。可在西武,調動本身可以視為失職。堤義明很清醒,做企業需要有形和無形多方面的積累:一項工作如果不做上20年,就不會成為真正的行家。如果管理人員對分配給予的工作忠心耿耿,知難亦進,就絕不會輕易地調動他的工作。
“家庭關系”——一般公司有建立家庭氛圍的沖動,卻不屑于花精力梳理員工的家庭關系。堤義明則把高層管理者的家庭關系當作一個重要籌碼。每當要提升一個職員出任高級經理的時候,他必定先見見這個人的夫人。如果把一個經理晉升為公司董事,就得連家里的孩子都得叫來見一見。他認為一個不能讓父母雙親、妻子兒女感到安心滿足的人是不可能承擔企業的重托的。
臺灣首富郭臺銘:怎一個“敢”字了得
用人之道:“我不懂模具,但是我會用人、會用專家,我們公司的機械博士超過幾十位。鴻海沒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質量是鴻海品牌四大競爭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盡管鴻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臺銘很清楚,善用人才,是奠定鴻海30年來持續成長的基礎。總結他的用人策略,可以用一個字概括——“敢”。那就是:“敢用”——把人才變將才;“敢給”——經理級年收入300萬;“敢沖”——沖關就能獲得大報酬;“敢花”——花錢是為了公司進步。
每次有人問起鴻海最大的挑戰,郭臺銘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選拔和培育,是一個企業永恒的難題。郭臺銘常掛記的一句話,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以去年鴻海集團旗下最大的一塊事業版圖“富士康”控股公司為例,總經理戴豐樹擁有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并且在豐田汽車工作八年,當時有人就懷疑做車子的,能把手機做得好嗎?但郭臺銘認為,“車子的零件有兩千多種,但手機只有兩百多種,你說能不能做好?”
果然,從歐洲關鍵零件到美國設廠,戴豐樹一開始就參與手機的全球布局,五年間創造出來的收入大約是兩千億新臺幣,成為鴻海去年成長最快速的部門。
在投資人才方面,郭臺銘一向舍得花錢。鴻海為了引進光通訊專家,公開在媒體上刊登年薪1000萬的廣告,外界看見郭臺銘尋找人才的大手筆,也看見郭臺銘做事的決心。郭臺銘還是個敢給的老板,鴻海集團的薪水加上員工配股,經理級主管的薪水加紅利,一年約有300萬元,副總經理級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萬元,是電子業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而鴻海每年的尾牙活動,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給”的決心,像2005年一個尾牙晚會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現金共4000多個獎項,總市值近四億元。
香港首富李嘉誠:中西合璧全為我用
用人之道:“用人要看他的忠誠度和可靠程度、依歸企業的程度,希望能夠跟企業結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這三樣東西都是對的,我們企業會給他非常大的機會去發展。”
白手起家的李嘉誠,在其長江實業集團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敏銳地意識到,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于是李嘉誠克服重重阻力,勸退了一批創業之初幫助他一起打江山的忠心苦干的“難兄難弟”,果斷起用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員。與此同時,他制訂了若干用人措施。諸如:開辦夜校培訓在職工人、選送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出國深造。而他自己,也專門請了家庭教師傳授知識,并自學英語。
可以這么說,李嘉誠今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集團能成為縱橫東西的跨國集團,是和他回避了東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大膽起用洋人分不開的。他起用的那些洋專家,在集團內部管理上把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帶入長江集團,使之在經濟的、科學的、高效益的條件下運作,而在外,尤其是在西方,這些洋人不但是李嘉誠接洽收購的先鋒,而且是他集團進軍西方市場的向導。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誠深知,不僅要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大膽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業發展的同一階段注重發揮人才特長,恰當、合理運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團”里既有朝氣蓬勃、精明強干的年輕人,又有一批老謀深算的“客卿”。香港商界盛傳李嘉誠左右手與“客卿”并重,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精明過人,集律師與會計師于一身的李業廣和叱咤股壇的杜輝廉,后者為李嘉誠在股票發行、二級市場上的收購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1987年香港股災之前,為李嘉誠的集團成功集資100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