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屆奧斯卡,是第一次真正屬于她的“加冕典禮”。當最佳女主角的獎項念出她的名字時,她并沒有過多的驚訝,就像她演繹的女王,早已寵辱不驚,看淡一切風云。
“埃及艷后”讓她嶄露頭角
海倫·米倫出生于一個有著貴族背景的家庭。父親是俄羅斯貴族,在1917年蘇聯革命成功后逃到英國倫敦,一家人在那里扎下根。而在一家中學教書的母親同樣和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她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王室御用屠夫的后代。他們一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為一名教師,聰明而有教養。
可是米倫從小就對表演藝術充滿向往。為了取悅家人,她當了三年老師。1965年,海倫·米倫在國家青年劇院開始了她的事業,因為成功飾演埃及艷后一角,她開始嶄露頭角。僅兩年之后,米倫如愿跳槽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繼續挑戰和演繹英國早期戲劇中的女性角色。憑借她的實力和努力,逐步成為了莎劇女主角的不二人選,以“聰明的性
感表演”席卷英國話劇舞臺憑借“女王”終加冕
去年,海倫·米倫連續出演了兩位女王都獲得了大獎,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扮演“女王”的不二人選。她先是憑借自己塑造的伊麗莎白一世成為金球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不到半個月,她又憑借自己塑造的第二個英國女王,成了威尼斯電影節的影后。她扮演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致如今有過路人見了她,會向她問候“女王好”,甚至還有人向她行屈膝禮。憑借在《女王》中的出色表演,米倫拿遍了大大小小的女主角獎,而奧斯卡的影后桂冠當屬一個完美的結局。
從“一脫成名”的小角色到飾演目前仍健在的英女王伊麗莎白,米倫似乎能夠控制人們的記憶。在過去,從來沒有人發現年輕時艷麗動人的米倫和女王形似,但在這部電影里,她換上一頭銀色鬈發、換上另一種造型后,她儼然已經同自己詮釋的角色融為一體。
在拍攝《女王》時,米倫買來許多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照片放在片場休息室,一到拍片間隙就看著照片模仿女王的神情。她還買了許多有關女王的紀錄片或錄影帶,一遍遍地學習女王的手勢動作、走路儀態甚至說話口音等。每天睡覺之前,米倫還會來段“我就是女王”的獨白為自己催眠。為了讓自己更具女王的氣勢和神韻,她還邀請在《女王》中飾演英國王室成員的所有演員到她家喝下午茶,以促進大家彼此更加了解。
她也曾是“花瓶”
雖然在戲劇上幾乎是一帆風順,如今風光無限的米倫在電影之路的起步之初卻頗有些坎坷。雖然表演舞臺劇之余她也會接一些電影來拍,但也許是一頭金發和曼妙身段太過“花瓶”,找她的大多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尤物角色。這使她有些忿忿不平。最后,這個女人拒絕了所有花瓶角色邀請,只身飛到美國,尋求她的嚴肅表演之路。
但也許注定大器晚成,一開始海倫·米倫只能在肥皂劇中演出路人甲——街上遛狗的婦人或者超市排隊付賬的顧客,但她沒有放棄對電影的追求。雖然1984年主演的英國影片《卡爾》幫助她獲得了當年法國戛納電影節的影后桂冠,但直到1995年的《瘋狂喬治王》,才讓她在電影界成了“偉大的女演員”。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她因出演《赤子雄心》中那個貝爾法斯特絕食示威者的母親而獲得好評。2002年,由于成功地在羅伯特·奧特曼執導的影片《高斯福特莊園》中扮演角色,她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52歲才出嫁
在演藝事業上成績斐然的海倫·米倫曾經遲遲不愿成家:“我不信任婚姻。我從來不想結婚的原因是因為我永遠不想離婚。”在接受有些媒體的采訪時,她甚至用了“憎恨”這個詞來形容對結婚的看法。
不過,那都是她在遇見泰勒·海克福特之前的事了。當這個強硬的不婚主義者在1997年宣布以52歲高齡嫁給這名大胡子導演時,所有影迷簡直驚呆了,甚至有人立刻跑去翻日歷看那天是不是愚人節。
不過海倫才不管你怎么想,也根本不在乎推翻自己的舊日宣言。和所有生活美滿的家庭主婦一樣,她最喜歡在采訪時對記者大秀甜蜜,“就算結婚很久,但每次聽見泰勒對別人介紹我時,說到‘我的妻子’這個詞時,我總會再一次被巨大的幸福感擊中。”為了這種幸福感,一向宣稱最愛英國哪怕是英國的糟糕天氣的她,毅然跟著丈夫在美國擇地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