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發出通知,調整心腦血管等10類354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其中70%的品種價格下調,平均降價幅度20%,最大降幅達85%,降價金額約70億元。
這是1996年以來,藥品的第20次降價。此前的降價行為,市民體會不深,以致國家發改委有官員發出了“即使再降價,體現在市場上仍然沒動靜”的感嘆!那么,這次降價能否達到政府和公眾都滿意的目的呢?
有人用“三種效應”來分析前19次“空降”的原因:一是葫瓢效應。這主要是生產政府降價藥品的企業通過采取改包裝、改劑量或添加一些無關成分等手段,將已降價藥品改為不在政府定價范圍內的“新藥”,以此跳出降價圈。二是退出效應,指政府降價的藥品漸漸從醫生的處方中退出。三是死標效應,指導招標中價格越低越容易中標,但中標價過低的藥品越來越難以進入醫院。
“三種效應”的出現,是藥價治理囚徒困境的折射。藥價虛高是在現有的藥品生產、醫療、醫保、藥品流通、藥品監管等體制條件下,有關利益群體博弈而形成的一種必然結果。博弈論認為,只有所有當事人都具有平等的討價還價的機會與能力,才能最終達到制度均衡,否則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走出困境。在沒有作為囚徒困境之另一方的公眾參與博弈的情況下,制度的實際效力難免大打折扣,遭遇被抵制、修正、規避的命運也就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