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是一種矮矮的、大肚子的敞口瓷器,黃土燒制而成,褐黃色,兩邊有耳朵,用來栓系繩子之類。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那只陶罐是和祖母聯系在一起的。
在人生的書本上,我一直覺得祖母和陶罐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眼前的視野里,似乎一只陶罐擱淺在寂寞無人的沙灘上,面對著大海洶涌的波濤,一幅古樸沉靜的面龐,那神情布滿滄桑、冷峻和內心的堅忍。這也許正是我祖母的縮影,多年了,祖母古樸的模樣一直佇立在我生命的曠野里。
祖母是位很傳統很古代的女子,三寸金蓮,頭發(fā)盤在后面,上面罩著黑色的發(fā)網。每天起床,祖母第一件是就是把頭發(fā)整理好,那神情十分嚴肅、莊重。這在七十年代,似乎有著很古老的意味。我不解,問祖母,祖母說這可馬虎不得,以前的女子都是很講究的,裹腳纏足,是美容的必修功課,大腳的女子,連婆家都會找小到的。你爺爺就是看中我的腳呢。令我最驚奇的卻是祖母的古詩背誦。父親大字不識,卻沒有想到祖母卻善誦唐詩宋詞。夏季的傍晚,我和祖母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乘涼。祖母手搖芭蕉扇,教我背起詩詞來?!霸频L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多年后,我讀初中時,才知道是宋朝的學者程顥的《春日偶成》。至此,我恍然明白,特別是最后兩旬“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讓我想起“可憐白發(fā)生、空悲切、老大徒傷悲”等古老的詩句,也明白了祖母深深的厚望。
祖母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學詩習文,但在那動蕩的、饑餓的年代里,需要的是斗爭和糧食。祖母早年喪夫,漆下繞著子女六個,在那青黃不接的年代里,就是靠小腳的祖母養(yǎng)活的。祖母的廚房里一直保留著這只陶罐,直到她古稀之年。我的父親上過幾天私塾,可是受不了私塾的古板和嚴厲,最終只上了三天學堂便讓我的伯父念了。祖母娘家是書香門第,但父親沒有完成祖母的心愿,祖母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了,雖然那時的我還懵懵懂懂,我卻驚詫祖母的唐詩宋詞了。那經典的詩句,余音繞梁般吟唱在我求學的旅程上,以致我后來迷戀上了文字,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
我秉承著祖母的文學細胞,用文字追逐著生命的悲歡,醉心于精粹的詩詞里。但我卻不能思索出三寸金蓮的祖母,在失去自己的愛人和家的頂梁柱后,依靠小腳和那只矮矮的陶罐,如何養(yǎng)活一大家人的?難道也像用唐詩般的汁液營養(yǎng)日子,喂飽一家人饑餓的胃?小小的矮矮的陶罐,是祖母艱難歲月的見證,濃縮著祖母的艱辛與苦澀。而我不能忘卻的鏡頭至今仍歷歷在目:落日時分,年邁的祖母從那低矮的草房里,邁著細碎而美麗的小腳,走近小溪邊取水……
現在,祖母走了,那只陶罐也消失了。而陶罐喂養(yǎng)詩詞和我的日子,成了我一生的烙印。那陶罐里盛滿的東西是我人生的“金礦”,它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與苦難,保持著一份詩意的心境;用一只小小的陶罐去澆灌生活的花朵。
陶罐,是泥土與火的考驗,沿著弧形的曲線,抵達的是生命的火焰。陶罐,泥質的陶器,那飽滿的心事里,盛裝著祖母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