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了,我們的大講壇繼續火熱。前段時間,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莊禮偉老師應我社邀請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作了一場精彩演講,本刊擇其要與諸君分享。
新華社記者前幾年曾經采訪過施明德(前民進黨主席),問他說,施先生你心里認同中華民國嗎?施明德是這樣回答的,當我看到中華民國這個名字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臺灣。而臺灣很多外省人和老人家看到臺灣這個詞的時候,他想到的是中華民國。
也就是說臺灣人在臺灣和中華民國的認知上,實際上是混合了,臺灣人講中華民國在臺灣。我覺得這個表述是可以成立的,也是事實。從積極的意義來講,臺灣意識是中華意識之下的一種地域意識,就譬如我們說京派、海派、廣東人、東北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以我們尊重也理解臺灣同胞在中華意志下保留對臺灣地域的意識。
但是臺灣的政治生態卻非常令人可惜。民進黨上臺之后,臺灣的政治生態中心議題就是族群對立、藍綠對立。像蘇貞昌在臺北當縣長的時候,縣政府大樓的電梯刷的油漆都有講究,往上走的是綠色的,往下走的就是藍色。但是去年改變了,去年的議題中心是貪腐和反貪,這是一個積極的改變。
貪、腐、賄、選已經成為臺灣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到臺灣一看,真的是天天有拜票活動,鄉下到處是流水席,一擺可能幾百桌的都有,候選人也經常在自己的候選區派禮物,經濟好一點的時候派電器什么的,經濟不好的時候派蔬菜、豬頭的都有,還有派補品。真的有一點烏煙瘴氣了。當然,這些都是臺灣轉型和前進當中出現的問題,有的是前一個政權積累下來的,當然也有中國人國民性的原因。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臺灣現在發生的這種民眾參與度很高,而且很守法紀的運動,走在全世界華人社會的前列,體現了臺灣公民社會既積極又理性的性格。
臺灣政治惡斗雖然亂,但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流血事件;臺灣有激烈的社會爭論,但是還是守住了底線。我覺得在兩岸互動當中,這也是內地這邊可以關注借鑒的地方。有臺灣在前面走,這對我們內地很好,我們就可以走得更穩當一些。
我們對臺灣的政治轉型,特別是我們的媒體,不能只看它的缺點,不看優點,整天抱著嘲笑的態度。我們不要這樣子,我們不能總是在嘲笑走在前面為我們探路的人。他們走得跌跌撞撞,我們就嘲笑他,我覺得這既不厚道,也無助于自己的進步。
不能用石器時代的方式來解決內部問題
對于如何實現兩岸統一的問題,我想盡可能找到一個雙邊都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一個中國在未來怎么去建構,我們可以慢慢去探索。但是,現在不要把一個中國的框架給撕裂掉。“臺獨”勢力不僅在這個方面違背最大公約數,而且花很多冤枉錢去維持很少的幾個邦交關系。這對中華民族來說都是不必要的開支。還有就是軍購,這些負擔實際上就是中國人的負擔,我們這邊也是一樣的。
從我的內心來講,我寧愿我們研究戰爭、研究沖突的人默默無聞。我不主張用武力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如果打仗的話,什么設想都不可能了,特別是臺海戰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在里面。當然我們民間很熱鬧,臺灣算什么,拿下來不在話下。你看看俄羅斯對車臣、美國對伊拉克容易嗎?中國人內部不能再打仗,不能再流血了,都21世紀了,我們還用石器時代、完全是只迷信武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我們的智慧,首先要集中在和平的方案上,比如說我們可以訂立一個條約,終止兩岸的敵對關系、敵對狀態,我們還可以制定出兩岸具體發展的規劃,和平發展,我們還可以談和平發展的具體安排和步驟,我們還可以談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還可以談臺灣對應的一個國際地位和相應的國際活動空間,這些都是可以談的,但是都要在一個中國之下。這是一個基調。
(本刊記者毛春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