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屢創新高,對全球,特別是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一直在增加,成為美國保護主義勢力攻擊的對象。
有很多人,包括市場分析師和投資人卻認為,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根本不值得我們擔心,因為在中國的出口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歐美跨國公司所創造的。所以,當發達國家的消費者購買中國制造的產品時,其實他們是向自己的公司買東西。這些跨國公司賺的錢,最后都會回到自己家里。因此,從中國龐大出口中獲利的,都是自己人,貿易失衡的問題根本是被杜撰出來的。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只對了一半。
外商回收利潤其實不高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中國60%的出口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包括了外商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但其實歐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出口中,并沒有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這怎么說呢?我們先從出口的利潤來看。
中國出口真正的價值,必須要扣掉原料、薪資等各種成本。依照國際市場的經驗,制造業出口的稅后獲利率,大約在5%~10%之間。與海外市場購買中國產品的總支出比起來,這樣的獲利是很小的。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額是7620億美元,這當中有多少是屬于外商在中國投資之后所回收的利潤?據官方的統計,外商業投資去年總共獲利270億美元。但外商投資中,只有1/4是投資出口型制造業。所以最后可以“回家”的利潤,只有六七十億美元,只占中國總出口額的一小部分。
也許有人會說,統計數據會誤導大家,有些利潤不會顯示在統計表上。或是中國的統計數據,根本不值得信任。但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相關統計數據,其實和中國的官方統計沒有差多少。而且,就算是真的發現沒有在統計表上的獲利,或是實際獲利是統計表上的10倍,總額仍然只占中國總出口額的一小部分而已。
除了獲利之外,創造中國60%出口的外資企業中,有多少是歐美國家的跨國公司?商務部每年都會公布前200大出口商,據2006年公布的資料,這200大出口商業,在2005年貢獻了中國1/3的出口。但排名前50位的出口商中,只有摩托羅拉、英特爾、戴爾和偉創力四家,是美國的跨國公司。這四家公司的出口額,只占前50大出口商出口總額的9%。就算把范圍擴大到200大出口商,美國、歐洲與日本公司的出口額比重,也只有11%。
那么剩下的50%是哪里來的?仔細看一下前十大出口商的名單就可以知道,他們是鴻富錦、摩托羅拉、名碩、普天、英華達、諾基亞、三星、中國國際海運與長城。這些公司的確都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但大多數并非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而是中國臺灣、香港與韓國的公司。
國內市場才是目標
既然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并沒有在中國的出口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那他們在中國做些什么呢?的確,有非常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財富》美國500大企業中,大家最熟悉的那些企業幾乎全數到齊,AIG、IBM、寶潔、美林證券、可口可樂等。從這個名單就可以看出,他們在中國的投資,主要是經營中國國內消費市場,而不是出口。
從外商在中國各產業的投資中,也可以印證跨國企業主要在經營中國的國內市場。
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只有17%是投資紡織與電子這兩個最大的出口產業,并扣掉這些產業的國內市場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大約只有1/4是投資出口部門。剩下的75%,是投資汽車、機械設備、化學、零售、房地產、能源等以國內市場為主的產業。
有很多媒體提到,在中國的總出口額中,美國零售巨人沃爾瑪一家,就占了200億美元。但是,沃爾瑪是一個采購者,并不是出口制造商。沃爾瑪的利潤,是來自向中國購買廉價商品后,賣給美國消費者的,不是從貿易中獲利。
所以說,大部分歐美日跨國公司并沒有在中國生產廉價商品,然后賣回自己的國內市場。在中國的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真正看上的,是中國快速成長的國內消費市場。
(作者:瑞士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