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德國人盧安克在中國參與扶貧助教6年,欲成為中國人而不得,這件事情很快就成了新聞。當然,有關部門一定有不少具體規定說盧還有不少方面不合條件,但是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盧安克是不是對于中國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我相信,如果現在一個500強企業里面的老總,在中國投資服務了6年,申請加入中國國籍是完全有可能被批準的,實際上現在許多地方入籍與投資規模聯系過多,甚至已經演化成了“投資移民”。在經濟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核心目標下,我們對此完全能夠理解,但是卻不能表示同意。
我們看今年零點做的公眾關心的社會問題榜,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社會保障、下崗就業、醫療改革、環境保護與房地產市場管理,在這里最核心的問題大半與弱勢社會群體的利益有關,如果我們真正站在普通居民而不是既有政策與經濟政績的角度,那么我們就不難看出公眾必定認可那些為普通百姓的福利作出犧牲與奉獻的人,不管他是外國人還是本國人,如果讓一般民眾投票,問盧安克之舉是否屬于“突出貢獻”,我想答案將是不言而喻的。實際上,我們今天給盧安克國籍與當初給援華的醫療工作者、語言專家、技術專家國籍,其價值并沒有很大差別。問題是人家也沒有說要我們給他們多好的待遇,也就是希望獲得一個長期服務普通民眾的機會而已。
今天在中國大中小城市長期工作與留駐的外國人大約在30萬人左右,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中。這些人中的一些人將來會期望獲得中國國籍,我們適度地放寬對于“杰出貢獻”的非經濟含義的解釋,不僅僅能夠鼓勵更多的各方面的國際人才的對華流動,鼓勵他們積極地融入中國社會,鼓勵他們努力地貢獻本地社會,同時為我們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與其他社會資源。
同樣要記住的是,在中國公眾評價政府的管理能力時,對于外交政策與經濟建設能力有所肯定,但對于社會事務的管理能力卻評價很低,我想對于類似盧安克問題的處理更會加強大家對于這方面的正面印象,而實際上合理地對待盧安克既是在彌補公共部門在社會事務處理能力不足方面的一個姿態,也是我們對國際社會在經濟投資以外的更多社會資源表示歡迎的一個姿態。
對于這樣的一件事情,我們真是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給盧安克一個機會,也是給我們自己一個機會。
(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MPA,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現任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