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40余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先后啟動了軍事變革。美國以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拔得了軍事變革的頭籌,這兩場戰爭留給世人沉思多于震撼,隨之而來的是,世界各國紛紛以美國為模本開始了符合自身條件的軍事變革。
觀念重要,人才更重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軍事已具有軍事變革的雛形。未來20年,面對國際戰略格局風云變幻、世界軍事變革浪潮洶涌、中國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的歷史大勢,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必將成為中國軍事理論與實踐探索的主線。
高新科技迅猛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開辟了人類另一個新的作戰空間:以爭奪制電磁權為主的信息戰,打破了過去以陸、海、空作戰為主的“三維”戰爭形態,促使作戰思想、指揮體制、部隊結構與軍備發展等方面做全方位的調整和改變。
信息戰將成為未來最主要的戰爭形態,計算機將在戰爭中得到廣泛運用,戰爭將朝著精確化、“小型”化的方向發展,破壞性將有所減弱;戰場將變得更加透明,戰斗的可控性顯著提高;在作戰方法上將強調遠程打擊、隱身打擊、軟打擊、戰區全縱深打擊和聯合打擊。信息技術可分三個層次影響軍事。一是改進現有的軍事系統,提高效能,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創造出新的暴力工具,如智能武器、無人駕駛武器、機器人部隊等。三是由信息技術間接地推出新概念武器,包括激光武器、定向能武器、非殺傷性武器等。后兩種影響,更具有革命意義。
適應世界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積極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全面深入展開,已經成為當今中國軍隊建設和改革的主要內容。
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正在如下幾個領域全面展開:第一,更新信息時代軍事觀念,促進思想觀念的時代轉型。按照軍事變革的內在要求,在繼承的同時搞好“揚棄”,努力從工業時代戰爭背景下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思維和工作方式中解放出來,從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的風氣和惰性中解放出來。
第二,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軍事裝備的跨越式發展。目前主要抓住三個環節。一是縮短戰線、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抓好戰略性項目建設,使之進入世界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的前沿。二是科研先行,提高起點,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是著眼提高體系對抗和配套保障能力,促進指揮自動化系統與主戰裝備系統配套、戰區間作戰指揮系統配套、軍兵種間作戰指揮系統配套和全軍作戰指揮系統配套,為構建現代作戰體系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第三,努力鑄造適應信息化戰爭需求的人才群體。為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目前我軍正在加強三種類型人才培養:一是創新型領導人才;二是專家型科技人才;三是復合型指揮人才。
而為了適應新軍事變革的需要,2003年,江澤民宣布中國再裁軍20萬,表明我們已經從觀念上徹底擺脫依賴人力的原始軍事思維方式,轉向“軍事技術主義”的新思維。胡錦濤掌軍后,首次簽署晉升令,二炮司令員靖志遠、海軍司令員張定發被晉升為上將。當時香港媒體評論說,這顯示出為適應新軍事戰略的變化,來自海、空軍軍種,擁有實戰經歷、科技背景的將領正在更多地受到重用。
備戰,但絕不稱霸
從毛澤東一直到胡錦濤、溫家寶,都重復一句話:“中國絕不稱霸”。這其實很是高明。我們要想不承受顛沛流離、家破人亡的痛苦,有兩件事要做——第一,要有強大的軍力,迫使任何敵人不敢輕易向我挑釁;第二就是孫子兵法里講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為打仗“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已是很好了;如果打對峙戰,那就殺人一萬自損一萬了;如果失利,那就是殺人三千自損一萬了。雖然中國有13億人口,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希望成為烈士。所以,我國一是備戰,二是避戰。
冷戰結束后,我軍進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是在戰爭準備上,從長期以來準備打全面戰爭,開始轉向以應付局部戰爭為主;二是在軍隊建設上,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加強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全面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1993年,面對世界軍事變革的挑戰,中央軍委從中國的國情軍情出發,審時度勢,確立了以“積極防御”為核心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
中國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關于未來軍事斗爭準備基點的確立,標志著中國的軍事戰略正在完成新的轉變。這個轉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軍事斗爭準備上,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到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二是在戰略立足點上,由立足于應付一般情況轉到應付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局面;三是在作戰樣式上,由過去側重應付陸地作戰轉變為應付敵人的海空襲擊。
這三個轉變,明確了軍事斗爭準備的“聚焦點”和“著眼點”,為加強新時期軍隊質量建設指明了方向。進入21世紀后的新世紀新階段,我軍又適時完善和充實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進一步明確了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戰略目標,提出積極推進軍隊建設從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發展,實施軍隊建設的整體轉型。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戰爭上來,就要求建設信息化軍隊。這樣,“打贏信息化戰爭,建設信息化軍隊”就成為我軍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中國的軍事實力如何
看一個國家軍力大小,要看兵力多少,看武器裝備,包括海陸空三軍,還要看國土幅員、經濟能力、科技力和歷史作戰的經驗教訓。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斗、創新發展,目前,我軍已初步建成了核常兼備,以常規武器為主,高、中、低技術搭配,種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完整配套的武器裝備體系。有效地保證了我軍陸海空和戰略導彈部隊作戰、訓練的需要,在保衛祖國領土、領海、領空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陸軍火力合成、快速反應能力和技術含量明顯提高,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陸軍航空兵等兵種部隊在陸軍中所占比重已升至70%,重型作戰裝備從騾馬化、摩托化到機械化的跨越,基本上形成了立體作戰裝備體系和比較配套的支援和保障體系,以輕武器為代表的通用技術裝備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是海軍綜合作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隨著新型驅逐艦、潛艇、海上專用飛機等新一代主戰裝備和與之配套的新型導彈、魚雷、艦炮等武器系統的交付使用,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岸防兵部隊、航空兵部隊、潛艇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形成了強大的海上綜合防衛體系。外界估計中國的主要艦只有四五十艘,就是護衛艦、導彈驅逐艦,或者一兩艘俄羅斯的導彈巡航艦。至于水下潛艇,中國應該是繼美、俄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國,尤其是其中攻擊性核潛艇等在世界上被公認是比較精銳的艦艇。
三是空軍防衛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配備了新型戰機、雷達和防空導彈等裝備的人民空軍航空兵、雷達兵、空降兵和地空導彈兵,構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相結合的防空火力網和覆蓋全國的對空情報雷達網,防空作戰、空中作戰和空降作戰能力明顯提高。中國雖然最先進的戰機不多,但是保有量龐大,這也是一個威懾力量。
四是戰略導彈部隊已初步形成了常規導彈、核導彈兼有和近中遠程導彈齊配的系列,能夠獨立或協同其他兵種實施核反擊和縱深常規打擊。中國在世界上最拿得出手的應該是核武器。核彈頭的數量不是越多越好,得管用。你做多了還得保管,得花錢。
彭光謙少將在2006年11月接受網友提問時,說了:“中國的軍事力量總體實力應該說不落后、也不冒尖。中國的一些軍事技術趨于一般,但是有一些技術還是比較靠前的,比如我們的航天技術,核技術也是安全、有保證的,我們的信息技術也在發展之中,我們的遠程打擊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我們在一些關鍵的技術上還是有還手之力的。”
(作者: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