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一切非審慎性市場準入限制。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在中國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可全面開展人民幣業務,這對于國內銀行業來說,是歷史性的日子。
“狼來了”論調的隱褪
“外資銀行要來了,這么大的資金盤子,這么多優秀的國外金融業人才,這么好的服務與性價比,國內銀行業慘矣。”——幾年前一位銀行從業朋友與筆者的交談中所透露出來的擔憂至今依然存在于腦海中。
自從我國開始展開加入WT0談判以來,銀行業界“狼來了”的聲音一直占據著主流的坊間輿論導向,與世界外資銀行巨頭相比,國內銀行無論在資金和服務上都有著讓業界一目了然的劣勢。五年前,WTO談判一開始,國內銀行業界即有“我們是國內的綿羊,等著國外的狼來宰割”的說法。但是,隨著入世步伐的不斷邁進,對外資銀行競爭壓力的擔憂似乎沒五年前那樣強烈,“狼來了”的說法也逐漸讓業界所淡忘。
經過五年的步伐,國內社會經濟環境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人們對全球經濟環境、國外金融業現狀及發展已經有了相對全面的理解,加上其他行業的例子,國內銀行業已經能以相對客觀和理性的態度看待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本土金融市場,也逐漸認識到自我的本土競爭優勢與劣勢,起碼從思想上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準備, “狼來了”的陰影也逐漸從人們的心中褪去。
目前只是布局階段
外資銀行的優勢估計所有業界的人士都可以羅列一大堆,但筆者認為,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恰恰襯托出外資銀行在本土金融市場的劣勢。與外資銀行相比,國有銀行在本土有著巨大的潛在優勢:銀行網絡體系完善,滲透全國一、二、三、四級城市與鄉鎮,根深蒂固:已經與客戶建立起長期的業務關系,而這些業務關系不會輕易地因為外資銀行的介入而發生轉移,特別是對于二線以下的城市與鄉鎮尤是如此:隨著WT0的步伐,五年里國內銀行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從體制上、管理上,還是人才培養上,都已經為與國外同行競爭做好充足的準備。
與國有銀行相比,外資銀行最顯而易見的劣勢是銀行網絡體系非常有限,基本上集中在國內幾個大的金融城市,對其他相對規模小的城市和城鄉無法在短期內顧及。因此可見,在目前的布局階段,外資銀行與國有銀行最有可能發生直接競爭的只是幾個大金融城市,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外資銀行瞄準的是沿海地區的高端客戶,包括盈利情況良好的大中型企業和相對比較富裕的家庭和個人,短期內會與國有銀行在這些客戶上進行競爭,換句話說,這些“點”就是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先行壁壘,而這對于目前的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銀行業競爭何時真正開始
“中國銀行業真正的競爭還沒有開始?!?006年12月8日,由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舉辦的“后WT0時代中國銀行市場”上,來自人民銀行、銀監會、中國銀行的專家一致認為。
金融專家認為,真正的“戰斗”會在下一個五年開始,而且是從形式、內容、范圍、深度和廣度上的全范圍競爭。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本土,除了會加強與國有銀行爭端高端客戶外,網點的增加、網絡的完善、業務的多元化開展都會逐步進行。而相對應的國有銀行會利用已經建立起來的龐大網絡體系與客戶資源,把業務中心逐步往下滲透,在外資銀行不能顧及的領域加強拓展,增加自身競爭能力。而隨著內、外資銀行的競爭逐步不局限于部分領域,特別是當外資銀行開始收購、兼并國內大型銀行的時候,內、外資銀行間的競爭才會進入白熱化階段。而這將經歷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且從國際的發展中國家銀行業開放過程中來看,一個共同現象是外資銀行難以全面開展業務,而不是外資銀行強力沖擊國內銀行業務。
從國內銀行業競爭格局來看,2003年開始,外資銀行更多的是通過入股國內銀行進行合作競爭,想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內、外資銀行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日益模糊。外資銀行都將逐步在國內注冊成為當地銀行,大部分國內大銀行高達25%股權已經為國外戰略投資者擁有,這還不包括國外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持有的股票——這與五年前業界所想象的外資銀行直接在市場上與國有銀行進行競爭的情況,有著根本的變化。專家認為,下一階段外資銀行在中小型銀行入股和并購上會有更大規模的發展,這將對未來本土銀行業格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到那時候,中國的銀行業競爭才真正開始,目前只不過是起步階段?!?/p>
人才的競爭將率先白熱化
隨著加入WTO步伐的不斷邁進,銀行業界關于人才競爭的討論也一直進行著。有專家認為,未來五年內,中資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和一線優秀的營銷人員將成為外資銀行競相搶奪的目標對象,這與在高端個人客戶市場上,部分客戶會流向外資銀行相對應。為此,國內銀行會面臨比較劇烈的人才競爭。
“怎么吸引人才,怎樣留住人才,是目前國內銀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币晃汇y行人力資源主管稱。
近幾年銀行業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外資銀行的進入將“火上澆油”??梢哉f進入WTO后,國內金融業面臨的第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優秀人才的流失。與國內銀行相比,外資銀行有著豐厚待遇、先進激勵與培訓機制、內部公平競爭機制等優勢,這對國內銀行的中高層管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主管會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面對這樣的情況,未來國內銀行應該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的管理、開發和利用,加強激勵機制,必須針對性地為自身建立防止人才流失的方案,且應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訓力度,重點進行專項業務培訓,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擴大吸收人才的范圍,從其他相應行業廣泛吸納人才為己所用。毫無疑問,人才競爭將成這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之一。
迫使國內銀行進行改革
對于納稅人來說,銀行的資本是國有還是國外其實并不太重要。問題在于,那些效率低下、體制弊病嚴重、不斷制造大量呆壞賬的國內銀行才是真正在損害納稅人利益。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帶來的競爭,可以令這些現象大幅度降低,受惠的將是廣大納稅人。
此外,即將到來的全球范圍競爭也必將促使國內銀行業進行改革。入世五年以來,我國銀行改革的步伐速度大幅度地提高,除了農業銀行以外,國內主要銀行都在過去不到四年的時間里完成了注資、股份制改造、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和在國內外市場上市的路程。另外,在結構方面,中資銀行過去是垂直體系?,F在成立了董事會,治理體系發生了變化,這些都是國內銀行業積極應對即將來臨的競爭所做的準備工作,而這樣的工作及其效率在國內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而WTO的互惠原則,則有利于國內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增設海外分支機構以占據競爭有利地勢,有利于在國內經營狀況良好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全球范圍的競爭中促進業務發展、人才成長和技術進步。
當然,機遇一般伴隨著挑戰出現。
西方各國一直強調金融自由化,國外銀行一直向全能銀行發展,這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而我國的銀行法則堅持銀行、證券、信托、保險四業分管,而當國外銀行以全能銀行的姿態進入我國時,必會依仗全能銀行或其一系列子公司的業務優勢來爭奪客戶,而國內銀行的分管體制會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也妨礙了積累全能銀行綜合服務的經驗。
管理體制必須改革。一般來說,國外銀行都是自主經營,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則相對較弱。外資銀行對各種條件因素的掌握和控制自由度比較大,而國內銀行則有諸多限制。譬如,呆壞賬核銷還要有眾多行政部門的參與。加入WT0以后,這些分權式管理,如果不改革,都將成為國內銀行參與競爭的障礙。
改革深化和競爭加劇必會令一些本來隱性的金融風險暴露出來,部分競爭力弱、風險控制能力差的銀行就會面臨巨大困難。如果這些銀行難以繼續運行,銀行危機的風險就會增加,國內銀行業自身的惡性競爭也將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